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技法及试题演练

老谢语文 2024-12-02 18:45:15

(一)人物形象

必备知识+典型例题

【必备知识】

一、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二是诗人自己,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卧病、心境悲凉的“我”。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鲜明地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主题。

二、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节选)》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如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的形象也得到了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

2.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规范答题的三要素)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

答题范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或: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解题思路]

把握人物形象,要抓住诗歌中关于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进行分析和概括。本题中,由展示诗人生活环境的“竹轩”“柴门”“狭径”等可知,诗人远离尘俗,宁静自在;通过诗人“倦卧”“闲吟”等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淡泊洒脱;而“竹”、“雪”、“梅”等意象的选择,更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将以上内容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请结合本诗前四句,简要分析作者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如何塑造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狂夫①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曾靠朋友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细小的竹子。③裛(yì):同“浥”,沾湿。

本诗题目为“狂夫”,结合全诗分析“狂”在哪里?

[参考答案]

1.①前两句以物衬人,通过对宝刀描写,映衬品行高洁、才能卓越的英雄形象。②第三句慷慨直陈,刻画了年事已高却未能建功立业的落寞英雄形象。③第四句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提刀独立”“顾八荒”刻画了内心伤感、但仍渴望杀敌立功的豪迈的英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前两句“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表面上写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了夜间,发出耀眼的光芒,实则以刀衬人,以刀的特质映衬出品行高洁、才能卓越的英雄形象。

②第三句“丈夫五十功未立”,直接而慷慨地陈述,大丈夫已经到了五十岁,可是还没有建功立业,刻画了年过半百,却未能建功立业,或建立功业地希望渺茫的落寞英雄形象。

③第四句“提刀独立顾八荒”,则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丈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提刀独立”“顾八荒”等细节,刻画了虽然内心感伤,但是依然祈求能够一展抱负、杀敌立功的豪迈的英雄形象。

2.①“狂”在贫困不移。诗人在快要饿死的境况下,还有兴致赞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尽情玩赏,纾解愁闷。②“狂”在逆境不倒。屡遭生活磨难后,诗人的意志并没有随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不惜大笑自嘲,倔强、放达愈加彰显。

【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前四句写的是草堂的美景,用以衬托诗人的形象,前两联描写了翠篠轻摇,带着水光的枝叶明净悦目,细雨润湿的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消愁遣闷的狂夫形象。可见“狂夫”“狂”在贫困不移。

“自笑”写“狂夫”的自嘲,他笑自己“老更狂”,面对困顿的生活,诗人不仅没有悲叹,反倒“笑”,而且还更“狂”,这“狂”的实质是对抗生活的倔强,你要压到我,我偏偏要坚强地活。以自嘲的笔调将自己的狂放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衬出诗人坚强、达观。

(二)事物形象

必备知识+典型例题

【必备知识】

一、事物形象

(一)概念分析

事物形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或者特定意义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事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事物形象两大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使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骆宾王《咏蝉》中的“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知识拓展】咏物诗

事物形象诗歌中最典型的当是咏物诗。

咏物诗:借描写客观物象(山川河岳、草木虫鱼)的(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特点表达诗人理想、志向、情怀。

咏物诗特点:

①形似。要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②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③常用托物言志手法。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事物形象答题步骤

【事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3.某物象象征什么?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一)物象类鉴赏题的答题一般步骤

总特点——析内涵——明意义(感情)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分析物象特征与人的相似点,即由物及人。

①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

②物与作者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③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分析物象体现出的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二)物象类答题命题类别

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按一般步骤分析即可。

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

(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实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使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使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题模式】

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刻画了怎样的物象)

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事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事物特征、刻画事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形象的特点,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形象特点、刻画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

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在于,A形象……;B形象……。

刻画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在于,刻画A形象用了……手法,刻画B形象用了……手法。

【温馨关键】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分析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句,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②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对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一定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③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晏 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本词吟咏了怎样的对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事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本词描写的主要事物,注意分清重点对象和烘托意象以及环境描写的关系,如词中西风、庭树、朱阑等物象就是环境的构成要素,它们对塑造木芙蓉十分重要,但不是主要描写对象。在明确主要描写对象为木芙蓉之后,找出描写木芙蓉的词语,如妖艳、新、斜、淡、明媚等,并据此概括木芙蓉的特征,继而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本词吟咏了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木芙蓉形象。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在清霜明月之下,微斜的红花和淡黄的小蕊,鲜明美丽,仿佛要叫春天回转。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花儿送给意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技巧点拨]

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首先要抓住物象的自然属性,分析其外在特征,如形态、色泽、和环境特点;进而据物象的自然属性思考其社会属性,即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寻找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思考塑造此形象的意义,即体现作者的怎样的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怎样的向往或追求。答题步骤一般为:(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可结合表现手法进行;(3)点出形象的意义,即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1】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2】,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2】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比喻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2.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B.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李绅《别石泉)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D.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清·郑板桥《题兰竹石》)

3.“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4.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 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5.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错误。此词托物寄意,由积翠岩擎天柱景观,触发想象,殷勤慰问岩石,间接亦是慰问岩石主人。C.“却仍有其功用”错误,是表明积翠岩不胜骚扰之苦的心酸遭遇。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错误。杜甫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本词是怀才不遇的叹息与得遇知音大展宏图的希冀。

故选A。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

“含有寄托之意”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A.诗句是说日落月出,松林静,溪水清清流过岩石。此“石”为实景。B.诗句是说泉水清澈得透明无色,泉底白沙清晰可见。泉水在青石间潜滋暗流,发出低沉细微的声音。此“石”为实景。C.诗句是说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此“石”为实景。D.诗句歌颂竹子的力量,赞美石头的遒劲坚韧。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赞美之情。故选D。

3.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词人表达对所有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句含义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自古以来的寒士们,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

将友人名字(“赵不遇”)嵌进诗句以安慰、祝愿友人未来可遇。由石而人,仔细思考悟得:此乃从古至今常见现象,写出达观心态。

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补天石之材、翠岩屏、甘泉乳、暖热歌舞等句,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能遇的自信、期待、渴望;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被折、补天石被弃、野烟荒草、敲火苦、磨角去等句子,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尚不遇、最终可能不遇的不满、担忧、壮志未酬的苦闷。

上阕前四句,写积翠岩未尽其用,流落山中,与下阕千丈翠岩甘泉滴水,游人欣赏能尽其用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自身与友人怀才不遇的遗憾和在艰苦环境中仍希望能尽其才报国的信心。“不遇”用双关手法,既指友人赵不遇,又指怀才不遇的志士,说他们会有时遇,表达对友人会重新得到重用的美好祝愿。

积翠岩经历了风雨吹打和人世磨难,伤痕累累;词人也经历了种种官场的流言、生活的困顿等的折磨,身形俱疲。结合注释内容“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交往甚密,彼此多有唱和”分析,与赵不遇的经历极为相似,作者想到古来寒士常有不遇之时。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重新凝神注目:积翠岩以其千丈翠屏的雄姿巍然而立。神奇的是,岩中有甘泉流出,泉流澄澈,清脆悦耳。这“弃石”大放异彩,终为时人赏识,是它存在意义的另一种实现。意谓以积翠岩的遭遇推想,如赵不遇这样的“不遇”之士,终有遇到知音,重获起用,大展才华之时。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以及手法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

C.“从侧面来写‘思家’……直接抒发了……”赏析错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只不过带有想象的意味。还有,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

故选C。

5.(1)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2)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能力。

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写作者“抱膝”二字,活画出作者在灯前枯坐的神态,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更加真实感人。此“灯”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中的凄凉孤寂和思家之情。

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而“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可见,郭诗中的“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三)事物形象

必备知识+典型例题

【必备知识】

知识梳理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一)景物形象鉴赏概说

1.关于“意象”的理解

大学问家王国维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是这样。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比如山川、草木等,来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诗歌中的客观景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这种诗人的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所以,鉴赏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首先要能找出意象,并能够分析出其表现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

2.关于“意境”的理解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3.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二)写景诗的表达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以下几种。

(1)正与侧的结合:

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又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这种诗人利用感官进行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地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答题旨要

(一)分析意象类试题

1.提问方式

(1)直接方式:这首诗写了表现某种特点的哪些意象?

(2)间接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答题步骤

(1)直接写出诗歌中要求的意象。

(2)写出诗歌中特定的景物,然后说出它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二)分析意境类试题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与景的关系的?

2.答题步骤

(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陈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三)表述方式示例

(1)诗中(通过……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

(2)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3)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萧皋别业竹枝词

沈明臣

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

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景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主要景物,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分析作者寄托在画面里的思想情感。梅子青黄时节,乍暖还寒,不冷不热,气候宜人;红白花开,农耕正忙,环境宜人;春雨如烟,鹁鸠啼鸣,燕子筑巢,恬静和谐。在这幅恬淡、和谐、优美的画面里,无疑寄托着作者对江南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农耕图:梅子青黄时节,天气乍暖还寒,花儿竞相开放,人们正在播种,春雨如烟,鹁鸠啼鸣,燕子筑巢。画面恬淡、和谐、优美,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苦 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