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辞手法
必备知识+典型例题
【必备知识】
一、鉴赏表达技巧题考情简述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又叫打比方,即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如: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借喻——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它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它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二)比拟
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
如: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拟物是把人当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如: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也使写的人、事、物更加亲切、形象、生动。
▲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
比喻跟比拟有某些相似点,都是两事物相比。
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三)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代替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专名代替泛称等。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的状态。
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使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含蓄,增强诗歌的变化美和韵律美。
▲注意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
借体
尺素
双鲤
干戈
樯橹
天狼
楼兰
钟鼓馔玉
桑梓
庙堂
社稷轩辕
本体
书信
书信
战争
船
入侵异族
边境之敌
权贵利禄
家乡
朝廷
国家
喻体
桃李
手足
黔首
桑麻
汗青
阡陌
丝竹
柳营
烽火
南冠
本体
学生
兄弟
平民
农事
史书
田野
音乐
军营
战争
囚犯
(四)夸张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扩大夸张)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夸张)
③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齿笑先闻。(超前夸张)
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联想。
(五)用典
主要有两类:
1.语典,指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
2.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
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典)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事典)
作用:①语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加深意境,促使人寻意于言外,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事典多用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等,属于借古抒怀。
注意反用典故的情况
反用典故是说作者借助典故来表达与典故相反的意旨。做题时可以通过辨别作者在用典时使用的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来判断典故的意旨与作者的意旨是否一致,从而准确理解其表达效果。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反用典故)
(六)叠字
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叠词)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美或起强调作用。
(七)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1.谐音双关:指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如: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语义双关:指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如:
①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清白的品德。)
②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三春”暗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作用: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具有更深的寓意。
(八)互文
又叫互辞,一般指古诗文中相邻的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句内互文)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邻句互文)
作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练且形式整齐,句式对称,具有音韵美。
(九)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排比,塑造典型环境。
作用:使内容集中,条理清晰,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语势,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十)设问与反问
1.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如: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2.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法。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如:
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十一)通感
通感又称为“移觉”,“觉”是“感觉、感官”之意。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利用感觉相通,借助想象联想,用形象的语言让感官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从而使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别致隽永的一种修辞格式。
如: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有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十二)顶真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这首诗歌里面,“白云”、“长随君”、“君”、“湘水”,都是顶真的部分,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增加了音节的流动美和情意的缠绵美,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作用:使相邻的诗句头尾相连、上递下接,有着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
三、鉴赏修辞手法题技法归纳
(一)答题步骤:
①明手法。明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文本具体阐述该手法的运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把什么人格化……)
③赏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征,描绘出……画面,营造出……意境,表达了作者……感情。
(二)注意事项
①审清分析的范围、角度和数量
分析修辞手法试题在题干中规定了分析的范围、角度和修辞数量,分析范围可以是一句、一联或全诗,分析角度可以是判断修辞手法或赏析修辞手法。
②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修辞手法常以连用和套用方式综合运用,连用是指几种修辞手法在不同诗句中依次运用,而又不互相交叉。套用是指一种修辞手法中还含有其它修辞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是夸张;说涛是“惊”,运用了拟人修辞;“千堆雪”是借喻,喻指卷起的浪花。这三句依次是夸张、拟人和比喻的连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又是对偶,这个对偶中套用了夸张和拟人。
因为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所以判定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时,要从局部与整体、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等多个角度审视辨别,才能判断准确而不遗漏。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注】,何人爱此君?
【注】①山阴客:指晋王徽之。王徽之酷爱竹子。晋裴启《语林》:“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对点练习】尾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步骤一:明手法。)用典、反问,(步骤二:阐运用+步骤三:赏效果)①以名士王徽之来指称刘秀才,用反问语气强调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②借助典故“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意思是:不是晋王徽之那样酷爱竹子的人,谁会如此深爱这新竹呢?
“不是山阴客”用“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通过王徽之爱竹,来写刘秀才爱竹,刘秀才隐居之地,翠竹环绕,景色优美,“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对环境优美的隐居之地的喜爱,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何人爱此君?”运用反问修辞,正因为刘秀才就像名士王徽之一样,所以才会喜爱这翠竹,因此运用反问修辞强调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 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①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对点练习】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 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对于手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第三步,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表达方式
必备知识+典型例题
【必备知识】
表达方式共有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及作用(诗歌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
诗歌鉴赏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描写的方式,从写景的顺序(如点面、高低、远近等)、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写景的方法(如正侧、动静、虚实等)等方面分析
1.正面描写
说明及作用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示例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赏析
此诗的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
2.侧面描写
说明及作用
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示例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赏析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描写角度
(1)虚实结合:
说明及作用
“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
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示例
望江南·多少恨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
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2)动静结合
说明及作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作品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写,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
示例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
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3)点面结合
说明及作用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
示例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面),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点),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4)细节描写
说明及作用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示例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5)色彩渲染
说明及作用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示例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6)白描
说明及作用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示例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赏析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7)角度变化
说明及作用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示例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
赏析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二、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说明及作用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示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按具体角度分类)
(1)借景抒情
①触情生情(景→情)
说明及作用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示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首联、颔联写登高见闻,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②以景结情(情→景)
说明及作用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示例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自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寓情于景
说明及作用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含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妙笔生花的点染,更加令人心向往之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④情景交融
说明及作用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示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说明及作用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示例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
说明及作用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示例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三、鉴赏表达方式的要点:
①识别(找出)表达方式
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②指出它的表达效果(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 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思想感情 凸显诗歌主题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①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
【注】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 ②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每年二社,即春社和秋社。社日那天,人们聚在大树下祭祀神灵,祭后大家分享祭品。这里指秋社。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步骤一:识别表达方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步骤二: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场景,(步骤三:指出它的表达效果)表达诗人对成都人民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髙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
【对点练习】2.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1.B
【解析】B.“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说法错误。根据诗歌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而诗歌题目中已经点明了本诗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九华山路”暗示了裴坦的行程。这一联的上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经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因此,颔联的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故选B。
2.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