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如何谈养生?

三不一无课程 2024-07-31 14:32:41

《道德经》最早叫《老子章句》,不知哪个后人作孽,给它定名《道德经》,让后后人对它的理解逐渐走向偏颇。

《道德经》实际上是一部讲治国理政的书,其中有一些修身养性的内容,目的是以修身喻治国的道理。

那么老子如何讲修身养性呢?

答案是怎么治国就怎么养性。

有的人就说了,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说以修身喻治国吗?怎么又反过来了?成了怎么治国就怎么修身了?

并非我矛盾,而是老子就是这么找证据的,要么是由自身经验,要么是先定观点,然后找证据,要么认为修身与治国是一一对应关系。有的人说必须修炼到他的境界才能理解,但我知道统治者没有一个会听他的,因为那样治国就会亡国,那样一种原始的乌托邦思想,绝对不可能达成人类的共识。不现实就没有意义。这就是儒家和法家一直兴盛不衰,而道家只在失意者坐而论道时津津乐道的原因。

老子治国的观点就是无为而治,“太上不知有之”,就是说最好的君王是老百姓对他一无所知的君王。并两次强调“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还是少出头露面,少发号施令,要“长而不宰,为而不恃,生而不有”。至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在腹不在目”等愚民以利统治的内容,有的人也可以与个人的修身养性联系起来,实在是贱得可怜。

下面我们主要讲一下他是如何讲修身的。

老子的修身观点与道教截然不同,而有的人恰恰喜欢把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追求白日飞升,追求修炼成仙,有的是制药服药,有的是练气,有的是通过符箓。总之,它是专门研究长生不老的教派。它崇拜九阳。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九阳真经”,还有“九阴真经”。如果真有这样的经书(不是绝世武功),那么属于道教的应该是九阳真经。也就是说,道教是追求阳刚的。

而道家不求长生不老,它追求的是厚生。厚生的观点也是为了利于统治。因为老百姓敬生畏死,才会怕王法,如果生无可恋,统治者的死刑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与道教相反,道家追求的是阴柔。

除了为政治服务,纯粹的养生,老子是怎么讲的呢?

我主要归纳四点,当然,全书五千言,很多地方是用养生来比方治国的,那都是对这四点的分解。

第一点就是静。

老子认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静是修身养性的根本,也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人生病或者烦恼都是因为心不静,“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佛教也修炼定力,这也是追求静。儒家也追求静,“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无为而治的最主要的依据就是静,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也来自于静。

第二点就是虚。

“致虚极,守静笃。”佛教追求空,太极拳追求松。虚无是为了静。空也是为了静,松也是为了静。虚是静的手段,当然它本身也是目标。能虚就能静。静而笃定,那就是定。抗干扰能力特别强的静,不是稍有外来袭扰就静不了了。致虚的手段很多,为什么要“绵绵若存”?为什么要“用之不勤?”为什么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为什么要“少私寡欲,见素抱朴”?都是为了虚,都是为了静。

第一点与第二点是分不开的。其实所有的修身手段都是有关联的,它们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有时候互为手段和目的。

第三点柔弱处下,自卑自贱。老子崇尚水德,认为水柔弱处下,处众人之所恶,属于上善。他强调“不自是、不自彰、不自见”,不敢为天下先,认为刚强易折。认为富贵不能长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有武力不能自保。不如委屈求全,不追求圆满,不追求直,不追求名利。老子看到水柔弱的一面,没有看到它倾泻时凶猛的一面,没有看到水滴石穿的一面。这就是他看问题不如孔子全面的部分,所以他对道的理解一定是偏颇的。

第四点忘我。

老子认为“后其身身先,外其身身存”。人忘我才有真我。因此,可以看出,道家并不刻意追求长生,而是顺其自然。不会去刻意追求某种功法或者手段延长生命。

若说专门的修炼,道家是追求一种天然的气质,这种气质平和,人畜无害,即使猛兽见了都感觉没有危险,因而也不会来伤害我。这种天然的气质就来自婴儿一样的无识见,无害人心,也不会受人伤害。佛教经常用高僧与猛兽和平相处来宣扬佛法的伟大,与道家思想异曲同工。

若说专门的修炼,只提到了“专气致柔能与婴儿乎”。修炼的结果就是遇水火不侵,猛兽猛禽也不伤害,精力旺盛,整天哭都不会嘶哑,下体没有女人也能崛起。

儒家的内功心法是敬与和。道家的内功心法是卑、弱、柔、虚。

作者写书,本来是要传达给读者自己想传达的意思的。但是因为读者的天赋不同,修养不同,经验不同,见识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并非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说明这一千个都是作者想要描述的,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的,那里面有逻辑,可以通过是否内洽推理真正的那一个。因此,读者的差异化认识与作者的客观性并非完全不可调和的。



0 阅读:2

三不一无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