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断言,司马迁为苟活于世,所以忍辱负重写《史记》。
然而,这只是道听途说、臆断。
这是因为,他没有读过史记。所以人云亦云。
当读过《伯夷列传》,就会找到司马迁写《史记》的真实原因。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手中接棒,继续书写史记。但,只因殿前替李陵说了一句好话,就被老板汉武帝处以死刑。
在汉代,死刑是可以花钱赎罪,可是司马迁家里太穷,没有钱。
要完成父亲遗愿,就必须活下去。所以他选择了侮辱性极强的宫刑。
在当时,书写史书可不是容易事,不仅资料匮乏,要翻阅笨重的竹简,还要出去游历名山大川,访求古今之事。即费脑又费体力。

在修史过程中,司马迁网络天下轶闻,他发现: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民间流传许由、汴随、务光等人的事迹,为什么翻阅古书,都找不到他们的事迹?
为此,司马迁感到惋惜,这类人到底有没有?有传说为何又找不到史料记载?
而伯夷叔齐这类仁圣贤之所以传下来,是因为遇到大圣人孔子为他们写文立传。
孔子称赞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究竟何许人也?能够得道孔子这么高的称赞?
伯夷叔齐是殷商末年孤竹君的儿子。伯夷老大,叔齐老三。孤竹君年老时想让叔齐继位为王。
结果,孤竹君去世后兄弟互相推辞,一个说是父王遗愿,一个说遵守礼法、哥哥当王。
担心被孤竹国人“捉回去”当官,他们两个人先后跑掉,逃出孤竹国。
在路上,两人偶然相遇,便结伴而行。当时天下情形又差不多,但是去哪里呢?
他们打听到西伯侯姬昌有德、孝敬老人,就决定去投奔他。
可是,快到西岐边境时,就听闻西伯侯去世了,周武王正兴兵伐商,二人就朝着军队迎了上去。
他们拦住武王的马劝阻道: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何谓仁乎?
这就是说:你作为儿子,父亲死了,不让他入土为安,却在这里大动干戈,这算哪门子孝?作为臣子,讨伐国君,这能说得上仁?
这话很尖锐,就差指着武王的鼻子骂他不仁不孝。
武王听后大怒。想杀掉他们。但是,被姜子牙拦住了,说这两个人是仁义之人,不能杀,我们取天下后还要以二人为榜样。
随后,命令手下把他们扶到道旁,送走了。

等到周武王伐纣成功,“天下宗周”,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隐于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靠采薇为生,最终饿死。
他们临死前作诗《采薇》: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对此,孔子评价: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伯夷叔齐向往的尧舜禹那个时代,大同社会。但现实却是德行衰、仁义失、兵戎相见,他们反对周武王暴力,宁死不食周粟。
孔子很同情他们,求仁得仁,不念旧恶,为他们写书立传。
所以伯夷叔齐被流传下来。
而颜回在孔子的72弟子中,学术成就并不出众,论做生意,比不过子贡;说到打架,又比不过子路。
即便如此,孔子仍最喜欢他,从不吝啬赞美他。
因为,颜渊不耻下问,勤奋好学,身处陋巷,有时靠喝水充饥,也不改其乐。

孔子喜欢颜渊的品质,没有因为穷而躺平,积极乐观,努力向上,为人善良正直。
对此,司马迁略微抱怨,小人物想要名流千古流,让后世知晓,只有抱大腿、拉关系这个办法吗?
于是,他想改变这一现状,不想让小人物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想让小人物也有出头日。
所以,司马迁说: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他要给岩穴之士、闾巷之人写传,写他心中的大义,哪怕不符合汉当时的社会道义,只要他们像伯夷叔齐有自己的操守、有节义,他统统都写。
而不是像孔子只写仁圣贤人,他要写不同的人生态度。
司马迁一改以往史书写帝王家谱的规则,写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货殖列传等等。
在他笔下,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爱憎分明的小人物:韩信、卫青、霍去病、张汤、巴寡妇清、郭家……
在《史记》我们看到万千种可能,也看到人性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