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有个衡山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制造业很牛,尤其是精密器械类产品。
齐桓公想拿下衡山国,可直接打架,耗费财力物力人力,还会被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收拾。
这么干太费劲,所以齐桓公很头疼。
管仲就出主意说,这很好办。我们齐国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去衡山国买东西。原本他们的鞭子一根五百块,现在两千块买。
当时,齐国是大国,是风向标。

燕国、秦国、晋国一看赶紧跟着买,其他诸侯国也跟风买起来,生怕买晚了。
这就很像现在黄金涨价。
市场需求涨起来了,衡山国的工业产品价格疯涨,利润翻了几十倍。
这时,衡山国君一看,赚钱机啊,咱们要赚一笔。于是,此类商品,价格无限提高。
见君主这么干,衡山国的老百姓觉得有利可赚,纷纷放弃种地,都跑去搞小商品生产和贸易,心想着只要赚了钱,粮食可以买;有钱,干啥不成?没啥好担心的。
与此同时,齐国没闲着。他们派团队到晋国等国大量收购粮食,十五块钱买进,五十块钱卖出。
这样一来,齐国囤了不少粮食,还把本土粮价压低,吸引各国来买。
如此来回折腾,齐国靠着做生意讲信誉,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贸易圈。
在这场交易中,衡山国人也赚得盆满钵满,全国人均富翁。
就在衡山国人沉醉暴富时,齐国突然单方面宣布跟衡山国断交,关闭贸易榷口,提高本国粮食出口价格还反向征税。
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
这一下,衡山国傻眼了,陷入有钱却买不到粮食的绝境。他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绝望之时,齐鲁两国趁机南北夹击。
即便衡山国有堆积如山的武器,却无粮可吃,军队也无法迎敌。
更何况,当时为了利润,他们把武器都卖光了,库存严重不足。
现在是刀板上的肉,任由人宰割。
最终,齐国不费一兵一卒,衡山国投降。

管仲这招,就是利用经济手段,让衡山国经济结构失衡,不战而胜。
搞垮衡山国,就是一场货币战争。
因为,商品有交换本质,就是可以拿商品当钱。
相信九十年代,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清楚记得,农忙时会有商贩走街串巷“换苹果”“换梨”……
商品可以互相交换,梨、苹果、小麦他们就形成一种关系,是对等货币。
管仲的操作方法,就是让衡山国的货币一下子涨起来。但内部内存却又减少。然后突然就给你断掉,让你再也无法交换。
就是货币本身失去了它的交换、购买的意义。
所以说,管仲这招实际上是一种货币战争,这有点像美元跟人民币、日元等货币的关系。
后来,秦始皇嬴政也照抄这份作业,只不过他的手段更强硬,不是软刀子。
他让王翦在赵国边境和李牧搞持久战,并大量购买铜铁铸造兵器,故意让韩魏百姓看到商机,放弃耕种,私铸铜铁。
韩相张让看到3个月国库赋税收入远超一年收入,就力荐韩王举国铸铁。
结果,庄稼错过时节,导致大饥荒,韩王已无力挽留,流民一同纷纷流入秦国。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齐国的一举一动,其他国纷纷效仿或屈服?
原因只有一个,齐国在当时已经是经济霸主。各国在贸易上各有牵制,不得不跟着齐国混日子。
这样一来,齐国说要干嘛,就干嘛。
当前贸易战,美国要的也是这一套,靠美元霸权,靠盟友体系、靠技术封锁,逼其他国家“选边站”。
不是这些国家没骨气,实在是生存更重要,比如韩国依赖美国芯片订单,越南依赖美国市场出口,就算知道美国在“割韭菜”,也只能咬着牙跟,只能臣服。
这个有时候跟骨气什么的无关。因为,生存更重要。
这就是大国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