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学创作毁掉的两位战神

阿芳评诗 2025-04-07 17:08:36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抹点桃红,我涂点黛绿。

但有些人打扮太过分:芈月乱秦被洗成为秦牺牲,高湛也能从荒淫暴君洗成痴情种子。

荒诞的是,小说家的笔墨,让白变黑、让黑变彩,甚至有人被直接扒光彻底钉在耻辱柱上。

在南宋话本《杨家将》中,文人把王冼的罪过全扣在潘美头上,还给他改名"潘仁美",添上通敌卖•国、迫害忠良等十桩大罪。

百姓听得解恨,却不知真正的潘美是力挽狂澜的战神。

听闻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披上黄袍,潘美迅速做出回应,带兵站队赵匡胤,成为北宋开国元勋。

他战功彪炳,灭南唐时他亲冒矢石,平南汉时他秋毫无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唯独留他镇守边关。

然而,这般人物,硬被写成跪着给萧太后递降表的丑角。

那“害死杨业”的锅,又是怎么扣到潘美头上的?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北伐失败,杨业(即杨令公)战死。 从此,宋对辽的战略彻底逆转,由进攻转防御,再难翻身。

如果仔细看史料就会发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监军王冼,这家伙刚愎自用,强行命令杨业出击,导致兵败。

潘美作为主帅,虽有责任,但绝非主谋。 他劝王冼勿分兵;但大老板“以文制武”,他没有决定权,也决定不了。

在杨业孤军被困时,潘美派出的援军被王冼强行调离; 最后,杨业孤立无援被俘,绝食而亡。

事后,宋太宗追责,王冼流放,潘美降三级。这一切,史书早把是非写得分明。

可百姓看不到这些,也不爱看这些。

为啥非要黑潘美?因为南宋统治者需要“杨家将”,用他们的精神来激励百姓抗金热情,总得有个反派吧?

而潘美刚好和杨业之死沾了边儿。

所以,《杨家将》帽子一扣,把潘美写成大奸臣,杨业的死全赖他。

他灭南唐,善待李煜旧部的事,变成“勾结敌国”的罪证;

他劝赵匡胤善待周恭帝的往事,写成“早有反心”的伏笔。

一个开国元勋,就这样被小说家的笔改写成跪着献燕云十六州的丑角。

如果说潘美冤,那苏定方简直就是冤种的天花板。

《隋唐演义》里这位爷专干缺德事,放冷箭射死罗艺、坑杀少年英雄罗成。

但真实的苏定方,15岁披甲上阵,随父征战;30岁率两百铁骑直捣突厥王帐;60岁挂帅西征,“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

北击颉利,西至咸海,东平百济,南慑吐蕃,纵横万里,大唐疆域、声威,在他手中推向极盛。

就是这样一个让西域诸国闻风丧胆的战神,却在说书人的嘴里,成了暗箭伤人的卑鄙小人。

原因很简单:战神升级打怪太枯燥,观众爱看英雄被小人陷害的戏码。

所以,清人为塑造冲突,在写《说唐演义全传》时跑偏带节奏,把大功臣就变成了工具人、大反派。

为衬托包拯刚正,庞籍被丑化成奸佞;为彰显诸葛睿智,周瑜沦为“心胸狭窄”的笑柄……

口耳相传间,真相变得模糊。最可怕的是:当谣言落地生根,跑赢真相时,连史官都无力挽回。

那为什么总会有人为故事改写人生?这种标签化的误解,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在悄悄上演?

是的,我们何尝不是在重蹈覆辙。

一条断章取义的朋友圈;一段刻意剪辑的视频;甚至一句轻飘飘的“听他说”,就能轻易否定他人半生努力。

让一个人在舆论中死亡。当我们津津乐道的吃瓜时,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活成了那个写小说的人。

历史可以被篡改,但现实中的伤害,往往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0 阅读:0
阿芳评诗

阿芳评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