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夏凤凰壹 2024-06-11 08:19:57

人间有味是清欢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

书名:《人间有味是清欢》

丛书:汪曾祺经典

作者:汪曾祺

主编:陈其昌

顾问:汪 朗

书号:978-7-5447-8156-5

出版:译林出版社 2020.7

发行:凤凰壹力

定价:38.80元

油盐酱醋,豆菜肉鱼,

往日杂忆,别样滋味。

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经典合辑

展现文学大师风采,温暖,睿智,幽默,通透。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文字具有明清笔记般的雅致与风流。

他深受沈从文、金庸、贾平凹、苏童、毕飞宇、曹文轩等诸多文学名家喜爱。

众多文章被收录进初、高中语文教材。

一个好玩的人写就的一本关于“好玩”的书

一个好吃的人写就的一本关于“好吃”的书

★ 《汪曾祺经典》丛书共七册,精选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杂文、小说、评论等内容,并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书画作品,进一步展现其美文佳作。

★ 《汪曾祺经典》丛书,精选精编,装帧精美,版式疏朗。

★ 《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让我们跟随汪老一起品尝平凡日子的滋味,感受笔尖侵染的淡淡乡愁,发现隐藏在岁月里的小趣味。汪曾祺笔下的每一口美食都将对生活的热爱写入了心,每一次回味都浮现他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

★ 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温柔的心灵抚慰。

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沈从文

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汪曾祺的文章呈现出大家的风范,其风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苏童

汪曾祺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

——毕飞宇

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是幸福的。

——铁凝

汪曾祺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读罢,心灵如洗。

——王干

他的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有水气,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变化如水,然而有涟漪,甚至波涛。

——朱延庆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鹦鹉史航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刚好。

——梁文道

【作者简介】

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被学界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金庸誉之为“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谐雅兼具,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他的娓娓道来,在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和温柔的心灵抚慰。

主编

陈其昌,现任汪曾祺研究会秘书长,曾担任高邮市文联驻会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教育、宣传、文化、文艺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烟柳秦邮》《新民滩的悲欢》《朱葵艺术传》《熊纬书传》等著作。

顾问

汪朗,汪曾祺长子,散文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作品有《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我眼中的父亲——汪曾祺》《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等。

【内容简介】

你知道草原上有个神奇的蘑菇圈吗?汪曾祺知道;你尝过过所有品种的马铃薯吗?汪曾祺尝过。辣椒、口蘑、豆腐、羊肉……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在汪曾祺笔下,散发着人间的烟火气。让我们跟随汪老一起品尝平凡日子的滋味,感受笔尖侵染的淡淡乡愁,发现隐藏在岁月里的小趣味。你会发现,在经历诸事无常、大灾大难后,人间烟火气是最能勾起幸福感的存在,生活中的自得其乐也最能体现生活格调。汪曾祺笔下的每一口美食都将对生活的热爱写入了心,每一次回味都浮现他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0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