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利使出大招
文 岳鹏鹏
前段时间的重庆论坛上,吉利高管曾明确地反对无序内卷,和友商几乎针锋相对,被网友调侃“卷”不动了。但近日上市的吉利最新的银河E5,反而给出了超出预期的低价:指导价11.28到14.88万,官方优惠后10.98到14.58万。起售价比预售价格低了1万多块不说,还限时赠送价值8800元的1000W 16扬声器Flyme Sound音响,还能再叠加3000元上市现金优惠和4000元置换补贴,配置也不算低。
吉利的发布会开了有一个多小时,但银河E5这辆车,其实一句话就可以介绍完:价格便宜、空间贼大、外观中庸、车机智能、音响优秀、底盘称得上是有质感的紧凑级纯电SUV。
一、吉利的野心
誓要“重回自主第一”的吉利汽车,意图打造一系列“爆款”,以夺回自己的桂冠。
目前长期霸榜A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品,均来自比亚迪。与银河E5直接竞争的则是比亚迪元Plus,单月销量稳定在2万辆以上,且已然有了要拿下整个A级汽车市场销冠的架势。
显然,靠着包括神盾短刀电池等技术首发上车,以及如今在售价上的优势,吉利要将银河E5打造成A级车市场的爆款,进而加速实现全年销售目标。
发布会后,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在产品具备竞争力后,银河E5的销售目标就是成为细分市场的标杆。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李传海表示,吉利银河E5是目前吉利所有最强技术的集大成者,在轻量化方面也是吉利目前水平最高的一款车。这是吉利“架构造车”能力的体现,未来还会体现出更多的优势。
具体而言,通过GEA架构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的结合,银河E5的“得房率”达到67.2%,实现“A级尺寸、B级空间”;G-TCS全天候防滑系统加持下,银河E5大幅降低了打滑量,安全转弯速度,比同级别其他车型提高6~10km/h;吉利自研的“魔方”热管理系统和的银河11合1智能电驱支持下,让银河E5的百公里电耗达到同级最低的11.9kWh。
此外,银河E5还搭载了吉利自研7nm车规级芯片“龍鹰一号”,该芯片性能超过高通8155芯片。在泊车场景上,支持银河E5的方案超过国内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也让银河E5能够支持主流的L2+驾驶辅助系统,并上车吉利自研的银河Flyme Auto车机系统。
至于占据三电成本大头的电池,吉利也采用自研产品神盾短刀电池。华尔街见闻了解到,虽然正极材料还是采用磷酸铁锂,但吉利通过技术革新,让该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达到192 Wh/kg,能够媲美三元锂电池。
李传海表示,吉利要走的是最主流的,同时用户要求的价值最有竞争力的路线。尽管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比三元锂电池差一些,但吉利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弥补磷酸铁锂电池的不足。比如神盾短刀电池的能量密度是磷酸铁锂电池里最高的,同时安全性比三元锂电池好很多。
自研带来的更直接的结果,是产品BOM成本大幅下降。李传海表示,在在最主流的A级纯电市场,神盾短刀电池既能给用户非常好的产品和体验性能,成本也很有竞争力。他指出,长刀电池并不是最优解,短刀电池才是新一代动力电池最优解。
为了保障银河E5的交付能力,神盾短刀电池第20000套电池包已于7月26日在贵阳闪聚工厂顺利下线,全力保障银河E5上市即交付。
从这些准备也可以看到,为了让银河E5一炮而红,吉利方面做了诸多准备。
二、极氪速度
众所周知,吉利目前正在全面加速转型新能源,2023年吉利发布银河子品牌,创造了8个月销量过10万辆的佳绩,同年吉利汽车新能源渗透率相比2021年实现了4倍的增长。
淦家阅也在发布会上对吉利银河的销量表示了肯定,吉利集团如今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提升到了48.6%,在这背后,吉利银河自然功不可没。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整个新能源市场,尤其是那些路线更为激进的新势力品牌时,吉利银河的销量表现和它们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7月,吉利银河L6、L7、E8三辆车的总销量仅有16704辆,作为一个定位入门的品牌,吉利银河理应有着更亮眼的表现。吉利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从银河E5这辆车看来,吉利是打算复现一下“极氪速度”。尽管极氪今年以来的均价一路走低,但它还是坐稳了“20万元以上中国纯电品牌销量冠军”的宝座。不同于别的新势力车企推出首款车型前需要多年的准备,极氪作为新造车里的“富二代”,其在品牌问世的同时,就发布了量产车型极氪001。当时,极氪001凭借独特的造型,精准俘获了众多年轻受众,仅用4个月就达成了交付过万的里程碑,成为中国高端纯电车中销量爬坡最快的车型之一。
从极氪这几年的产品来看,和极星、几何、沃尔沃、睿蓝、smart这些品牌不同,我们可以在极氪里看到吉利集团的几乎所有最新的技术,包括当时的浩瀚架构、威睿的电机和电池Pack等。如今,威睿的能力远不止电池Pack,极氪007所用的金砖电池,正是威睿的最新产品。威睿还在去年推出了800V的集成电驱系统,搭载在极氪24年的全系车型上——这是极氪能在降低车价的同时稳住整车毛利的原因之一。
此外,吉利研发的SiC四电机驱动系统被用于极氪001 FR。如今,吉利中欧研发中心CEVT还在为极氪研发SEA浩瀚架构下更高级的SEA-M架构,可以接入L4级以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可以说,在20万元价位,极氪成为了吉利新技术的载体。现在,在10万元这个价位段,主角变成了吉利银河。CEO淦家阅在发布会上表示,吉利银河E5是吉利协同全球研发能力,整合全球化标准、全球化技术,面向全球用户的“智能精品车”。具体来看,吉利银河E5不仅首发了全新的GEA架构,还集合了吉利自研的G-TCS防滑系统、神盾短刀电池,以及11合1电驱。
吉利称得上是“架构世家”,目前吉利体系主要有四大架构,主打高端的CMA、入门的BMA、纯电的SEA,以及沃尔沃的SPA,而最新上市的银河E5,用的则是「耗时5年、耗资百亿」的全新架构GEA——这个架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是一个将座舱空间最大化的前驱电车平台,E5能有这么大的座舱空间,多亏了它。今年北京车展上那辆银河星舰,便是提出这一架构的概念车型。
神盾短刀电池则是在今年6月刚刚发布的全新产品,采用了高耐热隔膜,高安全电解液和自熔断技术,不仅能通过海水冲泡、26吨碾压、侧柱碰、95式步枪击穿实验,还能够在用户高感知的充电方面带来体验优势。从数据来看,神盾短刀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192Wh/kg,容量为60kWh的电池可以为E5提供530km的续航里程(CLTC)。充电倍率达到1.8C,Soc 30%-80%只需要20分钟。以绝对的空间为基础,加上新技术和Flyme Auto带来的越级智能体验,吉利银河成功让一辆10万元的紧凑型纯电SUV,从“刚需车”变成了“改善车”。
今年上半年是汽车行业很多朋友感受到的最卷的半年,一边是加班裁员,一边是销量上涨,几家欢乐几家愁,我们不禁在想,汽车行业这是怎么了?从个人微观的角度看,老李今年上半年也是一样,整个二季度,最大的感触就是焦虑,老李带着行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拜访了很多企业,慢慢建立了更强的行业认知,半年走完后,感觉没那么焦虑了。
要说起行业认识,还要从财报说起,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体现在财报上,如果有朋友否定,那么大概率财报好不了,这是焦虑的根源。时间已经过半,老李结合半年销量和一季财报说说吉利汽车是怎么给予大家信心的。
三、销量玄机
从上半年销量看,包括吉利汽车在内的国内大多数车企都是成功的,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95.57万辆,同比增长4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2.02万辆,同比增长117%。
从一季度财务看,吉利汽车营收523亿元,同比增长56%,毛利达71.5亿元,同比增长达51%,净利润15.61亿元,同比上涨119%,总现金水平达394亿元。在激烈竞争的一季度,净利润的增长率能超过营收和毛利,说明企业在经营上着实展开了不少调整。
按照全年规划,吉利上半年整体销量为95万辆,已完成原定目标190万辆的50%。基于对下半年的良好预期,吉利将原定全年目标上调至200万辆,很多人分析说这体现了吉利的信心,但按照市场规律,后半年的销量实际是高于前半年的,如果到年底吉利销量远高于200万辆,也在情理之中。
通过一季度财报,我们也能看到吉利的隐忧和战略的调整。这不是坏事,而是下一阶段的发展蓄势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第一个是毛利率问题,吉利一季度的整体毛利率为13.7%,同比、环比均出现下滑,但幅度不大。老李认为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价格战影响导致了部分车型售价降低;二是因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上升摊薄了毛利。在业绩说明会上,吉利CFO表示,由于降本节奏差异,该部分成果预计体现在二季度财报中,大家对半年报的毛利率可以有所期待。
第二是新能源车销售进度较全年目标仍偏慢,上半年,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32万辆,但相比全年81万辆的目标仅完成了40%,主力车型银河L7和领克08相比去年月销上万的成绩都有所回落,后半年的新能源车型以纯电为主,不容易走量。
外部来看,新能源车的龙头效应更加明显,比亚迪在DM-i 5.0技术加持下开启了新品周期,长安汽车新能源产品节奏也在提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保持自我的节奏,如何在行业占据有利的位置,是吉利后半年的重要话题。
其实,后面两个问题不仅是吉利的隐忧,更是行业的问题,现在的行业竞争远比前两年更加严峻,过去,我们说是新势力的大浪淘沙,现在,行业的传统龙头企业,甚至是年销量超过百万的龙头企业,都在开始准备下一阶段的市场竞争。
四、结语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判断,2024年车市发展会有一些新的特点,,产业竞争格局进入深度重塑期。2024年行业洗牌会加速,一部分企业有了成长的机会,而对一些企业来说日子会更加难过,这就是市场。
在常用长跑来比喻造车的当下,车企之间的竞争又何尝不是相似的道理。尤其在竞争最为拥挤、产品力最卷、同质化最为严重的主流市场,那些能够做到在别人“带节奏”的时候,自己也能跟得上,并且还在各方面具有足够优势的企业和产品,才能跳脱同质化竞争,并且将优势保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