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唯一被俘军官汪斌,被越南迫害五年,回国后陈赓之子前来慰问

椰子族部落 2024-11-12 10:10:54

老山收复,硝烟悲歌

1984年,中越"两山轮战"的揭幕战——老山收复战打响。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14军40师118团1营2连副指导员汪斌为搜救战友遗体深入敌后,不幸被俘,成为老山战役中唯一一名被俘的军官。在长达五年的囚禁生涯中,汪斌遭受了越军难以想象的折磨与摧残,但他始终坚守军人底线,多次试图自尽却未得逞。1990年1月,他终获释放,体重仅剩37公斤的他泪洒祖国怀抱。回国后,他又经历了一年的组织审查。就在他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艰难时刻,陈赓之子陈知建的一番勉励给了他莫大的信心。最终,组织认定他在被俘期间无叛国行为,恢复其军籍、党籍和职务,为这段不幸却光荣的经历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打垮了越南军队的嚣张气焰。在谅山战役中,越军几乎丧失了全部抵抗能力,整个越南高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然而,中国军队主动撤军的举动却被越南方面误读。这支曾经被打得抱头鼠窜的军队不仅没有认清形势,反而趁着我国边防部队后撤之机,在边境地区大肆挑衅。

越军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开始蚕食我国边境领土,甚至向我国境内发射炮弹。统计数据显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的五年间,越军向我国境内的农场、村寨、学校发射了四万多发各类炮弹,造成了数百名军民伤亡。这些疯狂的举动迫使边境百姓背井离乡,三万多亩土地无人耕种,数十万亩农作物烂在地里。

面对越军的步步紧逼,我国一度保持了战略上的克制。当时,苏联在北方给我国施加了巨大压力,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暂时对越南采取忍耐态度。

越南军队却把我方的克制误解为软弱,他们变本加厉地进行挑衅。到了1980年,我国终于忍无可忍,再次对越展开了自卫反击。从此,中越战争进入了持续十年之久的轮战阶段。

1980年至1984年间,中国军队展开了一系列反击行动。我们先后收复了罗家坪大山、法卡山和扣林山地区,这些都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被越军侵占的重要阵地。一次次的胜利大大挫伤了越南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84年4月,老山收复战正式打响。这场战役不仅是为了收复失地,更是开启了著名的"两山轮战"的序幕。我军在老山和者阴山地区实行"坚守防御作战"的方针,既要坚决将敌人阻挡在边境之外,又要为部队提供真枪实弹的练兵机会。

这场持续十年的轮战投入了数十万兵力,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大军区的部队。通过这种轮战方式,我军久疏战火的部队得到了实战训练的机会,同时也给越南军队造成了沉重打击。

老山收复战是"两山轮战"中最为激烈的一战。中越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为了这个边境上的重要战略要地展开了殊死较量。我军经过26天的炮火准备后,在1984年4月28日凌晨发起总攻,仅用五个小时就攻下了老山主峰,歼敌900余人。

这场战斗中,昆明军区14军和11军表现出色。11军40师的两个主力营分别向船头村和八里河东山方向推进,在18天的连续穿插推进中,陆续占领了越军控制的10余个高地。到5月15日,我军收复了八里河东山,标志着老山地区全境光复。

寻找战友深入敌腹地

1957年,汪斌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普通家庭。19岁那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满腔热血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昆明军区14军40师118团1营。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汪斌所在的部队被派往西线战场。战场上,他和战友们英勇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所在的营部因战绩突出,被授予"英雄营"的荣誉称号。

凭借出色的战斗表现,汪斌很快升任为1营2连的副指导员。随着越南在边境地区的挑衅愈演愈烈,他再次跟随部队奔赴前线。

1984年4月的一天,汪斌所在的1营接到命令,要执行敌后穿插任务。他们的目标是攻占76号高地和1072高地,通过这两个关键点形成对敌军的内外夹击之势,切断敌人的退路和增援线。

攻占目标后,1营主力继续向老山方向推进。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将沿着49号高地和48号高地前进,配合团主力彻底歼灭老山地区的敌军。

就在1营即将开拔之际,14军军长张景华突然改变了穿插路线。新路线要求部队从80号和59号高地之间越过边境,然后沿79号和78号高地向1072高地方向推进。

张军长认为,老山山高林密的地形特点有利于部队隐蔽行动。这个临时变更的路线看似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创造出敌不意的效果。

然而,经过多年的交战,越军早已摸清了我军的穿插习惯。他们在所有可能的穿插路线上都布下了周密的火力网,张军长新选定的路线恰好在其中。

1营行军途中遭遇了越军猛烈的炮火袭击。越军使用的手雷都是瞬发引信,只要碰到树枝就会爆炸,弹片呈伞状分布,杀伤范围极广。

在这场遭遇战中,2连伤亡惨重,连长王仕田和指导员高少林被炸成重伤,副连长丛明当场牺牲。眼看连队陷入绝境,汪斌当机立断接过指挥权。

他一面指挥战士们利用地形对敌反击,一面组织部队躲避炮火向前推进。在他的指挥下,2连最终成功突围,与营部顺利会合。

由于撤离紧急,牺牲战友的遗体来不及带回。汪斌向营长刘年光请战,要求带队去找回丛明的遗体,坚决不能让战友遗体落入敌手。

刘营长批准了汪斌的请求,派司务长和通讯员与他一同执行任务。三人向敌纵深区域搜索前进,在摸到48号高地时,不幸遭遇一支越军小分队。

战斗瞬间打响,司务长和通讯员中弹倒地,汪斌的左腿也被击中,失去了行动能力。他想引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却被越军察觉。一名越南士兵用枪托重击他的背部,将他击晕。

当时,汪斌身上背着861指挥机,手中握着指挥旗和望远镜,这些装备直接暴露了他指挥员的身份。对越军来说,能抓到一名我军指挥员实属难得,他们立即对汪斌采取了特殊看管措施。

入狱五载受尽磨难

在河内的军事监狱里,汪斌被关进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越军解开了捆绑他的绳索,换上了沉重的手铐。

他刚被关进监狱的第一天,就试图用从身上解下的绳带上吊自尽。前来送饭的越南士兵发现了他的举动,立即叫来了看守。一群人冲进牢房将他放了下来,对他拳打脚踢,并将房间里所有可能用于自杀的物品全部搜走。

为了撬开汪斌的嘴,获取有关中国军队的情报,越南人对他使用了各种严刑拷打。电刑是最常用的一种,每次电击都让他痛不欲生。这些折磨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在不间断的审讯和折磨下,汪斌被迫写下了一封信。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没有透露任何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审讯无果后,越军并未放松对他的折磨,反而变本加厉地报复。日复一日的摧残让汪斌一度难以承受。他再次尝试自杀,但又一次被越军发现,换来的是更加残酷的毒打。

绝食成了汪斌最后的抗争手段。但越南人担心他死在监狱里,连续多天按着他的头强行灌米汤。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放弃了绝食计划。

1986年的秋天,汪斌抓住机会越狱。他成功翻越了监狱的围墙,但因为长期囚禁导致的身体虚弱,没能跑多远就被越军截获。这次逃跑的代价是又一轮惨无人道的毒打。

这场长达五年的囚禁生涯中,汪斌每天都在生死边缘挣扎。恶劣的生活条件,糟糕的饮食标准,加上越军无休止的拳打脚踢,让他的体重不断下降。

直到1990年1月,中越两国就交换战俘达成协议。19日,在友谊关与同登零公里处举行了战俘遣返仪式。越方释放了包括汪斌在内的5名中国战俘,而我方则释放了17名越南被俘人员。

当汪斌被押送到交接现场时,他的体重已经跌至37公斤。在场的中方交接人员看到他的惨状,无不为之震惊和愤怒。一个本该健壮的32岁军人,竟被折磨得如此消瘦。

重返祖国怀抱的那一刻,汪斌泪如雨下。他在南宁停留了近一个月,办理各种手续。之后,昆明军区将他接回云南,送回原部队40师118团的卫生部接受治疗。

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汪斌身上留下了多种疾病的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胃下垂、胃出血、偏头痛、严重失聪等病症,都是长期受虐待的明证。

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汪斌还要面对组织上为期一年的审查。军中出现了不少关于他变节投敌的传言。这些压力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使他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紧张下备受煎熬。

将门虎子伸援手

在汪斌接受组织审查的最艰难时期,一位意想不到的贵客来到了病房。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当时担任40师副师长的陈知建,他是开国大将陈赓的二儿子。

陈知建此前担任过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后被授予少将军衔。作为一名将门虎子,他对汪斌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在病房里,陈知建语重心长地对汪斌说:"如果我们相信你变节投敌的传言,就不会来看你了。我们既然来了,说明你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希望你放下包袱。"

这番话给了汪斌莫大的信心和支持。陈知建的到访,不仅让他看到了组织的关怀,也让他对即将到来的调查结果充满希望。

经过一年多的严格审查,组织最终对汪斌作出了正式结论。结论认定他在被俘期间没有任何投敌叛国行为,恢复了他的军籍、党籍和干部职务,并授予他上尉军衔。

这个结论彻底洗清了汪斌身上的嫌疑。过去几年所受的折磨与委屈,在这一刻得到了平反。这份组织的信任,让他重新找回了军人的尊严。

1993年,完全康复的汪斌选择了离开部队。他转业回到了山东老家,在地方政府的安排下进入邹城电力系统工作。这份工作安排,也算是国家和社会对他的一种补偿。

汪斌的经历,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作为老山战役中唯一被俘的军官,他不仅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还在回国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质疑。

他的经历也推动了军队对待战俘态度的转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俘回国后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通过对汪斌的处理,我们看到了军队在这个问题上的进步。

事实上,只要战争存在,战俘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近代战争史上,因不可抗力而被俘的士兵不在少数。中国军人被俘,往往是因为各种极端因素,很少会出现举白旗投降的情况。

对于那些被迫被俘,却在严刑拷打下依然保持气节的战士,他们理应得到人民的尊重。而对那些主动投敌、背叛国家的叛徒,自然要受到历史的审判。

汪斌的故事告诉我们,战场上的失利不等于人格的失败。即使身陷囹圄,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气节。这种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汪斌的经历也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它促使军队开始以更加理性和人性化的方式处理战俘问题。这种进步,标志着我军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最重要的是,汪斌的遭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它充满了复杂性和偶然性。对待战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处境。

2 阅读:116

椰子族部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