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成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引发!重要预防措施:高危患者植入ICD!

鸟儿评健康 2024-11-21 15:59:21

近年来,猝死相关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其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统计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猝死都属于“心脏性猝死(SCD)”,而70%-80%的心脏性猝死又是由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所引起的。

因此,努力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就成为了预防猝死的重中之重!

根据最新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的意见,冠心病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识别出猝死风险较高的这部分患者,并给他们植入一种名为“ICD”的器械。

那么,究竟什么是“ICD”?又有哪些冠心病患者确实需要这项技术呢?

ICD---植入体内的“自动抢救器”

所谓“ICD”,其中文全称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与之相对应、但更为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概念叫做“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也就是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急诊科医生或者急救人员所使用的一种抢救设备。

当医生或急救人员判断心脏因为不规律、不协调的电活动(最常见的比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以及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而出现泵血障碍时,就会通过这类“除颤器”来尝试恢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

如果说,“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类体积较大、在体外使用并且需要人为操作的设备;那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就是一类体积很小、被植入到人体内并且可以持续提供监测与保护的设备。

虽然,近年来,很多公共场所都已经开始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且,一些非专业人员在经过培训以后完全可以正确使用这类设备。但是,在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最终的抢救成功率依然很低。

这时候,“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具有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由于它被植入到了人体内部,可以实时监控心律情况。一旦出现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往往能够快速识别,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释放电流,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说,“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方面,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尤其是针对冠心病所引起的心脏性猝死!

因为,研究显示,冠心病所致猝死最常见的机制就两种:

第一,急性心肌缺血所引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第二,与先前心肌梗死或慢性缺血继发的心肌瘢痕有关的恶性心律失常。

也就是说,不论是哪种情况,冠心病所引起的猝死都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其他恶性心律失常。而这些都恰好都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够实时识别并及时解除的!

这也就是为何最新的医学指南会特别强调,植入ICD是冠心病患者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

当然,也并不是说只要确诊了冠心病,就都得植入ICD!

临床上,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其实是没有植入ICD的。这些患者在平时如果接受了最佳的药物治疗再搭配上合适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往往就可以显著降低猝死的发生风险了。

只有经医生判断猝死风险确实很高的小部分【高危】患者,才需要通过植入ICD来预防猝死。

那么,究竟属不属于【猝死高危】患者,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两类指标 看是否【猝死高危】

虽然,与冠心病猝死有关的危险因素不少,包括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但是,真正能够决定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植入ICD的主要是两类指标:第一,心脏功能;第二,是否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

其中,心脏功能的情况,尤为重要!

临床上,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最常使用的检查技术是“心脏超声”,也叫“心脏彩超”。

而在心脏超声的各项检测项目里,则是主要通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高低来衡量心脏功能的情况。

对此,最新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明确提到: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心肌梗死(MI)后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可以预测2年心律失常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处于30%-35%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绝对风险较高。因此,通过心脏超声早期发现心脏功能的降低,应作为冠心病猝死筛查的重要手段!

而从下面这张“冠心病猝死【高危患者】监测评估流程图”上,我们还可以大致总结出:

第一,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是植入ICD的关键标准。假如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支架治疗等手段干预以后,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依然难以纠正地处于35%或以下水平,那么,大概率是需要植入ICD的;

第二,当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时,就需要警惕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第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并且,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Holter)未发现严重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则多半接受常规治疗即可。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患者是没必要植入ICD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了另外一项检查,就是“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Holter)”,俗称“背盒子”。

一般而言,这项检查的主要目的则是监测冠心病患者日常是否会出现某些恶性心律失常的前兆或征象,比如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PVC)、非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NSVT)、室上性心动过速甚至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而有时候,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所发现的某些异常,也会成为指导ICD使用的重要参考。

比方说,假如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发现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并且没有可纠正的病因,那么,应该考虑植入ICD;

再比如,若是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过晕厥症状,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怀疑晕厥可能由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则同样需要考虑植入IC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

总之,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需不需要通过植入ICD来预防心脏性猝死,关键是看心脏彩超与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的结果。特别是当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时,需要植入ICD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当然,最终的评判标准,应该以熟悉病情的心内科专科医生为主!)

植入手术并不复杂

每当听到要把一个东西给“植入”人体内,很多朋友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通过一场“大手术”才能办到……但其实,ICD的植入手术并不复杂,它更多地属于一种微创、介入手术。

一般来说,ICD植入术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进行。医生会先在患者的胸部皮肤上切开一个小口子;然后,将ICD的电极导线通过静脉放入到心脏内的合适区域;最后,再将电脉冲发生器埋在皮下即可。如果顺利的话,整场手术只需要2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术后患者也恢复很快。

也正是由于这算不上特别高精尖的操作,因此,如今很多大型医院的心内科都可以开展。

当然了,需要注意的是,ICD一直以来都属于高值医疗器材,其单价是比较贵的。

尽管,近年来,通过集中采购等手段,ICD的价格已有大幅下调。比如,以2024年广东省的信息为例,ICD的平均价格就从8万多降到了2万多。但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因此,这也再次提醒了广大的冠心病患者:千万不要等到把心脏功能给“拖坏了”才意识到要好好治疗!这时候治起病来,那花费就不可能少了……

大家一定要趁着病情还不太严重、心脏功能还算良好、也没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时候,就好好地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把各项指标都控制在理想范围以内。也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大大延缓甚至完全阻止ICD的植入。

【参考文献】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4,7:e1000177(2024-10-31)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0 阅读:55

鸟儿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