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后梁太祖朱温 绘像)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了后梁。
在当时,很多军阀反对朱温,但也有很多军阀支持朱温。
是坚守信念,停留在旧时代,还是遗忘大唐,拥抱新生活,大家都要做出一个选择。
对于钱镠,朱温早有安排。
朱温称帝的当年,他就一封诏书送到钱镠面前,册封钱镠为吴越王,兼职淮南节度使。
朱温册封钱镠为吴越王,那当然是想要拉拢钱镠,让钱镠成为自己政权的支持者,同时还能够让钱镠牵制和自己敌对的军阀杨行密。
但是,淮南节度使这个名头,听起来不错,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衔,因为当时的淮南实际上正为杨行密所控制,朱温把钱镠封为淮南节度使,那是不是就是包藏祸心,暗暗挑动钱镠和杨行密之间的矛盾呢?
所以,钱镠身边的幕僚就劝钱镠,说主公你不能接受朱温的册封,首先这会让吴越失去独立性,其次只要和朱温扯上关系,就难免卷入中原的战争,最后如果我们依附了后梁,那就难免要受制于人。
面对幕僚的劝谏,钱镠意味深长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吾岂失为孙仲谋邪!”
我不能失去这个做孙权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孙权,对于强大的曹魏政权,他是怎么做的?孙权主张名义上臣服,实际上独立,孙权甚至主动称臣曹魏,主动接受曹魏给他的吴王封号,可是这种名义上的归顺并没有影响孙权发展自身的实力以及割据状态,所以,钱镠也要效仿孙权,在钱镠的内心世界里,他未必真的看得起朱温,未必真心归顺,但是他需要通过这种臣服来泻掉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从而进一步的维护自己的统治。
(吴大帝孙权 形象)
这是钱镠的小国乱世存身法,低一寸头颅,立万世之基。
可以说,从后梁建立到后梁灭亡,后梁和钱镠的吴越一直都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钱镠也一直以中原政权的王,使,官僚等身份而自居,
后来后梁灭亡,后唐初立,中原时局变革的这个时间段,很多割据政权,比如闽国,南汉,南吴,前蜀都纷纷开国称帝,这些国家也一直修书,劝钱镠也称帝,但都被钱镠拒绝了。
钱镠说,这些劝我称帝开国的人实在是太可笑了,他们自己坐在炭火之上还不算,竟然还要把我也拉到上面。
如果钱镠对皇位,对加冕九五之尊没有渴望,那是骗人的,只是对他而言,人生苦短,他要把握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做自己更想要做的事情。
他要的不是一世之功名,而是万世之名。
有些人做了皇帝之后没有利用作为皇帝的巨大指挥和协调能力干什么好事儿,每天反而就是吃喝玩乐造,昏庸祸国,而没有称帝的钱镠,论政绩这一块,却可以说是五代十国君主中的佼佼者了。
吴越国的中心城市杭州,它正好处在钱塘江的北边,因此那时杭州城江潮肆虐,严重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农业生产也有巨大的破坏,并且,这潮水一来,杭州的淡水资源也不能幸免,全都变成了咸水,日常生活也备受困扰。
总而言之一句话,潮患如果不能治理,百姓们的日子过不好,杭州的发展也上不去。
那么就在这种情况下,钱镠亲自下场,他组织了二十多万的士卒和百姓,用石头,木材,竹子作为原料,沿着钱塘江修筑了一道一道巨大的石塘,终于解决了潮患的问题。
竹子编制的笼子装满了石头沉入江中,一点点的堆砌成石塘,在石塘之外再打上木桩,因此整个石塘就牢固异常,非常的结实,这么说吧,钱镠当年修建的石塘,经过钱塘江水八百多年日夜不休的冲刷,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还有一部分屹立在江边。
石塘不仅抵挡住了汹涌的钱塘江大潮,更在无形中奠定了后来南宋时临安城的城市格局,说一句造福子孙后代,那是毫不为过的。
(钱王射潮像)
关于这个石塘,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生活在杭州,或者去过杭州旅游的人都知道,这钱塘江的大潮,潮头特别的高,潮水的冲击力更是又强又猛,所以当时钱镠修建石塘的时候,总是这边修好了,那边就塌陷,那边修好了,这边又塌了,反正修筑石塘的阻力很大,总是出问题,有几个百姓告诉钱镠,说钱王啊,石塘修建不顺利,是因为钱塘江中有一位潮神,潮神作怪,因此石塘才总是塌方。
钱镠一听来劲了,他立刻叫来一万名弓箭手,对着钱塘江放箭,霎时间满天飞羽,遮天蔽日,眨眼间就射出了三万支箭。
这么多箭齐齐射出,竟然逼得原本汹涌的潮头不敢冲向岸边,钱镠一看射箭已经逐渐逼退了潮神的攻势,于是他抓住时机,又下令弓箭手追射,片刻间又是无数利箭齐发,潮头竟然有如通人性一般,直接调转身形退走了。
自此之后,修筑的石塘再也不塌方了,而这个典故,就被后人称为“钱王射潮”。
诚然,这不会是真实的历史,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可这个故事,却也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个质朴的道理: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与熵增对抗的史诗,所以,人定胜天。
五代十国,多少帝王,多少枭雄,多少豪杰,可他们的冠冕,他们的荣耀,都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下锈蚀成泥,唯有钱镠射向钱塘江的那支箭,在千年浪涛中淬炼成青铜的永恒。
今天如果我们到钱塘江畔,就会看到那一尊气势雄浑的,后人为钱镠矗立的钱王射潮像,钱镠拉弓搭箭,就好像他仍旧停留在百年前治理潮患的那个上午。
那些以白骨筑王座的枭雄,把名字刻进史书的裂缝,却终究被历史的潮汐冲刷殆尽,而一个对着怒潮张弓的剪影,因将箭矢指向苍生的苦难,反而让传说扎根于大地。
当汴梁的宫阙燃起大火,当《韩熙载夜宴图》褪色成灰,吴越的鱼米仍顺着钱王修筑的海塘流淌至今。
所谓不朽,从不在庙堂丹墀的玉玺之上,而在百姓替造堤人塑像时,亲手揉进泥土里的生息与感念。
潮涨潮落,终是输给了人间烟火。
(钱塘江潮水)
作为一方霸主,钱镠的道德品质,他对自己的要求,在同时期的君主中,那也是出类拔萃的。
从贩盐起家到一代钱王,钱镠这个人啊,他长期生活在混乱失序的环境中,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保持警醒的习惯。
晚上睡觉,别人都愿意枕那种松软舒适的枕头,但是钱镠不干,他的枕头,是一截邦硬的圆木。
枕着圆木睡觉的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睡的不舒服,让自己睡不熟,时刻保持警觉,就算睡熟了,头也很容易从圆木上滑落,头一滑下来,自己也就醒了。
钱镠经常在半夜醒来,醒来他也不闲着,他就偷偷拿着一个弹弓,向城墙上弹射石子,以此来惊醒看守城门和巡城的士卒,帮他们也提高一下警惕性。
钱镠身边的人,都知道钱镠这个警醒的习惯,知道钱镠晚上经常醒来,这个事情几经流传,到最后以讹传讹,竟然衍生出了钱镠晚上从不睡觉的说法,因此钱镠后来还莫名其妙的获得了一个“不睡龙”的称号。
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之外,钱镠对自己的家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工作,对家风的维持和打磨,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生前,钱镠创作出了数量颇多的门风家训,对后世子孙从礼仪礼貌,做人做事,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给出了指导建议,临终之前,更是留下遗言十条,也就是俗称的十训,来警醒和告诫他的后人。
钱镠的这个遗训,虽然在现在看来,有些包含了封建思想,但大部分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遗训也代代相传,一直感染和启迪着钱氏的后人,他们秉持家风,绵延此脉,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吴越钱氏家风严谨,人才倍出的传奇,因此钱氏被盛赞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病重,临死前他召集群臣,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的儿子们都太过平庸普通了,难以承担重要的责任,所以谁来继承大业,就由你们来决定吧。
话罢,钱镠病逝,时年八十一岁。
钱镠啊钱镠,他筑海塘,疏西湖,兴农商,将杭州从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江南小邑,擢升为东南形胜第一州,邑屋繁会,江山雕丽,运河船工的号子,织户机杼的鸣响,士子诵读的诗篇,成就了一代君王最后的传奇。
(钱镠 绘像)
犹记得钱镠活着的时候,臣公们都歌颂钱镠建造杭州,发展吴越的功德,可钱镠却并不沾沾自喜,反而说了这么一句话:
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
在钱镠看来,千秋功名,不过如此,知我罪我,也终将是我。
参考资料:
《十国春秋·吴越二》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孙元伟.吴越王钱镠(下).今日中学生,2015
魏文琴.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关于《钱氏家训》的思考.河北教育(教学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