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开国称帝 董昌)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军阀董昌在越州称帝,建立了大越罗平国。
建国称帝之后,董昌还把根据地在杭州的钱镠封了都指挥使。
要说这个董昌,一开始他主政越州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他把徭役减免,把赋税降低,百姓们还过了几天的好日子,可是他长劲不足,也不自律,个人对其政权的统治,很快就崩坏了。
第一点,董昌这个人,喜好严刑峻法,重典治民,百姓稍微犯下过错,他就喊打喊杀,要么就拿鞭子抽,比如他手下的百姓如果犯罪了,犯错了,原本是小的过错,本来关上个三天五天就能放出来,可是董昌不罢休,他非要拿着鞭子对人家用刑,而且往往一抽就是几百鞭。
鞭子上百,您想想,那就是往死里抽啊。
光是抽人还不算,董昌动不动就搞株连,一个犯错,他就杀人全家,因此每到行刑之时,刑场上是血流成河,把地面都染成了赤色。
平时呢,这老百姓有冤屈,民间有案情,需要董昌这个皇帝来处理解决,董昌更是异想天开,他从不审理案情,不断是非,而是把那些需要朝廷来解决问题的百姓分成两帮,然后让这两帮人进行赌博,赌博输掉的那一帮,统统杀掉,而赌博获胜的那一方,董昌就大封特赏,甚至任用他们为官。
这第一点,就能说明,董昌的统治残暴黑暗,他不得民心。
而自古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你得不到民心,别说天下你得不到,命搞不好都得搭里头。
第二点,是董昌的大越罗平国,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有问题的。
首先,董昌称帝太过着急了,他不是说整个天下都要打下来了,也不是说拥有了半壁江山,他甚至都不能算是江南霸主,他称帝的时候,只不过是以越州为中心,控制了浙西的数个州郡而已,而且这个时候唐朝并没有灭亡,这唐朝没有灭亡,就说明旧的秩序仍然存在,而在旧秩序尚未崩塌和瓦解时,作为仍旧处于创业割据状态的这类军阀来说,保持名义上的效忠,才能降低政治上的潜在风险。
天下大乱,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贸然称帝,大家是一呼百应支持你的概率多?还是枪打出头鸟,大家先把你这个大张旗鼓的嚣张反贼消灭的概率多呢?
当然是后者。
因为你如果走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那一套办法,在乱世中先苟发展,重实利而轻名利,你这么整,你的存在感就会降低,你的风头就不会那么盛,就没有那么多人会注意到你,你突然一下就称帝了,你有称帝的实力行,你没有称帝的实力,你这样的行为,就等于是在一群恶犬的面前挥舞双手,说自己有肉包子,人家不咬你咬谁?
另外一个,默默无闻苟发展慢慢来的好处就在于,尽管你实际上干的都是割据自立的活儿,但名义上你是归顺天子,忠于朝廷的,那么你在道义,法理,舆论上就没有那么多的突破口,别人就很难有理由来找你的麻烦。
冷杉扎根百年冻土,旅鼠囤积三季草籽,北极狐褪去白裘前绝不嚎叫,想要成就大事,一定要耐得住性子。
(古代 皇城)
所以说,董昌其实是把事情给想简单了,他以为开国称帝就是举办个登基仪式就完事了,但他其实不知道,建立一个国家,成为这个国家的开国皇帝,需要做的工作,那是很多的。
你有没有士大夫的支持,有没有乡绅的拥戴,有没有文化精英的背书,你如何证明你的政权合法性,如何神化你个人的形象,你要如何分割开国之后的权力,开国功臣要如何安置,外交政策要如何决定和执行,如何打好经济根基,如何实现国家财政上的持续收入,如何对基层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社会稳定的同时,政权不会被武力颠覆...
要么说古代历史上的很多开国皇帝,他们到最后都是活生生累死的,因为他们知道开天下容易,守天下更难,所以他们一刻都不会放松,开国称帝之后,一直都在做政体的完善工作。
而董昌呢,他的开国帝王生涯就比较简单了,那就是无所事事,沉浸在自己加冕九五,位尊天下的快乐中,然后每天再杀几个忠臣助助兴。
董昌称帝之后,他麾下的头号大将,或者说战略合作伙伴钱镠,驻兵在杭州。
钱镠一看董昌称帝,坐不住了,认为不妥,于是他就立刻写信劝告董昌,说您与其闭门做天子招来祸端,还不如开门做节度使安稳踏实。
要知道,钱镠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是和大唐朝廷的关系十分密切了,他屡屡被朝廷册封,身份合法,势力合法,行为合法,钱镠走的路子,和董昌是完全相反的。
两人背道而驰,而董昌称帝,两个人就等于是走到了对立面。
钱镠当然希望自己这位前领导能够悬崖勒马,因为当年钱镠还是个盐贩子的时候,如果不是董昌给他机会,他可能也混不到今日节制杭州的这一天,所以钱镠盼着董昌能好,这才写信劝告董昌。
只是,既然董昌已经做了皇帝,已经悍然登基,他就绝对不会听从旁人的建议,所以钱镠对他的劝告,他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好话你不听,那就只能给你来点厉害的了,于是钱镠立刻带兵三千,直抵越州城下,又在城下是一顿劝,钱镠说:
董昌啊,你已经割据一方,封相挂帅了,你为什么要放弃如此富足安定的生活,反而去做称帝反叛这样危险的事情呢?
(唐昭宗 李晔)
我这趟来,是期盼你能改过自新,你能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不然如果天子下了命令,让我派兵攻打你,那我也很难办,到时候就算是你不珍爱你自己的生命,可这越州百姓又有什么过错,要跟一起陪葬呢?
钱镠这番话,真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的太有力度了,但是未必就能打动董昌,真正让董昌忌惮的,其实是钱镠本人。
别人不了解钱镠,难道董昌还不了解钱镠么?这是自己麾下第一大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别看他就带了三千人,收拾自己那简直是轻轻松松,所以钱镠喊完话,董昌立刻就服软了,表示自己知道错了,自己立刻就上表天子谢罪。
看着越州城里的董昌,钱镠本来是想要再给他一次机会的,可是他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无论董昌是否称帝,他在浙江地区都已经成为了自己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董昌既然已经称帝,那么他下一步的目标一定就是对外扩张,自己在杭州,那就在他的扩张之列。
董昌知错了,不称帝了,那他也仍然占据越州,控制浙西不少地区,有他在,自己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呢?
所以,就在董昌真的上书向朝廷谢罪,而当时的皇帝唐昭宗李晔为了笼络人心,为了发展几个自己可以控制的军阀而打算原谅董昌的时候,钱镠立刻表示,董昌不能赦免,必须要除掉。
在昭宗看来,董昌和钱镠都是他这种傀儡帝王可以争取的力量,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话,皇帝一定会选择一直都表现十分良好,和朝廷关系更为密切的钱镠。
所以,董昌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弃子。
钱镠也不装了,摊牌了,在获得了朝廷的支持之后,他立刻发兵攻打董昌,董昌仓促应战,溃不成军,无奈之下只好向当时另外一个颇有势力的军阀杨行密求救,结果董昌和杨行密二打一,俩人始终处于下风,一直被钱镠压着打,不久之后,越州被钱镠麾下将领顾全武攻陷,董昌无奈之下投降,被顾全武从越州往杭州送,途中兴许是想不开了,崩溃了,趁人不备,他投水自尽而死。
(钱镠 形象)
可以说,董昌的失败,是一场被野心与虚妄蛀空的盛宴,他像一支过早燃尽的野火,灼痛了江南的春草,却未能有燎原之势。
在这个世界上,迷信天命的人总是被天命嘲弄,崇拜暴力的人往往被暴力绞杀,那片他妄想封禅的越州山野,千百年后,只余风声低语着一个真理:
所有自封为太阳的萤火,终将在真正的黎明前,碎成露水。
大越罗平国的官员一百多人都被处死,而董昌全家三百余口,也都被杀掉...
董昌死了,越州拿下了,钱镠基本上控制了两浙,正式跻身唐末乱世一线军阀之列。
远在中原的唐昭宗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他是十分的开心呐,在他眼里,钱镠比朱温强太多了,这才是皇帝心目中的大忠臣,皇帝甚至把钱镠的画像挂到了凌烟阁。
四十六岁的钱镠可以说是前路光明,人生顺利,他觉得自己还能完成很多事情,还能实现更多的理想,可是他也知道,杭州城头的炊烟与狼烟总是会同时升起,他知道士兵们在加班加点的修补城墙,工匠们也在日以继夜的铸造犁铧,而淮南杨行密的探马,正潜伏在苕溪芦苇荡中,一刻不停的窥视着自己。
机遇和挑战并存,荣光和血泪搅拌,风云乱世,一切,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二六零》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
柳建伟,临安归来话钱镠,《江南》 2022年第6期
赵春昉,五代十国吴越钱镠与前蜀王建之比较研究,《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