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的本质,崩解的认知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2-03 08:53:57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吴越王钱氏祖像轴)

占据两浙之后,钱镠的主要对手,就只剩下了杨行密。

只是,钱镠当时也许太过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杨行密的身上,而忽略了统治内部的紊乱。

欲治外者,必先安内,这最为致命的伤口,它往往来自于背后的匕首。

说这有天呐,钱镠从杭州内城出来,到外城溜达,那么杭州城外两个守将,一个叫做徐绾,一个叫做许再思,两个人认为钱镠不在杭州内城坐镇,那么内城就没有领导,属于是诸将无首的状态,于是他们开始兴兵叛乱,涌入外城之后攻打内城。

钱镠的精锐部队,也就是他的亲军,叫做“武勇都”,这个武勇都,还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左武勇都,一部分右武勇都,徐绾和许再思正是右武勇都的将领。

之前我们说,杨行密和孙儒交战,后来孙儒战败,死了,那么孙儒的很多部下,一部分被杨行密吸纳,而另外一部分不愿意投降杨行密的,他们就投靠了钱镠,徐绾和许再思就是孙儒旧将,投靠钱镠之后被编入了右武勇都,他们对钱镠的忠诚度,那是很低的,趁机造反也是情理之中。

钱镠出城巡游,在徐许二人看来是个好机会,他们突然发难,想要打钱镠一个措手不及,谁知道钱镠的反应太快了,徐许二人前脚造反,后脚钱镠策马扬鞭,直接就回城了。

返回杭州之后,钱镠立刻派兵守住杭州各个城门,又派人赶紧到越州去驻防,因为钱镠担心如果徐许二人打不下来杭州,俩人会奔着越州去,提前守越州,就等于是把徐许二人的后路给断了。

甚至,在顾全武的建议下,钱镠还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钱传璙派到了淮南去拜见杨行密,要儿子向杨行密的女儿求亲,以此来达成钱杨两家的联姻。

前两年钱镠一直和杨行密打的挺凶的,这回怎么还奔着人家姑娘去了呢?

原因无他,因为钱镠也意识到了,如果徐许二人既拿不下杭州,又拿不下越州,他们唯一的退路,就是投降杨行密。

(徐许之变)

兵法云围师必阙,钱镠不然,他要把所有的阙都堵上。

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斩尽杀绝——提前把别人能走的路都走了,让别人无路可走。

钱传璙去见杨行密,是跟着钱镠的麾下大将顾全武去的,顾全武见到杨行密之后那话说的也非常直接,那就是建议杨行密不要接手钱镠方面的叛将徐许二人。

徐许二人事败,他们要投降杨行密,那就要奔杨行密所控制的城池跑,而当时距离徐许二人最近的一个城池就是宣州。

宣州的守将,是杨行密的亲信田頵。

可是这个田頵,东攻两浙,北取升州,功劳太大,而且这人久有异志,不太好控制,和杨行密也逐渐有了间隙,因此顾全武就以这个角度为切入点,说杨啊,你这要让徐许二人带兵投奔了田頵,看起来是壮大了你的势力,可实际上却是对田頵如虎添翼,田頵的势力如果得到了增强,那么他以后必然成为您的心腹大患。

战场上的徐许二人,他们果然如钱镠预料,杭州打不下来,越州也打不下来,他们只好投奔宣州的田頵。

那么田頵这个时候,他不仅接纳了徐许二人,还和徐许手下的叛军联合,打算趁机进攻钱镠。

那在我们看来,事情的发展其实是利好杨行密的,田頵如果能趁机攻城夺地,打下来之后那也是杨行密的江山啊。

可是,经过顾全武这么一分析,杨行密认为不对劲。

他田頵一直跟自己有矛盾,有摩擦,想跟自己叫板,还隐隐约约有不臣之心,让他接纳整合了徐许二人的兵力,这就已经不是很妙了,如果他再趁机拿下钱镠的一些州郡和城池,那么田頵就完全有叛变自立的可能。

有读者说,杨行密是否太过多疑谨慎,太过猜忌功臣了呢?说不定人家田頵就单纯是为了帮助你杨行密扩大地盘呢?

(立足淮南 开创南吴 杨行密)

寻常世道,也许杨行密的确是太过多疑了,可是毕竟当时是五代十国啊,兵变,谋逆,叛乱,以下克上,那已经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了。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历史上的乱世和分裂期中,唯有五代十国时期,这种现象最为严重呢?

首先,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朝廷所谓的中央集权,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谁是天下的主人?是天子么?不是天子,而是掌握了实际兵权的大大小小的节度使。

当中央已经不能有效的控制地方,那么大唐疆土上任何掌握了军队的将领,都可以通过十分简单的兵变的方式来自立称帝。

军队不再是天子的军队,而沦为了私人的武装,将领和士兵在这种状态下则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将领兵变,士卒跟从,兵变失败暂且不论,兵变成功就能得到好处,被大封特赏,甚至于跻身功臣之列。

其次,我们再看来一下当时的环境,接连不断的战乱对经济造成了近乎于毁灭性的打击,比如黄河流域,几经混战,人口已经锐减到了盛唐时期的三分之一,土地荒芜了,生产力没有了,那么军队进行补给的方式就只剩下了一种——掠夺。

在这样艰难的生存境地下,普通士兵也好,中高层的将领也好,他们只能通过不断的依附强权,投靠更大的势力来维生,而这样的军队,几乎毫无忠诚可言。

而且,混乱的时代下,朝廷的各种职能和机构都会面临瘫痪,就比如科举制度,当时已经处于停滞状态,那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科举中断,结果就是武人,武夫,武将成为了阶层跃迁唯一途径,五代十国有多少武夫和兵痞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太多了。

而这样的成功案例,不断刺激着更多人效仿“以下克上”的夺权模式。

(科举考试)

最后,乱世不仅仅是烽火和狼烟,焦土和废墟,厮杀和被杀,还有文化与道德秩序的瓦解。

在这样的世道下,传统的忠君思想已经荡然无存,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做冯道的大臣,历仕四个朝代,十个皇帝,最后还被封了瀛王,谥号文懿,人们管他叫做长乐公,说他是十朝元老,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读圣贤书,深明大义的士大夫们对改朝换代都已经麻木了,又何况叫嚣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武人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杨行密才不得不仔细小心的提防田頵,哪怕田頵算是杨行密的创业功臣,杨行密也必须多个心眼。

这年头,就是多了个心眼,才屡屡救下了杨行密的命。

田頵要带着徐许二人攻打钱镠,而在顾全武的引导之下,杨行密阻止了田頵的军事行动,田頵无奈之下只好撤军。

后事也正如杨行密所预料,这件事情发生一年之后,田頵就起兵叛乱了,杨行密镇压了田頵的叛乱,田頵事败,当年投降于田頵麾下的徐许二人被杨行密捉住后送还钱镠,终被钱镠杀掉。

一场突然发生又突然结束的徐许之乱对钱镠来说算不得什么,因为,接下来他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天佑元年,钱镠写了一封奏疏送到了朝廷,希望朝廷可以封自己为吴越王。

成功人士想要封王拜相,那是很正常的,但是钱镠的这个举动,其实不同寻常,他要朝廷封他吴越王,不仅仅是觉得封王了好听,霸气,带派,还因为他想要通过这个封号,来谋求对两浙地区的法理统治权,他要把自己的身份彻底的合法化。

朝廷里的士大夫们研究来研究去,认为不妥,钱镠要做吴越王,本质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藩镇的急剧扩张状态,你钱镠这么扩张下去那还得了?今天你要做吴越王,明天你是不是要做吴越皇帝?

所以,朝廷最终议定,拒绝钱镠的请求。

那么这个时候,已经在大唐朝廷里拥有实权的朱温挺身而出,他积极为钱镠活动,帮他在朝廷里说好话,所以最终朝廷还是勉强给钱镠封了个吴王。

(朱温 绘像)

这一寸长来一寸强,吴越王和吴王一字之差,但是法理上的地位和法理上所能控制的地区,就有大大的不同。

可毕竟,这也是朝廷的授权和认可。

您说朱温和钱镠没有太多接触,俩人也没交情,他干嘛要帮助钱镠呢?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钱镠在谋划两浙的基业,而此时的朱温,也没闲着,他虽然名为唐臣,实为唐贼,他已经在逐步谋划要取代唐朝,建立自己的新朝了,而在此之前,他必须获得足够多的支持。

淮南的杨行密是朱温的主要敌人之一,他无法争取,所以剩下的这个钱镠,他必须要结交到。

当别的军阀还在武力征服,还在盯着土地,盯着固有资源不放的时候,朱温早就已经看透了权力的本质,他要从显性暴力转向意识形态操控,用百分之二十的关键人物维系百分之八十的稳定,而钱镠,则是朱温不能缺少的一环。

江淮之险,非独吴越可恃,温之铁骑,愿为盟友破敌。

文禹(钱镠的字)善守一方,然乱世无常,唯忠信可久立。

哪怕,朱温一生,又何谈忠义,只不过此时此刻,是也不知道谁是谁的战友,谁是谁的敌人。

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八》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焦天然.藩镇与国仪:变革中的吴越国政治体制.艺术学研究,2024

潘如龙.乱世中的文明担当.浙江日报,2024

1 阅读:163

评论列表

我提供能量反应

我提供能量反应

4
2025-02-03 17:35

权谋是一种智慧手段的应用[点赞][点赞]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