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烂泥扶不上墙”,但有些“烂泥”混合在一起,却成了稀世珍宝。
焦作修武县,一个不知名的山村里,藏着一口斑驳的古窑,这里隐匿了一项消失八百多年的手艺。
用此手艺,加上一些色彩各异的泥巴,就能做出一件件震撼人心的珍宝。
可惜手艺失传,宝贝毁坏殆尽,遍寻世界也只能找到仅存的60余件,大多还都流落海外。
泥巴制成宝贝
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项技术曾因历史原因流落日本,还造就了几个杰出的日本艺术家。
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岁月流转,2000年,我国焦作当阳峪一个匠人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还原了这项技术。
消失八百多年的传奇技艺2002年,央视一套发布了一条早间资讯,轰动了全国,讯息标题为“当阳绞胎瓷复烧成功”。
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这项名为“绞胎瓷”的工艺,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八百多年了。
它的复原,不仅意味着中国又多了一项传统技艺,同时也宣告着“绞胎瓷”的起源就是中国。
即便它因缘际会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发展了几十年,也掩盖不了其是中国匠人智慧结晶的事实。
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在北宋时工艺达到顶峰。当时制作绞胎瓷的主要有三个地方,磁州的冶子窑、安阳的观台窑、焦作的当阳峪。
其中以焦作当阳峪做出来的绞胎瓷最为精美,可以称的上是绞胎瓷的正统传承。
可当时当阳峪窑由于地理位置,而且是个民间窑瓷,所以并没有被统治者重视。
不重视意味着传承艰难,稍微遇到一点变故就有可能失传。而宋朝虽然经济发达,却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朝代,末期更是战乱频发。
几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绞胎瓷悲剧了,在“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兵入侵,社会动荡,当阳峪窑火也开始衰退。
在朝不保夕的年代,哪里还顾得上搞艺术,所以绞胎瓷的传承逐渐断绝,到了元朝时更是绝技,从此就失传了。
而随着岁月流转,断绝传承的绞胎瓷不断损毁、消失,一件比一件少,现存的绞胎瓷名品,国内外仅存60余件,比元青花还要少,是真正的稀世珍品。
1981年,中央工艺美院一位教授开始研究绞胎瓷,掀起了绞胎瓷的复苏之路,但却由于工艺原因,复原一直不尽人意。
信息来源:西部文明播报,链接已附文末
相反在日本,却出现了几个烧制绞胎瓷的大师,只不过日本将其称为“练上手”。
看着日本蓬勃发展的绞胎瓷技艺,匠人们心急火燎,各显神通,终于到了2000年,绞胎瓷成功复烧。
日本绞胎瓷作品
10年绞胎烧造之路复原“绞胎瓷”技术的人叫柴战柱,是全国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绞胎瓷代表性传承人。
柴战柱从小就对瓷器很痴迷,当同龄人高喊梦想是当老师、当科学家时,柴战柱只想赶快长大,烧制出精美的瓷器。
大学毕业后,柴战柱选择了进入当地的瓷器厂上班,希望能进一步接触到更精美的瓷器。
但天不随人愿,还没工作多久,瓷器厂就因为一些原因倒闭了。
为了糊口,很多工人转了行,但柴战柱凭借一腔热爱,楞是要一个人去景德镇拜师学艺。
在景德镇,柴战柱一待就是六年,他深刻体会到了瓷器在时代中的魅力。
“一个瓷种的兴盛,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柴战柱不禁想了解一下和景德镇齐名的其他古窑,看过一些资料后,柴战柱得知了当阳峪窑,也看到了其代表作绞胎瓷。
越了解他越心惊,当得知绞胎瓷是古代由陶入瓷的转折点时,他更是忍不住想要探索这种技艺,可绞胎工艺早已失传,柴战柱痛心不已。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艺术青年,柴战柱决心复烧绞胎瓷。
他抵押了房产,又从亲戚朋友那借来了不少钱,倾尽全部家当,投入到了绞胎瓷的烧造中。
经过日复一日的烧造,历经一次次失败,10年的时间过去了,柴战柱终于成功复烧了“绞胎瓷”。
看着手中精美的绞胎瓷,柴战柱湿了眼眶,同时也感慨造化弄人。
原来烧造“绞胎瓷”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正是由于这个小插曲,才意外成就了绞胎瓷。
信息来源:中工网,链接已附文末
艰难的复烧之路每一个绞胎瓷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从这里也可预见,烧制绞胎瓷一定十分困难。
不同于一般瓷器的烧制,绞胎瓷通常使用多种不同颜色的瓷泥制胎,至少两种颜色的瓷泥互相混合烧制,形成了不同色彩的纹饰图案。
不同泥料混在一起烧,在当时是很高超的工艺,可不像是现在的橡皮泥一样,随便就能糅合在一起。
不同的泥料有不同的收缩系数,遇到高温,极容易发生开裂、变形。
掺和的坯泥种类越多,烧制难度越大,所以绞胎瓷的成品率较低,颜色越多越罕见。
而且绞胎瓷的泥料配方、釉料配方,也是极为讲究的,稍有差错烧制就会失败。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烧制成本高,所以在古代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而为了探索出最好的烧制温度,柴战柱做了无数次尝试,从高温到低温,柴战柱“烧一窑,坏一窑,坏一窑,烧一窑。”
里外花纹一致的绞胎瓷
无论白天黑夜,柴战柱只要不困,就守在窑炉旁,多次的失败,让他摸索出来采取慢加温的方式进行烧制,让各种泥的收缩率都变小,能极大提高成功率。
2000年的一天,柴战柱又烧了一窑,可到关键时刻,火苗开始闪烁,原来是没气了。
柴战柱只能狂奔出去,向老乡家借气,35分钟后他才借回了气罐,可紧赶慢赶火还是灭了,柴战柱决定保温半小时再升温。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链接已附文末
不料这次误打误撞,他竟将绞胎瓷烧制成功了。
打开窑门,泥与泥之间的碰撞、柔和、交织,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装饰图案。
眼前的瓷器晶莹透亮,饱满温润,有一种凌乱自然之美,柴战柱热泪盈眶,终于成功了。
看着瓷器上的绞花,柴战柱知道,这次一定是对的绞胎瓷。
绞花是绞胎瓷的灵魂所在,瓷面上形成的花纹,并不依靠任何颜料绘制,而是通过匠人的奇思妙想,将不同颜色的泥料混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的自然纹理。
所谓纹饰由胎内而生,内外相通,一胎一面,虽为人工,却似天成,是为绞胎瓷中的精品。
柴战柱这次烧出来的,虽没有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古朴有韵味,但也有了七八分相似。
之后柴战柱不断摸索探究,又将绞胎瓷从单一的品种发展到300多个品种,获得了很多大奖。
2018年,柴战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传承人,肩负绞胎瓷传承重任,希望在他手上,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能再次焕发光彩。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中工网:《让失传的绞胎瓷重现芳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014158920159323&wfr=spider&for=pc
2.河南日报客户端:《起源创始人|当阳峪绞胎瓷:柴战柱的研究与传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970742892585315&wfr=spider&for=pc
3.西部文明播报:《呕心沥血30载 复烧千年绞胎瓷——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柴战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71524131213813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