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作为县区的派出机构,其办公人员成分是比较混杂的,一部分人员是公务员,一部分是借调事业单位的,还有一部分属于编外工作人员。
至于街道办的工作强度如何,得看个人从事哪个岗位了。
一、街道办事处的相关情况。
作为一级单位,街道其实和乡镇相似,都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最基层,一般只有县市区的中心城区才会设置。
不过和乡镇不同的是,街道的“党委政府”属于县市区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官方叫法是党工委和办事处,分别充当了乡镇的党委和政府。
街道的编制相对不是很多,功能架构上相对比较完整,不过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目前实行合署办公,一般没有单独分开,除了领导会有明确分工之外,工作人员层面还是混在一起的。
二、街道工作人员的分类。
街道规格虽然不大,但是毕竟也是一级机关,工作不会轻松的,受制于编制限制,其内部的工作人员相对乡镇要复杂的多。
第一类是公务员。
一般情况下,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层都是公务员,这一点基本是毋庸置疑的。党工委和办事处都是正科级架构,通常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党建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平安法治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社区建设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等等,不同街道内设机构数量上和名称上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其中的正式在编在职人员也是公务员。
根据街道本身的规模,党工委和办事处公务员的数量也是多少不一的。
第二类是事业编人员。
党工委和办事处一般下设综合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党群服务中心等等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占用事业编制。
第三类是参公管理人员。
有的街道会根据情况,单独设置有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其机关工作人员类似于市县部门的工青妇组织,属于行政参公人员。另外,有的街道的综合执法队伍属于参公事业编制。
第四类是编外工作人员。
街道规模不大,但是五脏俱全,乡镇的职能街道基本上一点也不拉下,单单指望在编人员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街道当中聘用了大量的编外工作人员,人员成分错综复杂。
比如,有些街道会从各个社区借调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等,这些都是没有编制的特聘人员;有些人员直接与街道签订《劳动合同》,属于合同工;还有些人员则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属于劳务派遣人员。还有的甚至会将部分职能外包给第三方,等于是外包人员。
编外工作人员都是不占编制的,虽然从事工作和在编人员差不多,但是工资待遇上还是相差很大的。街道公务员毫无疑问是最好的,其次是参公管理人员,然后是事业编人员,最后是编外工作人员。
三、街道的日常工作。街道的工作和乡镇有些类似,乡镇治理村庄,街道管理社区,异曲同工,都是两个字既“忙”又“杂”。
忙是必然的。街道作为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尤其是党政不分家,对于县区下达的任务自然是照单全收,业务工作体量可想而知。如果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疫情之类的,基本上就不用休息了,所以街道公务员想要好好休息基本不太现实。
杂是肯定的。作为城区最后一道机关,街道一样要担负很多事情,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环保卫生、平安建设、换届选举、医保征收、低保办理等等,可以说街道负责处理辖区内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街道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大,但凡有点能力的都想跳出街道换个环境,编外工作人员作为执行方和落实者,待遇又是最次的,干不长久也是常事。
关键,绝大部分街道的规格不高,仅为正科,在职在编人员也很难在仕途上有大的发展,副科是绝大多数人员的职业天花板。
不过,不少地方已经关注到并开始对街道进行政策扶持,其在编人员待遇上要比一般的县直单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