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开除党籍后,周总理直言:他顶多是脾气暴躁,怎可能反党呢?

椰子族部落 2024-11-16 10:08:52

标题:他被开除党籍后,周总理直言:他顶多是脾气暴躁,怎可能反党呢?

引言:

世人皆知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党电台工作艰险万分,却不知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位被称为"木匠"的地下工作者,靠着一双巧手,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周总理的老朋友,毛主席也对他委以重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同志,却在1962年被人诬陷反党,遭到开除党籍的处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周总理在得知消息后立即为其鸣不平?这位神秘的"木匠",又有着怎样传奇的革命生涯呢?

一、少年学艺:从贫苦木匠到革命先锋

1903年,在浙江省诸暨县店口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涂作潮出生了。那时的店口镇,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镇上有不少手工业作坊,其中就有几家木器店。13岁那年,因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涂作潮被送到镇上最大的一家木器店当学徒。

店主姓金,是个有名的老木匠,手艺精湛,脾气却不太好。涂作潮刚到店里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先要打扫院子,然后烧火做饭。做完这些活计,还要跟着师傅学木工活。那时的学徒生活,讲究"三年学,三年帮",头三年基本上就是打杂、看活、帮忙递工具,连刨子都摸不着。

世人都说"养不活的孩子早当家",涂作潮就是这样。他不但勤快,还特别机灵。有一次,师傅正在给一户大户人家打家具,涂作潮发现师傅画的图样有个地方不太合适,但又不敢直接说。他就借故打扫地面,把木屑扫到那个位置,让师傅注意到了问题所在。师傅一看,果然发现了图样的不足,从此对这个小徒弟刮目相看。

1919年,涂作潮已经成了店里的好把式。那时候,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诸暨县的工人也开始组织起来。一天,涂作潮在送货路上,听到几个织工在谈论工人运动的事,这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不久后,镇上的一家纺织厂发生了工人罢工。当时只有22岁的涂作潮,已经是木器店的主要工人,他看到纺织工人的遭遇,想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便主动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识字的优势,帮工人们写宣传标语,在罢工现场慷慨演讲。

让人没想到的是,涂作潮的一番话竟然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注意。当时负责联络的同志找到他说:"你小子,不光手艺好,嘴皮子也利索,要不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这样,涂作潮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的浙江,正是革命形势最紧张的时候。组织上发现涂作潮不但身手灵活,而且头脑聪明,便决定派他去苏联学习。1927年春天,涂作潮跟随地下党的交通员,辗转到了上海。在等待出发的日子里,他还在一家木器店临时打工,没想到这段木工经历,后来竟成了他在革命工作中的重要掩护。

终于有一天,组织上通知涂作潮,让他化装成商人,搭乘一艘开往海参崴的货轮。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木匠,踏上了改变一生的革命征程。谁能想到,这个昔日的木匠学徒,日后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一位功勋卓著的电台专家呢?

二、技术革新:巧手匠心助力革命

在伏龙芝军事联络学校学习期间,涂作潮的木工技艺意外地派上了大用场。1927年冬天,学校的无线电实验室里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台重要的发报机外壳严重损坏,而当时苏联的工厂因为生产任务繁重,新的外壳至少要等三个月才能到货。

这台发报机是用于训练的关键设备,不能耽误这么长时间。一位苏联教官得知涂作潮曾是木匠后,让他试着用木头制作一个临时外壳。涂作潮用了两天时间,不但做出了一个结实的木质外壳,还在其中巧妙地设计了散热槽,解决了设备过热的老问题。这个木质外壳一直使用到新外壳到货,竟然比原装的金属外壳更实用。

1928年底回国后,涂作潮被派到上海工作。当时,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急需一批小型电台,但受限于经费和材料短缺,迟迟无法解决。涂作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把日本生产的普通收音机改装成发报机?

他找来一台便宜的日本收音机,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只要更换几个关键零件,增加一些简单电路,确实可以实现发报功能。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隐藏这些改装痕迹。这时,他的木工技艺又派上了用场。他专门设计了一个双层底板,将改装的电路巧妙地藏在夹层中,从外表看完全是一台普通收音机。

这种改装收音机很快在地下工作中得到推广。当时的日本收音机在租界里很常见,携带这样的"收音机"出入根本不会引起敌人警觉。据统计,仅在上海一地,涂作潮就改装了十多台这样的电台,为地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通讯保障。

1930年,组织上交给涂作潮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研制一种便携式小型电台。当时的电台大多体积庞大,不利于秘密工作。涂作潮根据实战需要,提出了"交直流两用"的设计思路。他在木工房里秘密工作了近两个月,终于做出了一部5瓦的小型电台。

这部电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两用"性能。在城市里可以用交流电,到了农村可以改用电池供电,而且整个切换过程只需要简单调整几个开关。更巧妙的是,他把电台装在一个普通的木匠工具箱里,上层放着锯子、刨子等工具,下层才是电台的核心部件。这样,即使遇到敌人检查,也可以伪装成一个到处找活干的木匠。

这种小型电台的成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31年,毛主席指示将这种电台推广到各个革命根据地。为了保证电台的安全运输,涂作潮特别设计了一套"分拆运输"方案。他把电台的关键部件分别藏在各种木制家具中,由不同的同志分批运送,最后在目的地组装。这个方案极大地提高了电台运输的安全性。

到1932年底,涂作潮设计的这种小型电台已经在江西苏区、鄂豫皖苏区等多个革命根据地投入使用,成为了党的地下通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隐蔽战线:木匠掩护下的电台密令

1935年初,涂作潮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在西安建立一个秘密电台站,负责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通讯联络。当时的西安虽然由杨虎城将军控制,但依然存在众多国民党特务,情况十分复杂。

为了掩护身份,涂作潮在西安城南开了一家木器店,取名"民生木器店"。这家店的布局很有讲究:前店后院,院子里有个偏僻的工具房,专门用来安放电台设备。每天白天,他都像普通木匠一样做些家具,晚上则在工具房里进行秘密通讯工作。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形势愈发紧张。一天深夜,涂作潮正在进行例行通讯,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国民党特务怀疑这个地方有共产党的电台。涂作潮立即启动了早就准备好的应急方案:迅速拆掉电台,将零件分别藏在各个未完工的家具中。等特务破门而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正在加班赶制家具的木匠。

特务检查了整个院子,甚至把工具房翻了个底朝天。他们看到墙角堆着的几件未完工的家具,其中一个柜子引起了注意。一名特务掏出手电筒仔细照看,发现柜子的背板有些异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涂作潮说:"这是给城东李员外家订的衣柜,明天就要送货了,可不能碰坏了。"这句话暗示对方这是重要客户的货物,特务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得悻悻离去。

类似的惊险时刻还有很多。1937年春天,一位自称是富商的客人来店里订购一批家具。这人举止可疑,经常无故打听店里的情况。涂作潮立即向组织汇报,经过调查发现此人是国民党特务总部派来的密探。为了避免暴露,涂作潮不得不暂时关闭电台,改在城外一个窑洞里继续通讯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涂作潮的工作更加繁忙。当时国共合作已经建立,但双方的互信程度仍然有限。涂作潮的电台成为了联络的重要纽带。他设计了一套特殊的通讯方案:将重要情报用特制的胶水写在家具的暗层里,等家具运到目的地后,用特定溶剂才能显现出字迹。

1938年底,一批运往延安的家具中隐藏着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日军即将对陕西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详细计划。这份情报是国民党内部人士冒险提供的,必须尽快送到延安。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涂作潮采用了"多线联动"的方式:除了将情报藏在家具中,还通过电台分批发送了同样的内容。最终,这份情报及时送达延安,使八路军得以提前做好准备。

1939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涂作潮被调往重庆。临行前,他将所有的通讯设备和密码本都藏在了一批即将运往延安的家具中。这些设备后来在延安建立了新的通讯站,为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冤案风波:蒙冤十年终得雪

1962年的一天,一份署名"群众来信"寄到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信中指控涂作潮在西安工作期间,曾与国民党特务有不正当往来,涉嫌向敌人泄露党的机密。这封信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相关部门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正值"反右倾"运动高潮,一些人主张立即展开调查。很快,调查组就到了涂作潮所在的通信部门。调查人员翻出了1936年的档案,发现当时确实有几位自称富商的人经常出入涂作潮的木器店。这些表面证据,加上当时的政治氛围,使得调查走向了对涂作潮不利的方向。

1963年初,一份关于涂作潮"里通外国"的调查报告出炉。报告列举了三项主要"罪状":其一,在西安期间与多名可疑人士频繁接触;其二,在重庆工作时曾收受外国商人的礼物;其三,解放后仍与台湾某些人士保持书信来往。

这份报告一经上报,立即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调查。一些与涂作潮共事过的老同志被反复询问,甚至连他在苏联学习时的经历也被重新审查。在这种情况下,涂作潮被停职检查,党组织关系被暂时冻结。

事情很快传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耳中。周总理当即表示:"涂作潮同志我是了解的,他顶多是脾气暴躁些,怎么可能反党呢?"周总理随即责成有关部门重新调查此事。

新的调查发现,所谓的"可疑人士"实际上都是地下党安排的交通员;"外国商人"赠送的礼物是一套用于改装电台的工具;至于与台湾的"通信",不过是他给留在台湾的堂弟寄去的几封问候家书。这些所谓的罪证,在重新调查后都不攻自破。

然而,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形势,涂作潮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平反。他被调离原来的岗位,改任一个普通的技术顾问。这一干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始终坚持做自己的本职工作,继续钻研通讯技术。

直到1972年,中央专门成立工作组,对涂作潮案进行全面复查。工作组找到了当年在西安、重庆等地工作的多位地下党员,他们都证实涂作潮确实是在执行组织任务。特别是一位曾在西安工作的老同志提供了一份重要证据:1936年涂作潮发现特务侦查电台的紧急报告。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在险情中保护电台和重要情报的经过。

1973年春天,中央正式为涂作潮平反。在一份措辞严谨的文件中,不但澄清了各项不实指控,还特别肯定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的通讯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涂作潮的党籍得以恢复,并被任命为通讯部门的高级顾问。

五、晚年岁月:传承通信技艺

平反后的涂作潮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全身心投入到通信技术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中。1974年,他受邀到北京通信研究所担任技术顾问,专门负责指导年轻一代的通信工作者。

在研究所的工作中,涂作潮特别注重将革命战争年代的实战经验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他经常向年轻同志讲述地下电台的工作经历,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当时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1975年,他组织了一个特殊的实验:让学员们在复杂环境下架设便携式电台,模拟战时通信条件。这种实战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许多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1976年,涂作潮开始整理早年的技术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大量独特的技术创新,比如如何用最简单的材料制作天线,如何在电源中断时紧急供电等。他将这些经验编写成教材,专门用于培训通信专业的学员。这份教材后来成为了通信院校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7年,一个特殊的项目引起了涂作潮的关注。当时,边境地区的通信工作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在恶劣天气下保持稳定通信。涂作潮根据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提出了"多点联动"的方案。这个方案在实践中证明非常有效,被推广到多个边境地区。

1978年,涂作潮参与了国家通信网络改造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在讨论方案时,他特别强调要保留和完善应急通信系统。他说:"和平时期也要未雨绸缪,重要的通信枢纽必须有备用方案。"这一建议被写入了最终的工程规划中。

1979年,涂作潮开始编写回忆录。这本回忆录不是一般的自传,而是一部详细记录革命战争年代通信工作的技术史。他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当时使用的各种通信设备,以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通信畅通的各种办法。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革命战争时期的通信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1980年夏天,已经76岁的涂作潮仍然坚持每周到研究所指导工作。这一年,他特别关注农村通信网络的建设问题。他建议在农村推广小型通信站,并亲自设计了一套简便易学的操作规程。这个建议很快在农村地区得到推广,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通信条件。

直到1981年去世前,涂作潮始终没有停止对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工作。他生前整理的最后一份技术档案,是关于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建立应急通信网络的详细方案。这份方案后来被列入国家应急通信预案,成为重要的技术储备。

0 阅读:9

椰子族部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