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革命历史

石中毛 2024-11-05 10:26:11

1924年,奉系东北王张作霖进攻直系吴佩孚,是为第二次直奉战争。双方在冀东一带大战,直系大将冯玉祥与吴佩孚因军饷等事情翻脸;冯玉祥带兵从前线秘密返回,到了北京,囚禁了总统曹锟,迫使曹锟免去吴佩孚职务,推翻北洋政府,史称“北京政变”。吴佩孚率残部从海路逃到南方;曹锟,直系军阀头目,1923年总统选举时,以重金贿赂国会议员,当选为总统。

冯玉祥派部将鹿钟麟带兵到紫禁城,将溥仪赶了出去;这对溥仪不好,但从长远说,是好事: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说不定会扶植溥仪,复辟清朝,建立傀儡政权。冯玉祥发动政变后,将所部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政。

但冯玉祥犯了个错误:面对直系吴佩孚的威胁,把皖系段祺瑞请了出来;奉系张作霖也带兵进入关内,到了北京;段祺瑞和张作霖互相勾结,排斥冯玉祥,夺取了中央政权,段祺瑞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孙中山于1924年北上,从上海取道日本到北京。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打倒军阀,召开国民会议;对外打倒支持军阀的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1924年11月,孙中山到了天津,然而孙中山肝病发生;12月底,孙中山带病进北京,北京十多万群众欢迎孙中山。1925年1月,孙中山在病中召开国民会议,与段祺瑞等军阀斗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除了推翻清朝,并没有实现中国的民主共和,只是军阀混战的乱局,人民遭殃、生灵涂炭。孙中山领导发动的辛亥革命是有意义的:推翻了清朝,结束了满清朝廷的异族统治;虽然未能实现民主,可总是个有别于旧封建的新社会了。孙中山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从他个人说,仅当了几个月临时总统,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坎坷磨难,像陈炯明叛变、围攻孙中山,孙中山逃到军舰上;可以说是饱经沧桑,郁郁不得志。孙中山虽有些私心杂念,但孙中山的伟大,不是能诋毁的。

当时,发生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领导农民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彭湃。彭湃在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领导发动了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就像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中反映的,农民运动主要是组织农民、发动农民,减租减息、分田地、批斗地主,等等。彭湃在搞农民运动过程中,感到缺乏干部,就提出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国民党中央会议同意了彭湃的提议,委任彭湃为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任主任。其他各地也办了讲习所,农民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当年被彭湃批斗镇压的地主后代,在文革中掌了权,进行阶级报复,杀害了彭湃家属族人几千口。彭湃早在1927年,就被国民党杀害。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人开的一家棉纺厂,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工人顾正红带领工人与资本家讲理,要求复工、发工资。日本人不但不听,反而开枪,打死顾正红,打伤工人十多人。5月30日上午,上海工人、学生两千多人,在各街道散发传单、讲演,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租界巡捕房逮捕了100多人。上万各界群众聚集在老闸捕房门口,高呼口号,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开枪屠杀,打死十三人,打伤十多人,逮捕一百五十多人。6月1日,又枪杀3人,打伤18人;这就是“五卅惨案”。6月1日起,上海全市开始总罢工、总罢课、总罢市。外国资本家警察又多次开枪,打死打伤数十人;前后有20多万工人罢工,5万多学生罢课,商人罢市。6月1日,中共方面成立“上海总工会”,李立三任委员长;6月4日,成立“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五卅运动席卷全国,各地共有1700多万人参加了运动。6月11日,汉口游行群众到公共租界时,英国水兵向人群开枪,打死数十人,打伤三十多人;进一步激起中国人民的怒火。帝国主义分化瓦解,与中国资产阶级勾结,商人不再罢市。北京政府电令上海戒严司令部,解散总工会,通缉李立三,限令各工会一律取消。罢工学生、工人、群众没有被吓倒,继续斗争。经过谈判,英日资本家基本答应了工会提出的条件,8月到9月,陆续复工。租界,是殖民地;外国人自然欺压中国人,但当时中国人也是有觉悟的,不是那样好糊弄,奋起斗争;然而只有彻底收回租界,中国强大起来,才是正理。

香港、广州发生了“省港大罢工”;起因主要是为了支援五卅运动。6月,成立了苏兆征、邓中夏为领导人的“省港罢工委员会”;省港大罢工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罢工最长的一次罢工,坚持了十六个月。广州罢工工人、学生、农民、部分黄埔军校学生游行到沙基时,租界的英国军队向游行队伍开枪,珠江的英法军舰也开炮,当场被打死50多人,受伤170多人,这就是“沙基惨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游行,外国军队居然向手无寸铁的游行人员开枪;这就是祖国弱小的悲哀。

1925年,北洋政府段祺瑞支持广东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自称“救粤军总司令”,企图攻打广州,推翻革命政府。广东革命政府,当时的称呼是“陆海军大元帅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组成“东征联军”,以杨希闵为总司令,进行东征,东征军五万多人,分三路进攻陈炯明。陈炯明部有六万多人;先攻下淡水,攻打淡水时,以一百多名黄埔学生组成“奋勇队”,率先攻入城内;接着,阻击了惠州援军,攻占平山,弃惠州孤城,继续东进,攻占海丰、陆丰,打败企图夹击东征军的林虎部;3月20日,攻占兴宁,陈炯明其他各部溃逃;惠州守军向东征军投降,打垮了陈炯明主力。黄埔学生军战斗力很强,领导人还有蒋介石、周恩来等人;东征黄埔军纪律严明,“不扰民间一草一木”,与旧军阀有很大不同。东征军围歼陈炯明残部时,滇桂军阀陆荣廷等,进攻广州,发动叛乱;东征军回师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保卫了革命政权。

1925年9月,陈炯明残部在东征军回师广州后,又进行叛乱,重占潮州和汕头。和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勾结,企图进攻广州。广东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东征。总指挥蒋介石,还有周恩来、汪精卫、胡汉民、何应钦、李济深、程潜、刘尧宸等领导人;刘尧宸在攻打惠州时中弹牺牲。东征军首先攻下惠州,之后,分为三路。11月4日,攻下五华、兴宁、梅县、大浦,追击到福建;陈炯明残部彻底被打垮。国民革命军另一部消灭了军阀邓本殷的队伍,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为以后的北伐奠定坚实基础。

在1925年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

当时各路人马云集广州,正如黄埔军校校歌“这是革命的黄埔,怒潮彭湃”;国民党也不像后来那么腐败。尤其是蒋介石,蒋介石在孙中山活着的时候,紧密靠拢孙中山;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已有自立门户的想法。蒋介石以黄埔军校及黄埔学生军为基础,建立着自己的派系,与汪精卫、胡汉民等元老分庭抗礼。蒋介石通过些手段,整倒了军界上司许崇智,成了国民政府负责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可以说,在那熙熙攘攘的广州,蒋介石是最清醒的。

蒋介石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有些异议、不愿容纳,而且蒋介石的第一军中有很多共产党员,蒋介石担心军权旁落,指挥起来也很不应手,就策划了“中山舰事件”;目的是将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排除出去。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〇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让黄埔军校的个股长欧阳钟向海军局代局长、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传达了假命令:调中山舰到黄埔。中山舰到黄埔岛后,蒋介石说李之龙要搞兵变、绑架他到苏联;中山舰返回广州后,就派兵占领了中山舰,逮捕了李之龙。蒋介石放出谣言,“共产党要暴动”、“要造反”,宣布广州戒严,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共产党领导人住宅、共产党机关;然后将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驱逐出去。有的说法是,出于误会,蒋介石不知情,误以为李之龙要搞兵变,蒋才采取了那些措施。这种看法未必靠得住;那么,“整理党务案”呢?“中山舰事件”后不久,蒋介石又抛出了“整理党务案”。

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有的在国民党担任着高级职务,蒋介石策划将他们排斥掉。1926年4月1日,蒋介石、谭延闿、宋子文、张静江、吴稚晖、孙科等人,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决议案”;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级党部如果任委员,不得超过该党部委员数额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交国民党中央;等等。国民党左派和中共退让,《整理党务决议案》通过;担任国民党中央部级职务的毛泽东、林祖涵(林伯渠)、吴玉章、谭平山等人辞职;其中,毛泽东是代中宣部长、林伯渠是军委秘书长、谭平山农民部长。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9岁的蒋介石成了国民党权力最大的铁腕人物;蒋介石当时的职务是:国民党中央军委主席;国民党中组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人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之后,国共两党、各界人士,筹措策划北伐。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