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一则由CNBC发布的报道中指出,中国厂商正利用车载投影仪、冰箱和智能驾驶系统等新技术加大与特斯拉的竞争。除了智能驾驶系统外,前两项国产厂商“新技术”,代表的正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策略。
本文既然冠以“智能车时代的产业链投资机会”,肯定聊的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而是智能驾驶系统衍生的产业链投资机会。说实话,这篇文章是我的一时兴起,纯属泛泛而谈,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宏观经济和产业趋势
当今世界,东西方两大国经过深思熟虑,都开始对未来下注。西方大国押注“生成式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以to C为主);东方大国从制造业大国的实际出发,决定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汽车产业升级(以to B为主)。
2023年以来,在“生成式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和概念炒作下,以英伟达和微软等为首的美股科技巨头强势上涨,并支撑美股进一步上涨。据统计,2023年全年美股市值最大的“七巨头”(微软、苹果、英伟达、谷歌、亚马逊、脸书、特斯拉)为标普500指数贡献了2/3的涨幅。
目前,对岸不带着咱玩“生成式大模型”,国内的所谓“大模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算力(服务器)、半导体等产业,都没有出现对岸那种如火如荼的架势。对岸的AI革命,创造了巨大的需求,近期,Open AI公司CEO山姆·奥特曼计划筹集7万亿美元重塑AI的基础设施,为海外的半导体行业创造了无法满足需求,行业实现了反转;国内的AI、半导体,去年跟风热炒了一波,先A上去再A下来,目前,应该在“寻底”的路上。
2023年以来,国内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大背景下,以恒大为代表的地产企业一直在“极夜”中煎熬着;相反,汽车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以比亚迪、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车革命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国产替代”的第一波浪潮,截至目前,以赛力斯为代表的“新势力”正在推动智能车革命,即将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国产替代”的第二波浪潮。

以SUV车型为例,2021年11月,国产厂商的月销量占比为52%,合资(外资)厂商的月销量占比为48%;2022年11月,国产厂商的月销量占比为56%,合资(外资)厂商的月销量占比为44%;2023年11月,国产厂商的月销量占比为58%,合资(外资)厂商的月销量占比为42%。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合资(外资)厂商的市场份额逐年降低。
说实话,这个趋势正在加快。前几年,“智能车”还停留在想象中,智能驾驶只是个可有可无的玩具;今年春节,余承东在朋友圈秀了一把问界M9智能驾驶的“遥遥领先”,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坐车”15个小时行驶1300多公里回深圳。大嘴就是想用这场“秀”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智能驾驶不是玩具,而是切切实实的生产力。
二、产业链投资机会
东西方大国的宏观经济、产业趋势和发展阶段不一样,产业链投资机会肯定也不同。2024年,我国的汽车工业即将迎来一场智能革命,这场To B的人工智能革命,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够达到对岸“生成式大模型”如火如荼的程度,但是沿着“智能车-车规级芯片”的路径,也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荣。
车规级芯片主要分为四类:计算控制芯片、功率芯片、传感器芯片及其他芯片。其中,计算控制芯片(MCU、SoC)属于集成电路,主要负责信息处理;功率芯片(MOSFET、IGBT等)属于分立器件,主要负责电能变换、控制电路;传感器芯片主要负责感应汽车运行工况,并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

车规级芯片的繁荣有三大推动力。一是智能电动汽车年销量的持续增长;二是单车搭载芯片数量的持续增长;三是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的持续增长。
(一)智能电动汽车年销量的持续增长

按照亿欧智库的数据,受益于中国智能电车的渗透率持续增长,预计今明两年的中国智能电车销售量的年复合增速不低于30%。
(二)单车搭载芯片数量的持续增长

按照亿欧智库的数据,受益于中国智能电车未来性能将持续提升,预计今明两年的单车搭载汽车芯片平均数量的年复合增速不低于10%。
(三)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的持续增长

按照亿欧智库的数据,我国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率整体不到5%(可能是前几年的数,有点滞后),基础差代表空间大。按照国内芯片产业发展规划,预计我国半导体产业将占到全球的30%至40%。鉴于此,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率未来预计将达到30%至40%左右。从5%到30%,这是6倍左右的增幅。
三、小结
按照“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单车搭载芯片数量×国产化率增速”的计算公式,预计国内车规级芯片未来几年将实现跨越式增长,尤其是在东西方大国角力的当下,汽车产业越来越有可能成为继地产行业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的背景下,车规级芯片在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助力下,将实现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反转”,车规级芯片,应该是带领半导体行业从当下的产能过剩走向未来的“供不应求”的领头羊。
本文是务虚的,因此,涉及的具体企业不多,未来我就沿着这条路径,挖掘一下产业链上的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