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周总理前往参加万隆会议时,途经昆明,见到了自己25年前的初恋情人张若名。
当周总理询问张若名是否愿意回北京工作时,她温和地拒绝了。
为什么这对曾经的恋人会走到分岔路上?张若名为什么不回北京?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青年们的爱国意识觉醒,那时的周恩来22岁,风华正茂,张若名则是19岁的青春少女。
两人因共同的爱国热情走到了一起,携手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天津的反日游行、请愿示威中,两人并肩作战,甚至共同坐牢。
身边的许多朋友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两人在革命道路上的不同选择,注定这段感情无法天长地久。
1920年,周恩来,张若名和其他同伴一起前往法国学习。最初的几年,他们在异国他乡度过了许多甜蜜时光,周恩来每天忙于学习,张若名则常常发表共产主义主题的演讲。
不过,张若名的心境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她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地主家庭,因为家庭背景,党内对她产生了质疑。
在异国他乡组织活动,张若名又频频受到当地警察的盘问,一来二去,她对继续投身政治产生犹豫,内心深处很渴望安静的学习和生活,不被外界打扰。
1923年,张若名选择离开巴黎,结束曾经甜蜜的恋情。
对于女友的选择,周恩来没有怨言,即使无法成为恋爱,还是可以继续当朋友的。
在周恩来眼里,张虽然离开了革命队伍,但人品是无可挑剔的,依旧值得信任,自己有很坚定的革命理想,不能轻易放弃。
后来,周恩来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邓颖超在一起,直到1930年,这对昔日的恋人再一次在法国相见。
那时,周恩来已经与邓颖超结婚,谈话中,周恩来坚定表示,将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
后来,张若名与杨堃在法国结婚,两人回到中国后,在教育领域做出许多贡献。
1955年,时隔25年后,两人在昆明重逢。
此时,周恩来已是新中国的总理,张若名则是一位学者和作家,身份发生巨大的变化,彼此间依然有着友谊和尊重。
再次相见,周总理和张若名都不禁感慨岁月的流逝,谈论起当年在法国的共同经历,回忆曾经并肩作战的时光。
张若名的人品和学识依然出众,如果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才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此,谈话的最后,周总理问张若名,是否愿意回北京工作。
这让张若名感到意外,她还和以前一样,喜欢宁静不被打扰的生活,委婉拒绝了这份好意,选择继续留在昆明。
1958年,张若名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她崩溃,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多年后,在邓颖超的亲自过问下,张若名恢复了应有的名誉。
这对曾经的革命恋人,拥有过最纯真的爱情,也曾因为共同的理想携手奋斗。虽然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但都在自己坚持的方向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