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香港苏富比古代书画拍卖将隆重呈现「石渠宝笈」收藏, 《御刻三希堂法帖》所录之原本,元代重要书家饶介 《草书韩愈柳宗元文》。
本卷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和柳宗元《梓人传》各一,在其传世的书法作品中尺幅最长,一气呵成,笔法多变,流畅自如,既融入怀素之豪放狂逸,兼融「二王」,笔墨飒爽,可谓传世代表作。

饶介 草书韩愈柳宗元文
藏经纸本 手卷
估价:10,000,000 – 20,000,000 港币
引首
(弘历)神传醇洁。钤印:「乾隆御笔」
题跋
(项元汴)起一尝(项氏藏品编号)。
(都穆、石川舜台题跋各一,略)。
鉴藏印
(项元汴)「墨林」、「有何不可」、「西畴耕藕」、「世昌」、「项子京家珍藏」、「项墨林鉴赏章」、「子孙永保」、「子京」、「虚朗斋」、「墨林秘玩」、「项子京印」、「平生真赏」、「若水轩」、「子京父印」、「墨林子」、「项墨林父秘籍之印」、「项叔子」、「子孙世昌」、「子京所藏」、「寄敖」、「墨林主人」、「退密」、「墨林子」、「项元汴印」、「神游心赏」、「墨林山人」、「寄敖」、「子京所藏」、「子京」、「天籁阁」、「项墨林鉴赏章」、「宫保世家」、「项叔子」。
(安岐)「古香书屋」、「仪周鉴赏」、「安仪周家珍藏」。
(弘历)「淳化轩」、「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淳化轩图书珍秘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鉴赏」、「用笔在心」、「古稀天子」、「寿」、「五福五代堂宝 」、「八征耄念之宝」。
(董光裕)「董光裕印」、「董葵子」 。
(陈定) 「陈定书印」。
(奕䜣)「神品」、「正谊书屋珍藏图书」、「飞鸿」、「恭亲王章」、「庆宜堂」、「乐道主人」、「清白传家淡泊明志」、「皇六子」、「恭亲王」、「御赐屏翰宣勤」。
(溥伟)「伟」。
(石川舜台)「节台鉴赏」、「舜台之印」、「节堂秘馨」、「舜台长寿」。
藏经纸印鉴
「弟子张子元舍大藏经纸五千幅缘」、「景德大藏」。
著录
1.《石渠宝笈续编》(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六册,卷六十六,第3236-3240页,上海书店,1988年)
2.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第三十三卷,第594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59),第64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4. 都穆撰《铁网珊瑚》卷三 ,第63-64页,影印抄本,(台北)中央图书馆,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970年
5. 顾复撰《平生壮观》卷四(见《古代书画著作选刊-平生壮观》,第123-1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 安岐撰《墨缘汇观》(法书下)(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2),第259-26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7. 吴升撰《大观录》卷九(《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0)》,第174-17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8. 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五十九(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52)》第463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9. 朱家溍主编《历代著录法书目》,第45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10. 沈红梅着 《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第145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11. 李万康着 《编号与价格-项元汴旧藏书画二释》第65 页、第27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神传醇洁,草书飘逸—
饶介 《草书韩愈柳宗元文卷》
饶介(?-1367) 字介之,号芥叟,自号华盖山樵、醉樵、醒樵、醒翁、醉翁、华盖山樵、华盖山著书者、华盖浮丘先生童子、紫玄洞樵。江西省临川(今抚州)人,元末明初著名文人、书法家。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为浙江宪佥,累升淮南行省参政。张士诚据吴,慕名造请,仍官原职。吴亡,俘至金陵被诛。着有《右丞集》。
饶介主要活动于元至正期间,在书法方面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师承康里巎巎,草书以「二王」为宗,兼取张旭和怀素,并开启了明代「吴门书派」的先河。
本卷为饶介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和柳宗元《梓人传》各一篇,于其传世书法作品中以本幅尺幅及规模为最,全卷一气呵成, 行笔随性,笔法变化多样,流畅自如,融入了怀素豪放狂逸笔意,兼融「二王」,在笔法与书风的表现上与康里巎巎相一致。卷前引首是乾隆题写的 「神传醇洁」四字楷书,卷后有明人都穆的题跋。据《石渠宝笈续编》所载,原有姜绍书的题跋在都穆之后,惜今已散佚。

本幅节选
卷中除乾隆诸玺之外,还钤有项元汴、安岐、董光裕、陈定、奕欣、溥伟和日本收藏家石川舜台的鉴藏印。由此可知,此卷的递藏如下:明代为项元汴等所藏,后归董光裕、陈定、安岐,再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并刻入《三希堂法帖》。之后,藏于恭王府。辛亥革命后经溥伟售往日本,被日本佛教界名人石川舜台所藏。

右:《三希堂法帖》书影;左:本幅节选

右:《三希堂法帖》书影;左:本幅节选
关于饶介的生平,明清文献多有关于他的记述,品评甚高,摘录如下:元末明初诗人陈基(1314-1370)在其《夷白斋稿》中记述:「临川饶公介之学问器识,卓然为士大夫翘楚,而其向用扵世,盖所谓鸷鸟举而风廹之也,书特其余事耳!然近来所书,尤瓌诡逸,羣可喜,公岂欲以书擅名当世哉?然观其势,殆不至扵圣不止也。」可知当时饶介是以学识闻名一方,其书法虽为「余事」,但也高出于世。

本幅细节(节选)
以下节录众文人对饶介的评价

本卷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四字引首:「神传醇洁」,行笔敦厚稳健,钤「乾隆宸翰」一印,书用藏经纸。引首与饶介书法交接处,钤有「淳化轩、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可知入清宫后庋藏在圆明园的淳化轩。

本幅乾隆书引首
第二部分就是本卷的主体,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和柳宗元《梓人传》。两篇文章前后排列,先书标题,继而以流畅地行笔书写内文。《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表达出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斥责。《梓人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借亲见的 「梓人」的传奇事迹为喻,通过「梓人之道」阐述治国的大道。饶介书此二文或有自身境遇的感怀,寄情于笔端。落款纪年为「辛丑」,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在饶介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之后避乱姑苏之时。
全卷用藏经纸拼接,每张中心位置钤有「弟子张子元舍大藏经纸五千幅缘」及「景德大藏」二印。尽管《石渠宝笈续编》称之「金粟笺本」,但并非金粟山藏经纸,而应是宋代昆山景德寺所印《大藏经》的经纸。书画用的藏经纸中,以金粟山藏经纸和法喜寺藏经纸较为常见,而景德寺藏经纸罕有。印文中 「弟子张子元」的印记应是是发心信徒的印签。景德寺位于昆山县西南,晋咸和二年(327)所建,旧名「宝马寺」,景德二年(1005)改称「景德寺」。

本幅藏经纸印鉴(节选)
本卷的第三部分是题跋,现有都穆的一则题跋,以及石川舜台的题跋,原有的姜绍书题跋散佚。都穆的题跋对卷后落款「九月七日九成自昆山载酒来问字,且欲书诸作者所作」之语中的「九成」其人进行了说明。都穆认为「九成」即易恒:「久成名恒有,能诗声,其所著曰《陶情集》,尝刻梓行世。」《苏州府志》有载:「易恒,字久成,昆山人。曾祖莲峰先生,宋进士,素有风格,恒蹈其矩范。洪武中,应荐至京,以老辞归,家贫不给,处之泰然。辟地数百弓,引泉艺花竹, 名曰泗园,日啸咏其中,自号泗园叟。所著有《陶情集》。」
然而,根据《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姜绍书题跋所述,「九成」则是陶宗仪:「饶介之书入山阴堂,无有纯绵里藏针之致。此卷以大令法草韩柳文,醉墨淋漓,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盖为陶九成染翰。九成名宗仪,号南村,天台人,最称博雅。元末避兵吴中,其所著《辍耕录》颇及张士诚事,正与介之同时。都元敬以为易久成,恐误。」 饶介所写是「九成」,而非「久成」,这是姜绍书认为都穆考证有误,不是易恒而是陶宗仪的原因。

本卷都穆提拔
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史学家。元末陶宗仪避乱松江,以开馆授课、垦田躬耕为业,四次拒绝元明两朝皇家召旨,终身不入仕途,人称「南村先生」。有《南村辍耕录》和《书史会要》等著作。《书史会要》中有关于饶介的品评。
综合都穆和姜绍书的评述,「九成」是易恒较为可靠。易恒居昆山,载酒来苏州向饶介索书韩柳二文。饶介饮酒而醉,遂不能书。次日,易恒持纸而来,饶介笑而书之。本卷所用的景德寺藏经纸就是出自昆山的景德寺。
都穆的题跋中还提及当时手卷所藏之处:「正德庚午(1510)三月观于常熟钱水部同年别墅偶题。」其中的「常熟钱水部」,即钱仁夫(1446-1526),字符德,更字士弘,号东湖,常熟人,弘治十二年(1499) 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改工部虞衡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 升工部营缮司员外郎。都穆的跋文在《佩文斋书画谱》和《六艺之一录》中著录并标注引自《寓意编》。但查阅传为都穆所撰的《铁网珊瑚》抄本及乾隆时期刻本(该书与世传朱存理《铁网珊瑚》同名),此卷著录在卷三而非在卷五与卷六的《寓意编》。
项元汴曾藏有此卷,卷首和卷末钤有数十方项氏鉴藏印。此外,藏经纸骑缝处上下两端也都钤有不同的鉴藏印。在卷首的下方,还有项氏题写的「起一尝」三字,当中的「尝」字是项氏藏品的「千字文」编号。

本幅项元汴书藏品编号
此卷在明末清初之际多有书画著录记之,如顾复撰《平生壮观》、吴升撰《大观录》、康熙年间由王原祁等纂辑的《佩文斋书画谱》、倪涛撰《六艺之一录》,以及安岐编着的《墨缘汇观》等。
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记述此卷:「淡牙色藏经纸本,后二纸微黄,高八寸,余一丈七尺四寸。草书韩柳二文笔法流利学巙子山。前韩文首书送孟东野序,后柳文首书梓人传,文后自题……有都穆、姜绍书二跋,同邑蒋清书。卷尝书字编号,项氏诸印及董光裕印、陈定书印。」可知,在安岐之前,此卷先后归董光裕和陈定所有。

石渠宝笈录本幅书影(节选)
乾隆时期此卷入藏清内府,入编《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四册。可能在咸丰至光绪期间,恭亲王奕欣获得此卷,之后一直藏于恭王府。辛亥革命之后,承袭恭亲王爵位的溥伟为复辟清廷筹措资金,将恭王府的财产陆续售出,多数藏品经日本山中定次郎的山中商会售往日本和欧美,此卷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日本石川舜台收藏。石川氏在卷后写有题跋,记述著录并品评此卷。一百多年来,此卷一直藏在日本,海内外无论学界还是藏界都对此卷所知甚少,仅仅通过《三希堂法帖》中的刻本了解其面貌。今次此卷远越东海,为天下之士共赏之,可谓奇缘!
注1.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项忠后裔。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嘉兴「天籁阁」主人。家资富饶,富甲江南。精于鉴赏,喜好收集金石遗文、绘画名迹。项元汴所藏书法、名画以及鼎彝玉石,甲于海内。
2. 都穆(1459—1525),字玄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己未(1499)进士。历礼部主客郎中,加太仆少卿。七岁能诗,及长泛览群籍,奉使至秦中,搜访金石遗文,摹拓缮写,着有《金薤琳琅》、《南濠诗略》、《南濠诗话》等书。3. 安岐(1683年—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清代著名书画鉴藏家,着有《墨缘汇观》。祖先为朝鲜人,后入籍八旗,居天津。安岐酷爱历代书画作品,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用以收藏历代名家的书法和绘画,在收藏界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的美誉。乾隆七年(1742)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
4. 董光裕(1542—?),字子顺,号理轩,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吏部观政,授行人,万历三年(1575年)七月选授试御史,四年八月实授陜西道监察御史,五年三月差巡督两淮盐课兼理河道,七年二月巡按南直隶应天等府。5. 陈定,陈以御,名定,字以御。明末清初福建人,为官,书画鉴藏家。6. 奕䜣(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号乐道堂主人,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是洋务运动清廷中枢的首脑人物。据《晚晴簃诗汇》载,奕欣有《赓献集》、《乐道堂古近体诗》、《萃锦吟》等作品集传世。奕欣亦工书法,诸体皆精通,尤其擅长行楷。其恭王府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说,所收藏的古代书画多为国宝。
7. 溥伟(1880—1936)号「锡晋斋主 」,爱新觉罗氏。是第一代恭亲王奕欣嫡孙,贝勒载滢之子。历任官房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职。8. 石川舜台(1842-1931),字敬辅,号节堂,日本近代真宗大谷派僧人,受业于东本愿寺高仓学寮。曾出访欧美、中国、朝鲜,致力于教团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