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队在俄乌冲突中广泛使用的“鼹鼠”地面无人车(Крот),是一种以自杀式攻击为核心战术的重型无人载具,其搭载的6枚TM-62反坦克地雷使其成为摧毁乌军阵地的重要武器。以下从性能、作战模式、实战效果及战术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基本参数**
- **尺寸与机动性**:推测为四轮地面无人车辆,宽度约0.5-0.7米,长度1.5米以上,行进速度约10公里/小时,具备一定爬坡能力。其低矮构型和电力驱动设计使其隐蔽性较强,适合在复杂地形中突袭。
- **防护能力**:可抵御破片弹药和小口径轻武器的直接命中,部分型号可能采用加固装甲设计,但具体防护等级尚未公开。
2. **作战载荷与威力**
- 主要搭载6枚TM-62反坦克地雷,总装药量达45千克TNT。单枚TM-62地雷重9.5千克,装药7.5千克TNT,爆炸火球半径约10米,冲击波压力达4000-6000千帕,可瞬间摧毁常规军事建筑或装甲目标。
- 相较于传统自杀式FPV无人机,“鼹鼠”的爆炸当量更高,适合攻击加固工事或人员密集区域。
3. **控制与动力**
- 采用FPV(第一人称视角)遥控结合无人机中继的操控方式,部分型号可能具备自主导航能力。
- 电力驱动设计降低了热信号特征,增强了隐蔽性,但续航距离较短,通常用于短距离突击任务。
1. **典型攻击流程**
- **隐蔽接近**:通过地形掩护或夜间行动,利用低矮车身和静音电机接近目标。
- **精准投送**:在无人机侦察引导下,抵近乌军据点(如建筑物、地下室或战壕),通过遥控引爆或预设延时引信触发爆炸。
- **自杀式引爆**:完成投雷后,部分型号会直接自毁以最大化破坏效果。
2. **实战应用案例**
- **弗勒达3号矿山战斗**(2024年9月):俄军第14旅在进攻中使用至少14辆“鼹鼠”无人车,成功摧毁乌军据点,突破防线。
- **大诺瓦希而卡方向**(2024年12月):“鼹鼠”频繁袭击乌军阵地,利用爆炸威力压制守军,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
- **建筑攻坚**:俄军士兵曾将TM-62地雷改装为延时爆炸装置,通过“鼹鼠”将其投入乌军藏身的楼房,瞬间夷平建筑。
1. **优势**
- **高效性与灵活性**:相较于传统火炮支援,“鼹鼠”可由基层部队直接操控,无需复杂审批流程,反应速度更快。
- **降低人员风险**:避免士兵近距离接触敌方火力,尤其适合高风险区域作战。
- **心理威慑**:大当量爆炸对乌军士气造成显著打击,加剧防御压力。
2. **局限性**
- **机动性不足**:速度较慢(10公里/小时),易遭无人机或反装甲武器拦截。
- **后勤依赖**:电力驱动的续航能力有限,难以执行远距离任务。
- **人道争议**:大量使用地雷可能导致战后排雷困难,威胁平民安全。
---
四、俄军战术创新背景“鼹鼠”无人车的开发体现了俄军“人民国防工业综合体”模式,即由基层部队与民间发明家合作,快速迭代战场装备。其设计初衷是应对乌军密集的反坦克地雷阵和坚固工事,通过低成本、高威力的自杀式载具突破僵持战线。此外,俄军还将TM-62地雷改造为多用途爆炸物,包括无人机投掷弹药和手抛式炸药包,进一步拓展其战术应用。
“鼹鼠”无人车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俄军逐步转向低成本、高消耗的无人化作战模式。其重型化趋势(如搭载更多弹药或增强防护)可能推动双方进一步升级无人装备竞赛。然而,此类武器对平民安全的长期威胁和国际社会的批评,也可能限制其大规模应用。
综上,“鼹鼠”无人车是俄军结合传统爆炸物与现代无人技术的典型产物,其战术价值在特定场景中显著,但需平衡效率、成本与人道风险。未来,随着冲突持续,类似装备的智能化与多功能化或成为关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