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收到一封神秘来信,8年后才见到写信之人

观今品古 2024-11-17 12:06:47

前言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总理逝世后,邓颖超突然收到一个包裹和一封神秘信件,邓颖超心中满是疑惑,在缓缓拆开包裹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崭新的丝棉袄。

当她仔细阅读起那封信的内容时,心中的疑惑全都得到了解答,直到8年后,邓颖超才终于见到写信之人。

那么,这位神秘的写信之人究竟是谁?对方为何会在这一时期给邓颖超寄来一件棉衣呢?

一件棉袄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于北京病逝,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数万民众肃立街头,踮着脚、含着泪,只为送周总理最后一程。

追悼会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痛难当,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强忍悲痛安慰大家:

“恩来去世了,我同你们一样,都很悲痛......人总是要死的,一个人,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几天后,邓颖超突然收到了来自人民日报社寄来的一个包裹,旁边还有一封信件,拆开包裹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崭新的丝棉袄。

邓颖超满心疑惑,随后她又将一旁的信件拆开,细细阅读之后,这才发现,这个包裹是天津红桥区服装二厂寄来的。

这件棉衣,正是服装厂的73名工人制作的,信中尽是对邓颖超的关怀与敬意。

邓颖超急忙将自己的外衣脱下,试穿工人们对她的“心意”,邓颖超惊奇地发现,这件棉衣不长不短,大小恰到好处,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一般。

邓颖超又惊又喜,喜的是自己从未与这73位工人谋面,却收到了他们寄来的礼物;

工人给邓颖超的信

惊的是这这些工人竟能在没有量过自己身形的情况下,做出如此合身的衣物,这背后必然是下了不少的心血。

回想起往年的春节,都是与周总理一同度过的,而今,却只剩下她孤身一人,想到这,邓颖超的眼眶湿润了,有感动,有感慨,更有对总理的思念......

可邓颖超向来是不习惯收礼的,可这件棉衣是工人们一针一线缝的,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这份“礼物”的本身,这代表着73名工人的心意。

如果退回去的话,岂不是会伤了工人们的心?秘书赵炜察觉到了邓颖超的为难,她更倾向于收下这份“心意”。

邓颖超的回信

随后,邓颖超提笔给工人们回去了感谢信,并附上了30元钱作为这件棉衣的成本费。

没多久,工人们收到了这封信及30元钱,大家一个个儿地都红了眼眶,最后,大家用这30元钱买了书和糖果等,还给邓颖超寄去了些。

邓颖超一直想找个机会亲自去见见这73位工人,当面表达她的感谢,无奈一直忙于各种事务,无法抽身。

直到1984年,邓颖超来到了天津,见到了这些工人,在这73位工人中,有两名未能到场,一位因病休养,一位早已去世。

工人们担心邓颖超的身体,提出只派两名代表与她握手即可,但邓颖超却坚持要与每一位工人一一握手。

在她看来,这件棉衣是大家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她不能糟蹋了大家的心意,必须一一握手致谢,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那么,这些工人们为何会给邓颖超送上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呢?这份礼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情感呢?

邓颖超来天津看望天津天虹服装厂的工人

一针一线皆关情

1976年初,总理逝世,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万分悲痛的,服装厂的工人们透过电视机,看到邓颖超那悲痛的面容,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酸楚。

众人聚在一起,思索着一定要为邓颖超做点什么,来表达对她的安慰与敬仰之情,这时,服装厂革委会副主任张宝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是有句老话嘛,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不如,咱们就送邓妈妈一件棉衣吧!”

“对!对!总理和邓妈妈没有一个儿女,咱们做件棉袄给邓妈妈,表达咱们工人都是邓妈妈的儿女!”

“......”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终敲定,每个人出五角钱,来给邓颖超缝制一个棉衣,送给她当做新年礼物,希望她在这个春节里,能过得高兴些。

那时的春节临近,正是家家户户忙着制作新衣的时候,为了赶制这件棉衣,工人们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想法是有了,但摆在众人面前,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办法为邓颖超量体裁衣。

毕竟这是大家送邓颖超的礼物,又不可能前去打扰,这可怎么办?

最终,工人们通过仔细研究邓颖超的照片和电视中的形象,反复测量、比划、裁剪,终于确定了合适的尺寸。

七十三双巧手,七十三颗热忱的心,这一针一线尽显对邓颖超的敬仰,尽显对邓颖超的关怀。

棉衣做好后,大家便迅速将这满载73名工人心意的礼物寄了出去,就想着邓颖超能尽早收到,毕竟年关将至。

可包裹寄出去没多久便被退了回来,原来,大家只知道邓颖超在北京的党中央工作,所以包裹上写的地址并不明确,又退了回来。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为何不寄给北京的某个单位,再由那个单位去转送,不就成了?

“这方法能行吗?”这是众人听到后的第一想法,但现如今也想不到什么法子了,成与不成,只能试试看了。

大家就这样再次陷入了焦急的等待致之中,结果一连几天过去了,都没有收到包裹退回的消息,这下众人的心才放在了肚子里。

没多久便受到了邓颖超的来信及30元钱,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邓颖超的感激和惊喜,工人们也不由得落了泪。

邓颖超身穿这件丝绵袄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颖超很喜欢这件棉衣,这件棉衣的背后,承载着的是工人们的心意,在拜访友人、参加会议、会见外宾这些活动上,总能看到邓颖超穿这件衣服。

一晃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的73位工人早已各奔东西,有的转到了其他厂子,有的考上大学后在学校任教。

当大家得知邓颖超来天津要与当年的工人见面后,大家纷纷齐聚一堂,在同邓颖超握手时,喜泪涟涟。

“我们今天见面,是一件高兴的事,不能流泪。”邓颖超说。

“对!不能流泪,不能流泪......”说着,工人便拭去了眼角的泪水。

随后,邓颖超对大家说道: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们的心意是相通的,我常常想,到了天津一定要来看看你们,向你们表达我的感谢。

穿着这件棉袄,我感觉我有这么多儿女,很温暖,也很骄傲,这件棉袄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鼓舞,虽然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但我们的感情是深厚的。”

邓颖超说,这件棉袄带着了她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同样的,邓颖超那坚定的目光,亲切的话语,不也在温暖着大家吗?

邓颖超的礼品观

邓颖超向来是没有收礼的习惯的,她的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利益,言行举止皆以大局为重,她曾反复强调:

“身为领导者,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要考虑影响”。

1967年,周总理到广州视察工作,这次的行程可以说是安排地满满当当,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游览。

临行前,当地的一位领导送来了11小筐新鲜水果,以此表达对总理的敬意,此时的总理正忙于处理事务,并不在场。

跟随总理身边这么长时间了,大家都知道总理向来不会收礼的,于是连忙摆手拒绝。

但这位领导却颇为“机智”,他声称这些水果并非白送,而是可以付钱购买的,每筐一元,这样既不算收礼,也算是他们花钱买的。

卫士高振普听后,好像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便将水果全部收下,并付给了领导11元。

这件事,直到总理回到北京后才知道,不过总理刚一回到北京,便再次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了,于是这事便交由了邓颖超处理。

高振普满心以为此事已经圆满解决,毕竟自己是按照“花钱购买”的方式处理的,应该不会受到批评。于是,他详详细细地向邓颖超汇报了事情的经过。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邓颖超让高振普将那些水果全部打开,按照市场价格一一称重计算。

经过一番仔细核对,结果发现当初支付的11元远远不够,每筐都差出了0.78元,也就是说,这11筐水果共计需要支付19.58元。

高振普顿时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连忙将差额补齐,并写了一份深刻的检查寄往了广州。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邓颖超有时甚至会采取“多寄钱”的方式来婉拒他人的好意。

一次,周总理在云南视察时,一位领导带去了一箱芒果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当时是一位年轻的警卫员接手的。

可能是由于年轻,且刚参加工作不久,缺乏经验,于是便将这箱芒果私自带回了北京,这件事也没向总理打报告。

邓颖超得知此事后,对警卫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让他给云南寄去了一百元钱。

“大姐,那箱芒果怎么也不值100元钱啊?”警卫员有些不解的说道。

“就是要多寄钱,他们才能记住这次的事,不然下次还会再送。这次是芒果,送回去就烂了,如果是其他东西,定要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结语

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73名普通工人自发地集资为邓颖超缝制棉衣,这份心意超越了物质的价值。

73双巧手共同编织出一件充满温情的棉衣,这不仅是个人行为的体现,更是集体力量的凝聚。

向来是没有收礼习惯的邓颖超,此刻也不得不收下工人们的心意,当然,她通过回信和亲自见面的方式表达了对工人们的感激之情。

工人们看似“小小”的举动,在当时,却给予了邓颖超无限的安慰和鼓舞,同样的,邓颖超的信件、会面、话语同样温暖着大家,众人谱写的,是一曲人间真情的赞歌。

参考资料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一件珍贵的丝绵袄. 中国纪检监察

邓颖超的礼品观. 红岩春秋

心贴心的温暖——邓颖超和一件棉袄的故事. 党史纵横

0 阅读:0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