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名位等基础概念实际上站不住脚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4-21 07:31:18

《周易》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被儒家一层层拔高,以至于耀眼光环下无人敢质疑它的权威。但是今天我们有了基本的现代数学和空间概念,就会发现,假如《周易》是一个宫殿,那么构成它的建筑要素:象、卦、爻是不可靠的,即你可以凭想象构成空中楼阁,但现实中地基和梁柱支撑不住。

讨论卦德问题会七嘴八舌,我们谈纯粹的象、卦、爻的生成机理,会发现,中古时期,由于书写工具(殷商是兽骨、西周初是青铜器金文,孔子时代是竹简和木牍)限制,无形中限制了先圣的思维想象。

一、阴阳爻其实就是二分法。

“太极生两仪”,古人把两仪抽象为“断”、“连”的两个杠的符号,由此开始了设卦观象:把客观世界由“混沌”分成清白分明的两类:你讲它是刚和柔、阴和阳、健和顺都可,假如太极为“一”,是数字2的0次幂(未分),那么两仪层次就是2的-1次幂(1/2);同样的道理,四象就是2的-2次幂(1/4):简单的说,两仪是一分为二,而少阴老阴是由阴二分来的,少阳老阳是由阳二分来的,那么最原始的三画八卦就是2的-3次幂(1/8)。

也就是讲,纯图像上讲,太极最大,两仪、四象、八卦每层只能反映它上层的一半;这只是考虑到符号是一画,是直线,从维度上讲是“单维度”:比较形象的是用现代数轴来描述:一个有原点刻度和正方向的射线,阳代表原点右方,阴代表原点左方;那么在两仪生四象时,就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是老阳,第三象限是老阴,第二和第四象限分别代表着少阳和少阴;四象生八卦,就是建立了三维空间的坐标系:xyz三个坐标轴把空间划分为八部分。

古人(孔子时代)在条状竹简木牍局限下,平面概念靠想象,立体概念就模糊,这和我们今天现代人假如不学高数对四维以上空间难以接受一样:孔子想到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是他忽略了这样的每一画生成,作为“符号”的那一“杠”被二分是越来越短的,相邻的“爻”不是“乘”(在上叫乘)和“承”(在下方叫承)并不能对应,因为代表数量的长短不相等,代表方位也是“异面直线”,“异度空间”。

也就是说,假如只算到初九和六二两爻,用线段表示“卦德”,那么初九长度是六二的两倍,但初九在“第一象限”,六二却在第二象限,线段位置不相同,方向也不一致,不存在能第一象限的阳爻和第二象限阴爻比较的可能性,这种在竹简木牍上看似“乘承”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意义的。

那么出现三画的八卦,在三维空间,不存在从初爻向二爻三爻的转化、过渡,演变过程。

二,由“爻位”决定“卦德”显得很荒谬

上述三画八卦到三维空间,三维之上当然还可以二分,即四画,2的-4次幂,进入四维空间——但三画卦的形成让我们足以知道,“重卦”,也就是两个三画卦(先天八卦)重叠起来成为六画卦(后天八卦),其实就是古人在空间维度想象力局限情况下的一种荒谬,因而也就不能成立。

《易经》系辞传认为,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可以分别用卦中的六个爻代表。这六个阶段是:“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

《周易》这种体制或者“体例”,来源于卦爻长短相等,像筹策(卦签)一样摆放,在桌面上可以高低对比。

孔子的《易传》就是基于这种体例来阐述吉凶祸福的。人们希望预知未来,趋吉避凶这是很合理的要求,《周易》这种体例显然不能满足或者实现,不论是多少大儒、多么权威的机构,这种数学背景不足造成的缺陷,不是谁声音大,谁凶就可以弥补。

三,所幸还有《周易》之外的《易经》,所幸还有不受《易传》控制的卜筮

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现实中春秋战国时期“贞人”,“卜筮”一直都存在而且应用。《周易》影响的是儒生,是齐鲁周边,七国还有五国用传统方式,中原文化圈之外卜筮仍旧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另外一个层次,就是识字受教育问题,识字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周易》同化,但是所幸大部分依靠卜筮为职业、谋生的职业算卦人,是家族传承,师徒心口相授,“法不传六耳”,后来这些都以各种理由方式汇集汇流到道观山林,道家卦师是《周易》之外的另一种风景。

1 阅读:45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