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685个市,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有限的,必定会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所以需要划定行政等级,促进各市良性发展。
中国城市的行政等级可以分为正省级、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和准副省级。
这样划分是为了解决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带动周边乃至全省经济发展。

城市的行政等级会随国家战略重点变化,或因城市发展速度缓慢而另选,所以中国有15个副省级市可能会有所调整。
其中3个城市可能会被撤销副省级市的地位,苏州长沙有望加入吗?

1993年,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厦门这5个城市仍然保留计划单列市之外。
其他计划单列市在1994年正式改名为副省级市,直接受到省级行政区的管理。
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市不同,它和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是一样的,同时受到省级和中央的领导,可见国家对计划单列市的重视。

计划单列市在财政上采取“单列不脱钩”原则,一方面它们的财政要直接对标中央,另一方面它们不完全与省级财政脱钩。
在一定历史时期,计划单列市根据不同的制度向省政府缴纳一定财政收入,这侧面说明了计划单列市的经济发展速度。

有特殊行政地位的城市历来宜少不宜多,我国多年不变的直辖市数量就说明了这一道理,所以国家逐步调整计划单列市的数量。
经过多次调整后,国家保留了5个计划单列市,将其他城市改为副省级市,这些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同为省会。

所以我国设立了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南京、成都、长春、西安、杭州、济南、青岛、大连、厦门、宁波、深圳这15个副省级市。
在全国23个省会城市中,这10个省会城市的经济都很发达。
其中华东地区共有6个副省级市,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也是有目共睹。

而西南、西北和华中地区都只有一个副省级市,其他省会城市的存在感都比较低,产业转型和创新比较慢。
从副省级市在各地区的分布数量上也能看出国家发展的重点和中心,行政级别的划分意味着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否则国家这么大费周章就没有意义了。

国家支持副省级市的发展,目的是要推进城市化,以“一城的先富带动地区后富”,促进全国经济一体化,最终还是要实现共同发展。
所以副省级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
截止2021年的数据显示,前10名副省级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

2021年全国仍然处于疫情之中,面对经济下滑、财政减少的压力,副省级市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给其他城市恢复经济提供了借鉴。
尽管副省级市在带动区域经济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会有所调整,否则很容易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比如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地区经济差距越大,国家后面会越头疼。
副省级城市的调整无非是撤销与替换的结合,撤销代表性弱的城市,增加经济势头强劲,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

15个副省级市中有三个城市可能被撤销,那就是南京、哈尔滨和厦门,但撤销并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为它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它不仅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发展速度也十分可观。
南京2023年的GDP以微弱的优势超过了直辖市天津,达到17万亿元,是全国5个万亿城市之一。

实际上南京早在2020年GDP总量就超过了天津,这本是一个好势头,但接下去的三年南京的GDP增速却一再下滑。
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的增速自2021年开始甚至低于全省的整体水平。
2023年,南京的经济增速为4.6%,全国的平均增速为5.2%,而江苏省的增速为5.8%。

这样一对比,南京的GDP总量确实很唬人,但经济增速却暴露出它发展中的问题。
调整南京的行政地位可以激发它的潜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定位,也可以将稀缺资源分配给更需要的城市。
今年最火的旅游城市,哈尔滨一定榜上有名。截止去年的数据,哈尔滨的GDP总量为5千亿元,和南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哈尔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作为曾经的东北重工业重镇,它如今面临经济结构失衡和技术创新难题。
所以当哈尔滨爆火时,当地政府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发展旅游业,吸引人才回到家乡。
这不仅仅是哈尔滨面临的困境,整个东三省都面临人口流失、城市化进程缓慢和产业萎缩等问题。

哈尔滨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副省级市,但经济上的带头作用不明显,旅游未来也许会成为城市转型的契机。
厦门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春季反季旅行中,去厦门的游客高达621万,旅游收入为78亿。
旅游只占厦门经济的一小部分,厦门今年前半年的进出口就达到2千多亿元。

而去年它的GDP总量为8千多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的贡献最大,但因为与台湾隔海相望,厦门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
去年厦门就因为经济增长失速引起关注,究其原因就是工业不发达,城市发展的基础不足以支撑它高速发展。
所以厦门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相比于去年有所下滑,产业空心化一直是发展的绊脚石。

这几年厦门开始布局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增长35%,但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撑还需要时间。
在15个副省级市中,厦门的GDP总量基本都是倒数,调整它的行政级别,重新调整资源投入也许更有利于它的发展。

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各地市要获得发展机会就需要提高竞争力,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
备受瞩目的苏州、长沙有希望加入副省级市吗?
苏州同样地处江苏,气候温暖湿润,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和“人间天堂”。

除此以外,苏州还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发现了著名的良渚文化。
苏州2024年一季度的工业总产值、汽车制造等产业均呈现上涨趋势,消费、投资和外贸也协同发展,实现增速到第一。
苏州一季度的投资为2千多亿元,消费总量3千多亿元,外贸也高达8千亿元,这三个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苏州的工业实力也不容小觑,仅在上海、深圳之下,这有利于布局高科技产业,今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速为10%。
即便没有副省级市和直辖市等特殊身份的加持,苏州的信息产业已经突破万亿,还有11个千亿产业。
全国只有苏州和深圳能达到这个规模。

苏州一旦成为副省级市就能获得更多资源发展信息产业,未来可能比肩深圳,发展前景巨大。
长沙凭借《歌手》这个节目再次成为全国人民的焦点,一直以来长沙都是旅行的热门城市,今年五一更是接待了600多万游客。
长沙、武汉、合肥等城市的发展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长沙的传统重工业为它发展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业提供了基础,这也是中部城市产业转型的典范。
一方面,长沙通过各种政策红利吸引科技企业落地,增加高科技产业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鼓励本地企业转型,从传统工业走向前沿科技领域。

长沙去年的经济总量为1.43万亿元,如果有副省级资源的支持发展会更快,为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总体来看,副省级市都有这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热门的旅游城市,二是布局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迭代。
苏州和长沙这几年正加快布局高科技产业,为领跑经济打基础。

疫情之后,各大副省级市的经济都在复苏之中,这点从旅游上就能看出来,15个副省级市一般都是旅游热点城市。
城市的行政级别关乎城市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发展,地级市自然都想提高级别,借助政策红利发展经济。
副省级市的调整一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不会大调。如果要调整,南京、哈尔滨和厦门可能会被撤销,苏州长沙有可能入选。

撤销并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中央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布局经营,南京等三个城市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光凭自己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既然如此,国家就应该把资源分配到别的城市,这些城市可能就差临门一脚,促进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新京报 2024.5.22《减速城市南京:房地产和工业投资下滑 GDP增速连续三年掉队》
财经白话 2024.5.2《增速第一!最牛地级市,出圈了!》
宸星观点 2024.4.26《中部崛起,“长沙经济实力强劲,稳居第二,背后秘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