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即将过去一半的时间,我们即将迎来下一个对中国人极其重要的节日——端午节。今年端午节是在6月10日。
尽管端午节尚未临近,但不少地区已经提前进入了节日的氛围中。
以温州为例,此时已能看到龙舟赛的预演,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与高度重视可见一斑。

关于端午,其实有很多讲究。
今年的端午节尤为特别,其中有一个说法叫做“青龙遇端午,5人穿红衣”。
那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呢?究竟是哪五个人需要穿上红衣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我们一同探寻这一说法的奥秘。
一、端午的追溯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过端午节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年中敲响的回家的讯号。
中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以及春节。

我们国家的端午文化在世界上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随着华人踏出国门,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逐渐有了庆贺端午的活动。
可能大家有所不知,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其实是端午节,而非春节。
早在2009年9月时,端午节就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的传说你听说过多少?

其实大多数人只听说过屈原的传说,但实际上,关于端午的传说非常丰富多彩。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古代人们缺乏对自然现象科学合理的认知,所以出现了很多具有想象性色彩的传言。
这由来之一,便是来自对天象的崇拜以及对龙图腾的祭祀。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喜欢看天相,喜欢龙图腾,端午节也有与祭祀相关的起源。

《易经·乾卦》中有这样一句话——“飞龙在天”。
所描述的就是端午之时,正处于一年中的仲夏时节,在易经来看,苍龙七宿位于正南中央。
这意味着,飞龙处在全年之中最中间的位置,因此,端午在古代传统中一向是吉祥之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们所熟知的,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信很多读者都阅读过屈原的故事。
纪念屈原是最为人们熟知和认同的起源之一,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因国家被侵略而心如刀割,最终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在史实上确有记载屈原,应该还有很多学生背诵过关于他的诗词。
从记载上来看,屈原应该算是楚国人,从现在的地图上看应该属于湖北境内。
屈原贡献出了很多诗篇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其中,他的绝笔作《怀沙》千古流传,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对于这样一个爱国志士,老百姓自然爱戴有加,在他跳江后,老百姓都很伤心。
为了避免他的尸体被鱼吃掉,便自发向江中扔粽子。
另一个来源则是伍子胥,大家应该对伍子胥这个历史人物比较陌生,但是民间也确有关于他的端午传说。

报杀父兄之仇,为国出征,但最后却因为小人谗言自尽。
人们也自发纪念伍子胥,而端午节就是纪念他的这一天。
另外,关于端午纪念历史人物曹娥的说法也存在,但流传度远不及前三种高。
历史里的曹娥生活在东汉时期,她的父亲因故溺于江中,于是她昼夜沿江号哭,并于十七天后投江。
现在兴建的曹娥庙就是为了纪念她,而纪念日期则是端午时节。

关于端午的由来,说法各式各样,其中涵盖了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多种说法。
这些说法的具体缘由暂且不深究,但至少从这些传言中,我们可以看到端午节的习俗由此丰富了起来,打开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内涵。
同时,广为流传的都是人之孝道、忠义等美好的行为品质,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忠诚、爱国、孝义等价值观的尊崇。

按照农历来算,2024年这个龙年属于甲辰年。那么何为“甲”,何为“辰”?
此处,一般称天干为甲,地支为辰,它们分别代表了春和龙,而春天一般以绿色、青色为主,所以甲辰年又称青龙年。
结合前面“飞龙在天”的解释,端午这一天就相当于是青龙处在全年最中间的升天之日。
在这一天,流传的习俗也很多。在古代过端午还有“躲端午”的说法,避免这一天给人带来的厄运。
在这些习俗中,就有“穿红衣”的讲究,不过这个红衣并不是每人都要穿,格外需要注意的只有5类人。

一般人们都会在自己本命年的时候穿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犯太岁,对于端午个别生肖穿红色的说法并不太注意。
这里的太岁,简单理解,就是自己出生年份的生肖,当年月再次轮到自己生肖时,就是本命年,对应的是木星十二年走过一圈。
在传统习俗中,太岁是要格外注意的,这一年都需要常穿红色,躲避灾祸。
那么当端午遇到青龙,不止犯太岁的人需要注意,以下5类人需要格外注意。

龙属相,首先是属龙的人,在甲辰年,属龙的人迎来了他们的本命年,也就是所谓的“值太岁”。
这意味着当青龙在端午节这一天腾飞于天际时,属龙的朋友们需要特别留意,避免遭遇不必要的困扰。
狗属相,在甲辰年,属狗的人将面临“冲太岁”的情况。
由于狗与青龙年相冲,这个生肖的人在青龙年(即甲辰年)时,依照传统也建议穿上红衣。

除此之外,还有属兔的人,甲辰年害太岁;属牛的人,甲辰年刑太岁;属羊被人,甲辰年破太岁。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避邪,穿红衣普遍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帮助这些属相的人度过一个顺利、平安的年份。
这些俗语中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但既流传至今,也可当成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色之一。

虽然这个说法流传已久,早先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只能通过这些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景,但这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寄托。
三、端午习俗全解正如前面所介绍的,由于众多传说的丰富,端午节有了自己深刻的文化内涵。
说起端午的习俗,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挂艾草以及放纸鸢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活动。

说到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体育活动。
赛龙舟不仅在中国广泛流行,还逐渐传播到日本、越南等国家,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10年,赛龙舟成为了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也让这项运动变得有看点了很多。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的习俗,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环节。
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的含义在,这种香囊不限时于端午节带,平时也可以买来给小朋友。
香囊内一般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从外形上来看,这种香囊小巧可爱,通常有一个束口,色彩搭配斑斓。

小孩子喜欢的活动还有放纸鸢,过节期间,大人一般会带着孩子会放飞纸鸢,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纸鸢在天空中飞翔,寓意着人们的愿望和梦想能够得以实现。
吃粽子的习俗想必大家都知道,粽子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和口味,南北差异在这件事上尤为明显。

从形状与口味上来看,南方粽子形状多样,馅料包括豆沙、咸肉、蛋黄等,会出现咸口,这是很多北方人初来南方所惊讶的。
北方粽子形状相对单调,一般来说口味偏甜,主要以蜜枣、红枣作为馅料。
在一些南方地区,尤其是广州、福建之类的地方还有祭龙、祭祖的传统。

在这一天,家人们、村民们会聚在一起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人们通过祭祀活动,祈求家人平安、健康,同时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另外,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疫。艾草和菖蒲都有独特的香气,历来被认为能够驱除疾病和邪恶之气。
提到端午挂艾草的习俗,就不得不提及那些诗词俗语。

古人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这说的是佩戴艾草的重要性与时间节点。
当然,还有关于喝雄黄酒的,比如“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这强调的是端午节饮用雄黄酒的习俗,寓意驱邪避病。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地区的特色俗语,如“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等,这些俗语都体现了端午节在不同地区的独特习俗和文化内涵。
包括我们所提到的“青龙遇端午,5人穿红衣”,也是端午的俗语之一。

各种各样的传说、习俗、谚语不仅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
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也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大家都能度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
参考资料:
人民网 2013-06-10《端午节谚语信息丰富:说习俗 谈气候 写景色》
达峰绮 2022-05-31《36句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和俗语》
老布都山头普洱茶 2024-05-26《“青龙遇端午,5人穿红衣”,今年端午不一般,哪5人“穿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