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万地产人出局,地产人职场含金量榜单揭晓

小颖高高 2024-11-28 13:32:39

大家好,我是地产高富帅。

2024年可谓是真的神奇,对于很多开发商来说都有一个特别的信号,就是上半年感觉快要死掉,下半年似乎马上要起飞的节奏。

9月开始以来,行业出现了多个城市日光盘,北上广深无论是豪宅还是刚需都有一定的起色,一个最大的信号:国企央企+民企开始同步拿地了。

因此,各家房企对于人才的升级与补充已经正式发起总攻战,跟去年磨洋工的试探招聘逻辑不同,2024年的有效职位数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从市场反馈可以看到,2024年下半年其实是行业下行四年来,人才市场最为热闹的几个月,这里不仅仅是几家国企央企的热闹,民营与港资房企也加入人才争夺阵营。

之前人才市场极度安静的港资巨头也纷纷开始外聘核心高管,人才本土化也是港资房企这几年的核心动作,因为只有本土人才才了解本土市场。

今年地产一品塘给大家盘点下人才市场含金量,到底哪些房企的人受欢迎,行业已经出局了60%的地产人,为什么很多房企还是招聘不到合适的人。

第一梯队:龙湖,龙湖还是龙湖

龙湖的人才值钱,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也不需要去讨论,但是龙湖人为什么受到市场热捧,其实很多人也只知道点大概。

龙湖的人才之所以位列市场人才最顶端,其核心还是龙湖这家公司本身的市场含金量,不管是10年前的龙湖地产还是如今的龙湖多航道齐发,属于比较全面的体现。

如果时间回到2015年之前,当时的龙湖只是小有名气,其实跟万科,华润,中海,碧桂园四大金刚来说,人才知名度与含金量远远没有如今的差距。

特别是万科在2015年之前依然还是横扫人才市场的,几乎都是翻倍薪酬找工作,当时龙湖也大批量的挖角万科+中海的人才为主,自家的管培生担任重要角色的人不是很多。

可是2018年之后的龙湖可谓是横扫千军的节奏,一方面中海系的引入加强了自身的工程成本风控方面的竞争力,其次在商业,物业航道都迎来了满堂红局面。

这就又让龙湖地产航道的人才价值再次提升,2015年之前龙湖本身的核心优势在产品+营销+人力,2018年之后工程成本运营职能含金量也急速绽放。

因此,龙湖这几年的人才之所以能横扫全行业无死角,其核心还是企业的稳健发展,后面几年仕官生体系的崛起,作为一家民营房企,可以说做到了极致自律。

龙湖自家的管培生培养体系也是业内独树一帜,成才率也非常高,不管是在内部还是离职去了其他房企,普遍都能得到重用。

如今在重新全方位讨论人才市场含金量的王者,其实龙湖还是绝对断层的持续领先,因此可以看到国企,央企,民企,港资都能看到龙湖人的身影。

另外一个方面,龙湖人身上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能助力其横扫各种类型房企的最核心原因:龙湖人最耐造,这一点真的小编也是不得不服。

龙湖本身作为纯民企,其发展逻辑一直都是总部集权化体系,这也让龙湖地区公司整体管控更加严格,执行力与文化驱动得到绝对的统一,因此很多创新决策采纳方面也更加灵活高效。

整体来说,龙湖地产人身上的优点非常具备可视性,也完全适应了整体行业的底层打法,受到市场欢迎也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梯队:绿城+融创+中海+万科

龙湖作为行业人才价值链绝对的第一梯队,如今能跟龙湖直接抗衡的真的很少,其他几家标杆房企或多或少存在短板,第二梯队竞争也开始加剧。

其中万科是小编最意难平的房企之一,在小编眼里万科一直都是整个行业职业化最高的房企,从行业刚开始起步时期就已经有超远的前瞻性,值得敬佩。

万科之所以与龙湖雇主品牌拉开差距,其时间节点还是回到2015年之后,也就是万宝之争的开始,也就是老王退休的时间节点,10年不到,万科人才含金量被龙湖完全超越。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万科的文化传承人变了,企业文化才是驱动其长久发展的基石,万科人那种积极向上持续创新的基调似乎没有了。

再加上其近几年持续拿地较少,住宅板块产品力急速下降等原因,行业挖万科的人似乎少了,万科早期创业的这帮人也消失江湖了,各大房企的核心高管来自万科的人也少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很多万科城市公司自主经营授权很大,万科城市公司经营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导致万科地产人的整体专业水平均值有所降低。

不过无独有偶,万科的雇主招牌如今依然还是可以位居前列,但是其溢价能力已经与龙湖有了不小的差距。

说到绿城中国,其实在前十年时间,绿城人才在江湖几乎是没办法排位的,这里不是说绿城的人不值钱,这其实与绿城前期的战略定位有很大关系。

早期地产行业都是玩高周转运营为主,绿城偏偏走的是高端路线,其总部+项目的纯两级管控体系在行业是相当另类的。

在后续绿城中国采取了项目群的管理模式,产品导向运营策略也让绿城独树一帜,可以说绿城中国前半段走的是有别于同行的策略。

这也是前面时间,主流地产人才市场看不到绿城人才的原因,就是不适配,不是行业主流打法,但是个人觉得绿城系人才被行业严重低估。

回到改善时代,绿城系人才瞬间吃香,这又是如今各大房企都在学绿城的核心原因,玩改善玩高端,绿城才是鼻祖。

可以看到,不管是产品,营销,工程口,绿城人才的含金量绝对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对于高端项目的打造经验,绿城的优势非常明显。

融创中国是小编比较喜欢的一类房企,是一家风格比较有棱角的典型房企。特别是其创始人身上的那股韧劲,其实也值得很多房企创始人学习。

融创人才之所有还可以位居头部,其根本原因不是其管理水平有多高,经营质量有多么强,核心关键点:融创身上有改善产品的基因。

大家应该知道,融创开始全国化布局之后,其身上依然有不少绿城的身影,特别是在西南+华东区域,与绿城合作的一些经验方面,融创是完全吸收了绿城的精华。

因此可以看到,融创身上既有高周转房企的高强度体系积累,也有绿城中国身上对于一二线高端产品打造的基本底层思维,可谓是行业少有的见过市面的纯民营。

因此尽管融创中国已经暴雷,但是融创这几年出来的人才依然还是能找到非常好的平台机会,市场对融创系的人才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

不管是产品,营销,还是成本还是综合管理,融创资深地产人在市场上依然抗打,加上本身融创文化的超强执行力,融创人才含金量位居头部也实属名归。

中海地产作为横跨行业20年的地产黄埔军校,其含金量一直居高不下,从短板来看,中海发展在商业领域确实不太行,培养方向依然还是其管培生为主。

中海发展在颜建国之前的时代,属于还是比较动荡时期,其中高管流失率比较高,但是其整体发展来看都非常不错,也侧面反映中海的人才含金量比较高。

中海在2014年合并中信地产之后,其整体规模已经完全进入行业前三,早期被龙湖,红星,碧桂园,融创等主流房企吸纳了一大批优秀选手。

不管是传统优势的工程成本,还是营销策划,还是综合运营管理岗位,中海地产的人才厚度非常高,这与其高度市场化的运营策略不无关系,也是持续在央企阵营拔尖的关键点。

第三梯队:旭辉+世茂+阳光城+碧桂园

这次把旭辉放在第三梯队首位,其实小编也在反复对比,旭辉与融创系作为两家暴雷房企,依旧能在人才市场有所成就,确实是大家没有想到的。

旭辉相对比融创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旭辉有着较深的系统化训练沉淀,融创身上有拼搏的超强执行力,旭辉身上有正规军的专业素养。

旭辉这家企业更注重人才发展体现,这与旭辉有对标龙湖的人力资源体系有很大关系,也是旭辉人才有含金量的潜在因素。

人力岗位来看,旭辉直接可以与龙湖PK,加上产品营销板块确实在早期很多年在集团层面就善于体系化思维沉淀,因此这两个职能在人才市场完全可以突围。

可以说旭辉比较受欢迎的核心就是人力+产品+营销,但是在其他方面优势不大,因此旭辉排在第三梯队比较有说服力。

从综合来看,旭辉从2014年开始陆续引进的一批万科,龙湖,中海系关键人才,在这几年的行业沉淀之后,如今综合影响力大幅提高,这部分人才也可以达到第一梯队水平。

很遗憾的是,旭辉自身的管培生流动较小,无法证明其市场号召力,这与其他标杆房企管培生对比,就稍显欠缺。

整体来说,旭辉可以放在第二梯队也可以放在第三梯队,但是其短板也非常明显,加上未来旭辉专注代建为主,其综合含金量也在慢慢减退。

另外世茂与阳光城,属于一个范畴的企业,整体素质不错,但是由于其后期发展战略的因素,很难进入央企视野阵营,不过在地方国企方面依然还是有一定含金量。

阳光城与世茂人才综合来看,整体学历与稳定度都比较高,在大运营板块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产品+营销方面跟旭辉还是差距不小。

最后说说碧桂园,由于碧桂园是长期专注4-6线城市做住宅开发,因此一二线城市的岗位整体来看还是比较艰难,但是其核心高管与大运营系统仍然值得关注。

首先碧桂园是行业最早大批量引进中海系的民企之一,因此在综合运营管理岗位,碧桂园很多中海系的依然值得关注,加上本身大运营管控体系也是其核心招牌。

另外,碧桂园项目总其实含金量一直不错,但是多数人依然还是在4-5线城市操盘,因此很多改善项目还是会婉拒碧桂园的项目总。

在工程,营销,产品,投资,客服等方面,碧桂园人才基本算属于比较边缘角色,如今市场很难看到此类碧桂园高管履新消息了。

最后也说说华润置地,华润置地属于央企里面的贵族,与招商蛇口类似,属于比较稳健的央企,但是突出的地方并不多,华润置地比较优势的还是商业地产。

无论是商业开发还是商业运营,华润置地的人才含金量绝对是一线行列,这几年港资房企也已经开始挖角华润商业人才,特别是香港置地与瑞安。

另外暴雷房企里面,还有中梁地产,绿地地产,都有其值得关注的点,在某些特点的阵营还是有一定竞争力。

以上就是小编个人的一些简单总结,或许有不同的视角,但总体来看还是反映出一些核心问题,人才价值与企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今天就聊到这里,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记得留言点赞,感谢各位老铁持续关注。

0 阅读:346

小颖高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