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文大熊 2021-10-06 16:30:13

乾隆替八叔翻案,不仅仅是觉得雍正错了,更多的出于他自己的私心。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这一年刚过完春节,乾隆皇帝就开始了一番大动作,他接下来颁布的几条诏令,让满朝文武惊愕万分。

首先是在当年正月,乾隆帝下诏,为当年被顺治帝“掘墓鞭尸”的多尔衮平反,并为其修复坟茔,复其封号,同时,又将其“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此诏令一下,满朝皆惊,但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儿来,紧接着乾隆帝又下了一道诏令,更让大臣们惊讶的嘴都合不拢。

第二道诏令同样也是平凡,平反的对象是乾隆的八叔,曾经在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夺嫡”中,与雍正帝争夺嫡位的皇八子胤禩,胤禩在当年夺嫡失败后,被最终胜出的雍正帝终生圈禁,并被迫改名为“阿其那”,最终不明不白的死在宗人府之中。

而今,距离胤禩死去已然有四十余年,当年“九子夺嫡”的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为什么乾隆帝在这个时候不仅要旧事重提,还对当年父亲雍正帝定下的铁案进行平反呢?说起来,乾隆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向来就喜欢反对父亲雍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己的稳定统治。

胤禩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被平反。

作为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胤禩虽说也是皇子,但与其他皇子比起来,他所拥有的地位和资源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占优势。

比如,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母地位高贵,自然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同样尊贵,还有皇九子胤禟,其生母是康熙的四大妃子之一的宜妃郭络罗氏,另外皇十子胤䄉的外公,则是清朝开国功臣额必隆。

这些皇子,因为母亲的地位尊崇,让他们在出生后,就拥有了比一般皇子更具优势的资源,而这一切,皇八子胤禩统统没有。

据史料记载,胤禩的生母在没有被康熙临幸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包衣奴才,虽说得了圣宠,但在她被晋封为妃子时,已经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

没有的来自母亲方面的助力,就注定了胤禩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会被父亲康熙注意。

幸运的是,胤禩从小就十分聪慧,又得益于康熙的对皇子们教育的重视,让胤禩在学识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在他六岁时,就能熟练地背诵名家文章,除此之外,他在弓马骑射方面,也颇有小成。

他的聪慧和努力,也换来很好的结果,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分封皇子时,十七岁的胤禩就在分封之列,这也让他成为了当时分封的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由此可以看出,在早年间,皇八子胤禩还是比较受到康熙帝喜爱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在胤禩被分封后,康熙帝曾多次委派他外出办差,大有栽培锻炼之意。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变故,皇八子胤禩可能会安心做一个臣子,并靠着他的个人能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辅政大臣,甚至还可能会熬成一个铁帽子王后安度晚年。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怪,奇怪到令人不知所措。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由于太子胤礽接连犯错,致使康熙帝对其愈加厌恶,最终在当年九月,康熙帝宣布废除太子,并将其圈禁。

而太子的被废,在康熙帝的其他皇子之中,犹如响起了一声炸雷,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皇子都有了成为新太子的机会。

康熙晚年最大的政治斗争“九子夺嫡”,便从这个时候展开。

既然是人人都有机会,自然皇八子胤禩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太子被废之初,康熙帝亲自委任胤禩为内务府总管,这就更让胤禩看到了几分希望。

但胤禩一生的悲剧,也同样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在此之后,胤禩积极表现,极力钻营,试图让父亲康熙帝选择自己,但他的过于积极,却让康熙对他印象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皇长子胤禔争储失败后,开始不遗余力的支持老八胤禩,为了帮助老八上位,胤禔极为荒唐的找来一个看相人,对外宣称老八日后必有大贵,这种无脑的举止,让康熙帝更加肯定的认为老八有希冀大统之心,因此就开始对他更加的防范。

弄成了这种局面,其实并不能完全怪老八胤禩,当时康熙帝废除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在冷静之后,他就有了复立胤礽的心思,但此时老八的积极表现,以及旁人的推波助澜,恰恰与康熙帝的心思不符,因此这才让老八招致康熙的猜忌。

不过,这个时候,康熙还并没有完全放弃老八,但在当年十一月的一次朝会上发生的事情,彻底断送了老八的前途。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开朝会,令大臣们对新太子人选一事进行再议,其实在这次朝会之前,康熙帝就有意无意的多次流露出复立胤礽的心思,原本他以为,几个心腹大臣都知晓他的心思,但不曾想,这几个大臣在朝会上,差一点让康熙下不来台。

在当天,以议政大臣佟国维为首的多名朝廷重臣,一起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这几个人中,包括户部尚书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以及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

这些人异口同声的联名推举,不仅大出康熙帝的意料,也让康熙不由得警觉起来。

为什么康熙要警觉呢?其实这还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与储权平衡的问题,古代的皇帝都是终身制的,而储君一般都要等老皇帝死后方才能继位,因此,在老皇帝活着的时候,储君与皇帝之间的相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作为皇帝本身而言,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瓜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而如今,康熙看到朝中大臣们一致推举老八为太子,就让他下意识的认为,这些人绝对是结党营私,如果任由其发展,那么肯定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出于这种心理,康熙帝当时在内心,就直接宣判了老八的“死刑”,但鉴于情势复杂,并未对其过多追究,只是将几个大臣训斥一番后,复立了胤礽为太子。

按理说,这争储风波应该到此结束了,其他皇子也该各司其职为大清效力,但在四年后,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废,让争储风波又拉开了序幕。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康熙帝在这次胤礽被废后,迟迟不提立储一事,虽说朝臣对此屡有进言,但康熙帝统统置之不理。

但康熙帝的沉默,并不代表皇子们就安分,他们也在暗中你争我斗,相互角逐,希望能从其中胜出,大到军国朝政,小到康熙交办的差事,皇子们无一部尽心竭力,目的就是能够在康熙面前多多表现。

而此时的皇八子胤禩,同样也是兢兢业业,但在康熙五十三年,一次意外的事件,彻底将其打入了深渊。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前往热河巡视,原本老八应该随驾,但由于其生母病逝,因此老八就未曾同行。

为了给父皇请安,老八还专门派了太监前去送去了一份礼物,以表示自己未能随驾的惶恐,而正是这份礼物,出了大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在太监带着礼物送到康熙帝面前后,康熙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两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海东青,这就让康熙顿时龙颜大怒,认为老八送死鹰是对他的诅咒,当场就召集部分皇子说了一句十分绝情的话。

这便是十分著名的”毙鹰事件“,该事件的前前后后都充满了各种疑点,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在这件事之后,老八的储君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自此之后,老八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康熙在后来提到这件事时,不无愤恨地骂老八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由此可见,康熙是如何的厌恶老八。

没有了竞争资格,老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四胤禛在最后胜出,成为了雍正皇帝,而自己则成为了雍正的重点打击对象。

先是身边亲近的人被雍正全部遣散,使老八成了一个“孤家寡人”,之后,因为修建太庙时出现纰漏一事,被雍正责罚,被迫跪在太庙前一天一夜,紧接着,又被雍正多番以不同的理由斥责,总之要多难堪有多难堪。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老八已经知道雍正不会放过他,但没等他想好退路时,雍正对他的最终裁决就落了下来。

雍正四年正月,已经被革去王爵的老八,再次被雍正革去了黄带子,并被宗人府除名,也就是说,他此时连皇亲都算不上了,但雍正对他的打击仍未停止,在当年二月,雍正下诏将老八圈禁,又在当年三月,逼其改名为“阿其那”,到了五月,雍正又召集群臣,议定老八罪状四十款,并颁布全国,以儆效尤。

一连串的打击,让老八彻底沉沦,在当年九月,老八因“呕病”卒于监所,享年45岁。

雍正对待老八的手段有多狠暂且不论,但通过雍正的诏书,让大清的满朝文武都知道了老八已经被雍正钉死在耻辱柱上,换句话说,这已经是铁案一件。

但在四十多年后,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却将这个铁案给翻了,不仅下诏复原名胤禩,还将其恢复宗室,录入了玉牒。

儿子反对父亲,这在古代的皇室中并不常见,尤其是类似于这种已经成为铁案的事情,很少有继任的皇帝大费周章地进行翻案,毕竟一个翻不好,那就是“违背祖制”的骂名。

但为何乾隆会如此操作呢?难道他不怕被人说他是违背祖制吗?答案是他不怕,反对父亲雍正,一向是他的行事风格。

乾隆这个人,除了好大喜功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常常说自己像祖父康熙,而对于自己的父亲雍正,却动不动就反对一下。

比方说雍正朝的重臣,不管是张廷玉也好,还是李卫也罢,以及田文镜,这几人在雍正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帮助雍正开创了新局面,用国之栋梁形容他们也不为过。

但就是这么几个国之栋梁,到了乾隆登基后,却变得一文不值,其中除了田文镜死在乾隆登基之前外,剩余的两个人,都遭到了乾隆的打压。

张廷玉,这位三朝老臣,因为配享太庙一事,被乾隆百般刁难羞辱,以至于最终郁郁而终;李卫,雍正帝的得力干将,却在死后被乾隆帝捣毁百姓为他立的塑像,还被乾隆说成“任性骄纵“。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点,即凡是雍正曾经支持的,那便是如今乾隆反对的。

因此,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乾隆帝对曾经被雍正定为铁案的皇八子胤禩进行翻案和平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这个因素之外,乾隆帝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

乾隆对胤禩等人翻案的时间,是在他登基四十三年时发生的,在此之前,乾隆帝先后平定了大小金川,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内部又因为社会稳定,不管是经济和民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个大清,呈现出一派“盛世”之像。

而看到自己治下的国都如此昌盛,让乾隆顿觉志得意满,认为自己的政绩几乎能名垂千古了,为什么说是几乎呢?是因为乾隆认为,自己离千古明君还差一点东西,而这个东西,名字叫做仁政

所谓仁政,顾名思义就是仁慈的政策,但如今天下太平,该减的赋税也都减了,能释放的犯人也都释放了,再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在仁政上有所突破呢?

思来想去,没有比翻案平反来得更直接和更有效果了。

所以,乾隆帝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卷宗,从里面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进行翻案平反,以此来向天下昭示自己是一个“仁君”。

不费多大力气,还没有什么危险,却能让自己“十全老人”的功劳簿上添上一笔的事,乾隆自然是愿意干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局势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多尔衮也好,胤禩也好,他们之所以被定罪,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皇帝个人之意,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太过出格的行为,即便是多尔衮,也并没有干过谋反的事情。

因此,他们的被定罪,会让不少满清的宗室感到不服,但由于皇权的压力,他们也只能把这种不服埋在心里。

同时,这几个被定罪的人,虽说他们自己和直系亲属因此遭了殃,但他们的旁门别系,也就是亲戚们,依然还是满清贵族,甚至还有他们的部分后人在朝中当着大官。

而在几十年后,很多事情和局势都发生的改变,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因为这些旧事而对朝廷不满,毕竟雍正帝都死了四十多年了。

一旦不满,那就是不稳定因素,而这种不稳定,显然不是乾隆愿意看到的,为了抚慰这些人,同时也为了稳定朝局,对曾经的铁案进行平反,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

当然,平反这些铁案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在乾隆登基之初,他还没有完全掌控朝局的情况下,他是万万不敢这样做的,但如今他已经登基四十余年,整个朝堂上下,至少在他看来,完全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这才会做出了平反翻案的举动。

况且,给前人翻案,令后人享福,那些被翻案之人的后辈儿孙们,看到乾隆帝此举,哪一个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感动,肯定会对乾隆感恩戴德,也会更加死心塌地的去效忠大清朝。

综上所述,乾隆之所以要在登基四十三年后为他的八叔胤禩翻案,是出于几个原因,一来是反对雍正是他的习惯,二来是能让自己落一个“仁君”的好名声,三来则是出于局势需要,安抚那些满清贵族的情绪,最后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因此,乾隆才会做出翻案之举。

5 阅读:13671
评论列表
  • 2021-10-08 11:08

    就好像现在有的人忘了日本人的仇一样,自己没有体会过

    行者 回复:
    我没忘,我的孩子我也不会让她忘!!!
  • 2021-10-08 11:19

    崽卖爷田,不心疼[笑着哭]

  • 2021-10-14 13:55

    弘历就是个爱慕虚名的伪君子,败家子!

  • 2021-10-15 08:51

    乾隆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 2021-10-11 15:57

    虽然说封建王朝必然会走向衰亡,但清朝从乾隆开始衰退

  • 2021-10-13 13:13

    乾隆乾隆、钱袋窟窿。

    情君七夜 回复:
    有钱的聋子
  • 2021-10-13 15:31

    建奴的破事也拿来网上说,己举报。

  • 2021-10-12 10:35

    皇权稳固,昔日敌人已经没有威胁,当然要讲团结了,还能给自己留个仁义的名声,再加上他看不上自己老爹。

    致爱丽丝 回复: 云气云散
    没错,还自称十全老人
    云气云散 回复:
    是,乾隆喜欢言称圣祖,特别崇拜康熙,不喜欢他爹
  • momo 3
    2021-10-30 14:08

    败家子,实力坑爹的典范

  • Wang 2
    2021-10-23 02:43

    清朝没落,就是从乾隆开始的,当然了,从今天角度看,乾隆干的不错,加速推动了清朝覆灭

  • 2021-10-24 00:21

    可怜的老八,生前是垫脚石,死后还是垫脚石。

  • 2021-10-27 01:19

    这块败家的叉烧反对他爹是在骨子里的,凡是他爹做的,他都反对。

  • 2021-10-30 14:46

    忘恩之败子,败帝!

  • 2021-11-03 20:22

    死鹰表面不是老十四送的吗

    逍遥郎 回复:
    老八送的,而且大概率是康熙自己悄悄弄死的就是为了搞掉老八

文大熊

简介:名人明星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