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

猴大爷聊历史 2024-09-13 18:48:43

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全称”1964年式轮式装甲输送车“,该车是我军第一代轮式装甲输送车,由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研制任务。经过三轮样车试验后,于1964年初通过技术审查,7月获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12月被总参正式命名,196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试用,但是未正式大规模列装。

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长6.343米,宽2.191米,高2.391米,全重9.2吨,武器装备为12.7毫米重机枪一挺(在车顶),从前至后依次是发动机舱、驾驶舱和乘员舱。

发动机舱前脸有8幅竖格栅组成,格栅后是呈45度夹角排列的散热器钢制护板,后面是散热器,这套装置既能保护散热器和发动机,也能起到散热和进气作用;两侧翼子板上各安装1只具备防空功能的近光灯和转向灯;发动机舱由装甲板焊接而成,舱盖合页采用外置扭杆自紧结构,与“解放”卡车类似,在维修养护时可单人进行开闭操作,维护修理方便。

内装有一台110马力的解放120型6缸水冷汽油机,总功率69千瓦,最大时速6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552公里。发动机舱两侧各有一大一小2个外形独特的散热鳍片,冷空气从前散热格栅进入,将热量通过发动机舱两侧鳍片下的散热孔再送出。

在驾驶舱,前边安装有两块挡风玻璃,在玻璃前边各有一块20毫米厚的可翻转装甲板,装甲板正面有1具观察孔,以方便驾驶员观察。驾驶舱内正副驾驶左右布置,有5个前后及高低调节位置,以适应不同身材的驾驶人员需要。此外,在驾驶舱两侧还各有一个长方形小窗,有后开式装甲板保护。

乘员舱在最后,和驾驶舱是连着的,内部宽敞,车体有左右和后部三扇舱门可以打开,载员室内壁和后门上均有活动座椅和靠背,车内增加了安全灯,并在车体顶部两侧倾斜部分各开了2个窗口用于观察和通风,紧急情况下还能作为载员应急出入口。车顶安装有一挺无防护重机枪。在车体两侧前后各有1个观察/射击孔,后门两侧也各有1个观察/射击孔,全车共6个观察射击孔。

装甲车内可搭乘23名乘员包括正副驾驶员,相当于两个步兵班或两个82毫米迫击炮班;或3个重机枪班;或1个步兵班和1个82毫米迫击炮班;或1个步兵班和1个重机枪班。如果将载员座椅背放平,该车可运送物资、器材和弹药,载重达2吨。

车内的通信设备采用A220型坦克电台,该电台为短波调频电台,主机及部分骨架采用铝合金铸造而成,具有防震强、通信快等优点,但重量大,频率窄。

在防护方面,车体由30毫米至53毫米厚的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具备在100米距离上防御7.62毫米轻机枪射击和手雷破片的能力。

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了独特的高弹性海绵轮胎。

这种轮胎是将原来“红旗”12.00-18轮胎的内胎取出,中间灌以一定比例的橡胶和空气,在高温高压下硫化而制成。试验结果表明,高弹性海绵轮胎对车辆行驶性能没有大的影响,而对一般的枪弹具有较好的防护能力,即使遭到12.7毫米重机枪弹的打击,仍能坚持继续行驶。该车拥有6个行动轮,尾门上还有1个备用轮。

就在好不容易研制成功第一代轮式装甲车之后,内外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西南局势基本稳定,北方强大的装甲力量带来的巨大的战略压力,促使当时的军工全面转向生产坦克和履带式装甲车,而64式装甲车的整体性能并不突出,技术水平与苏联的BTP152型装甲输送车相近,对于当时的我军装甲部队而言,就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之后根据上级的要求,64式装甲输送车被列为战时动员产品,在小批量试装后,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倒是通信兵那边曾将该车改装为通信车,并进行了批量生产,但是具体的生产数量不详。

轮式装甲车的研发因为不适合应对北方的进攻而被搁置。

64式装甲车犹如昙花一现,未能在部队中发挥应有作用,但该车的研制为我军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是我军轮式军用装甲车的祖师爷!

4 阅读:480

猴大爷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