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普洱茶

云谈农 2024-03-27 00:29:30

普洱茶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汇聚了从古至今人们对种茶、做茶、饮茶等一系列茶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普洱茶文化概念广泛,和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如今,普洱茶产业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普洱茶文化成为云南地区的特色文化千百年来,因为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普洱与世界对话,演绎了无数精彩,有“世界茶源”的美誉。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来源于茶。天然茶树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茶、开发茶、利用茶的自然条件。

1 普洱茶的命名

关于普洱茶的命名解释主流有 3 种:

第一种,普洱茶由云南茶农祖先濮人命名。

第二种,普洱茶的主要产地是普洱府。根据《普洱建置历史沿革》所述,古时候的普洱一直没有设立行省或府,也没有任何地名。到了明朝时期,朝廷将当今普洱地区命名为普耳。明朝万历年间,“普耳”改称“普洱”

清朝康熙时期,普洱地区设立府,管辖思茅、普洱等地区。雍正时期正式设立普洱府,管辖一县三厅一司。清朝时期,普洱府每年向朝廷进贡普洱茶。

第三种,普洱茶集散于云南省普洱地区并因此得名。

2 普洱茶的发展

2.1 普洱茶的形成时期

云南地处中国南部,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采集业是古代云南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茶是云南先民最早认知的植物之一。《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域界诸山。银生城即当今云南省南部地区,包括澜沧县、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些地区都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区域。

2.2普洱茶的发展时期

通过考察云南古茶树种植史可以发现,清代中期之前,滇西南部的思茅是茶树的种植基地。清朝顺治十六年,金齿开始管辖思茅茶树产地,但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具体内容也无从考证。清朝时期,六大茶山的茶叶产量迅速上涨,茶商可以在茶山购买低价且优质的茶叶转售普洱,获得高额利润。庞大的经济利益受到了官府的关注,茶农对商人的无情剥削十分不满。

1729年,清政府建立思茅总茶店,由政府垄断茶叶销售。由于清政府的剥削更加残酷,茶农于 1732 年发生大暴动。为了缓解民愤,清政府重新制定缴纳制度,发展茶叶市场,维持社会治安。清朝时期,茶农制作普洱茶工序复杂,必须将一年里最好的茶叶进贡给朝廷。剩余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暴晒、蒸压,制成茶饼便于保存。当时的茶饼7个为1筒,外围使用笋叶包裹。为了保证笋叶的柔韧度,必须不断湿润笋叶。在运输过程中,湿润的笋叶为干燥的茶饼提供了冷发酵所需的水分,最终造就了云南独特风格的普洱茶。普洱茶以汤色浓醇、香味浓郁为卖点,深受茶叶爱好者的欢迎。云南普洱茶的出现不是人刻意为之,而是漫长的运输过程和特殊的包装手法,形成了普洱茶这种独特的茶叶。

2.3 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普洱茶的繁荣时期是清朝中后期。云南省的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滇西南地区开始出现茶叶种植。滇茶的茶叶较大、味道浓厚、叶片耐泡,深受西藏人们的喜爱。滇茶商人开始加大向西藏地区的销售力度。1930年,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云南普洱茶提供了海外销售渠道。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都是云南普洱茶的销售目的地。得益于包装技术和存储技术的进步,普洱茶无需经过漫长的运输过程。

人工工艺可以介入普洱茶的冷发酵环节,普洱茶的质量更加可控,生产方式逐渐多样化。普洱茶的品种、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加工工艺、储存方式、茶叶形状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出现不同口感的普洱茶。因此,普洱茶成为外观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茶叶之一。清朝末期,清政府放宽了对茶叶的监控,私人茶庄迅速兴起。大量茶庄开始购买粗制茶叶并进行精致加工。茶庄将精制茶销售至西藏、四川、上海等地区或通过海关销往国外,很快建立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农业、养殖方面的知识,赶快关注我们!带你走进更专业的技术领域。喜欢就点个关注呗!我们致力于传播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项目编制;农场畜牧场规划设计。

0 阅读:0
云谈农

云谈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