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史知多少?既是远古的历史陈迹,又是现实的生产生活

云谈农 2024-03-27 00:29:29

今天小编带大家来聊聊云南的原始农业历史

云南地区的原始农业是中国原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地区的原始农业既是远古的历史陈迹,又是现实的生产生活状态。考古发现和民族调查表明,云南地区是探索原始农业起源、发展、演变有关问题的重要区域。现有发现和研究表明,云南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在时间上晚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其时间为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间; 云南地区虽不是中国稻作的重要起源地,但却是中国稻、麦、粟三种作物较早同时栽培的地区;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至近现代时期仍然保持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反映出了原始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云南地区的原始农业,既是一种远古文化遗迹,又是一种现实生活状态。云南地区是探索原始农业起源发展问题的特殊区域。

云南原始农业遗迹

从“元谋人”开始,云南地区即有古人类的活动。现代发现的“丽江人”“西畴人”化石以及呈贡龙潭山、保山蒲缥塘子沟等地出土的人骨化石,反映了距今一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云南地区人类活动的印记。

距今1万年前,人类进入以磨制石器、制作陶器为基本标志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诞生了原始农业。现代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现今云南境内的许多地区均有人类活动和分布。这些古人从事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的农业生产活动,制作陶器,并以采集和渔猎作为食物的补充来源。

从原始农业的角度而言,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以滇池地区、金沙江流域地区和洱海地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 滇池地区原始农业文化

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较多,这些遗址或分布在小山上,或分布在平地,均距滇池不远。多数遗址存在着螺蛳壳堆积,有的厚达8~9米。出土石器有斧、有肩石斧、锥、砺、镞等。出土陶片主要是一种泥质红陶,火候甚低,手制,制作时用谷穗或谷壳做垫,故器物上能看到谷壳的痕迹; 器形简单,有小碗、盘、钵等。此外,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骨器,有骨锥、骨铲和有孔蚌刀。

学者们在对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做整体考察后认为,新石器时代滇池周围的居民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稻,据陶片上的谷壳痕迹来看,其品种应是一种粳稻。当时人们还在滇池中捕鱼捞螺作为食物的补充,大量螺壳堆积即是当时人们食后所遗。他们的制陶技术甚为低下,与洱海各遗址及元谋大墩子出土陶器相比,显示出原始的性质。

二) 金沙江流域地区原始农业文化

金沙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以元谋大墩子考古发现为代表。遗址分布在一条已经干涸的河道旁的高地上。遗址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1260 ± 90年。元谋大墩子发现房屋遗迹十余座,皆为长方形的地上木结构房屋。房屋附近多有窖穴,有一穴内盛白色禾草类叶及谷壳粉末,当是储粮用的。房屋内有火塘,做方形或椭圆形,为人们取暖及炊爨之所。出土的石器有斧、刀、镞、纺轮、弹丸、石球、石杵、砺石等。出土陶器以夹沙灰陶为主,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有罐、钵、瓮、盆、壶、杯、纺轮、弹丸等。容器共同特点是侈口、小平底、鼓腹,纹饰主要是划纹和压印纹。

骨器有锥、镞、针等,骨针有孔,穿孔之法是凿槽而后钻通的。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甚多,其种类有猪、狗、牛、羊、鸡、鹿、兔、豪猪、竹鼠、松鼠、猴和熊,其中的猪、狗、牛、羊、鸡等畜禽应是驯化饲养的。在一个火塘的陶罐中发现了大量谷物炭化物,经鉴定属于粳稻。

考古学家汪宁生先生对元谋大墩子遗址的考古文化特征做了这样的总结: “大墩子遗址的发掘表明,元谋地区远古居民已能建造木结构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种植粳稻,饲养猪、牛等家畜,并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他们除了制陶和纺织外,并能制作出骨角蚌器。其他研究者也评论说: “大墩子遗址的文化堆积很厚,建筑遗迹密集程度很大,说明遗址是一处经过长时间居住的村落遗址。遗址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饲养家畜。从大量出土的磨制石器来看,当时的农业处于原始的锄耕阶段,粳稻已经是当时的重要作物。遗址所出土的炭化粳稻和发现的储藏谷糠与禾草粉末的窖穴,说明云南种植水稻的历史很早。” 这些总结概括了元谋大墩子遗址的原始农业文化要素与特征。

三) 洱海地区的原始农业

滇西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较多,北到剑川、鹤庆,南到祥云、宾川,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为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

宾川白羊村遗址位于宾川县城东的宾居河畔,文化层堆积达4米多。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刃部开于“弓背”的半月形穿空石刀,出土了扁平形、椭圆形和梯形的石斧、石锛,出土了圆底形的陶器,如圆底罐、圆底钵等,发现了 11 座住房以及众多排列规则、分布密集的圆形窑穴,这些窖穴可能用于储藏粮食。白羊村遗址的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1820 ± 85年或1725±85年。从遗址状态和出土器物可以看出,宾川白羊村是一处典型的定居农业文化遗址。

剑川海门口遗址位于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在剑湖出水口的南部。考古工作者分别于1957 年、1978年和2008年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3 次考古发掘,有许多重要发现。滨水“干栏式”木柱建筑是海门口遗址的重要发现,共发现削尖插入地下的木桩柱224根,均为松木,有的木桩上端有凿孔,有的横梁两端保留枝杈。柱子的分布呈一条不甚整齐的直线。木柱应为远古村落房屋建筑遗物。根据对海门口遗址木柱的放射性碳素测定,海门口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150±90年,经过树轮测定法校正后的时间为公元前1335±155年,即大约为距今3100年至3400年左右的历史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中后期。

从农业考古的角度来看,剑川海门口遗址为云南地区原始农业的最重要发现: 在海门口遗址中先后发现了稻、麦、粟等重要农作物遗物。粟、麦本为北方地区农作物,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粟、麦遗物表明,至公元前 1000 年前后,粟、麦已传入滇西北地区。海门口遗址不仅是云南考古中第一次发现麦、粟实物,同时,这也是云南考古中第一次发现稻、麦、粟三种农作物同时出现在一个遗址中,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云南地区稻、麦、粟三种作物已经同时栽培的重要证据。一些研究者据此认为,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出现的稻、麦同时共存现象,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轮作技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当然,稻、麦同时出土与稻、麦轮作种植还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当时的种植方式也可能是水田种稻,旱地种麦。

云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云南地区的居民和族群创造的。距今三四千年前,云南地区居住和生活着哪些部落和族群呢? 近代以来,民族史学家根据商、周以来内地的族类状况和秦汉时期云南地区的族群状况,将先秦及秦汉时期云南地区的部落和族群划分为三大族系:这就是自西北甘、青、川地区迁入的氐羌族系,自东南沿海地区迁入的百越族系,自今缅甸地区迁入的属于孟高棉语族的“百濮”族系。

这些由西北、东南、西南不同方向迁来的族系,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一直居住在云南地区的居民和族群,相互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文化。具体而言,滇西北地区和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氐羌族系文化具有密切关系; 滇池地区和滇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百越族系文化具有密切关系。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农业、养殖方面的知识,赶快关注我们!带你走进更专业的技术领域。喜欢就点个关注呗!我们致力于传播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项目编制;农场畜牧场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学 术 探 索2016. 5——论云南地区的原始农业;袁国友》

0 阅读:0
云谈农

云谈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