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中华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

云谈农 2024-03-26 03:00:42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而且民族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中华农耕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等特征。

地域造就文化,不同地域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南北有异,东西有别。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的不同,造就了丰富的环境类型,形成了别样的农业类型和鲜明的地域农业带,从而使中华农耕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中国较为明显的地域农业带分界线大致有三条 :

一是长城沿线,北纬40°线左右,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长城以北地域,由于年降雨量小于 400毫米,基本上是中国的草原分布地带,以游牧文化为主 ;长城以南地域,由于年度降雨量大于400毫米,适合农耕,以旱地耕种为主。长城附近地域有农耕也有游牧。

二是秦岭—淮河流域沿线,北纬 31°线左右,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流域以北地域,由于年降雨量小于 800 毫米,适合旱地耕种,因此中国旱作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流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 ;秦岭—淮河流域以南地区,由于年降雨量大于 800 毫米,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秦岭—淮河流域附近地域,可以旱作也可以稻作。中国人俗称的南方、北方,基本上也是以这条线来划分的。

三是北回归线沿线,北纬 23.5°左右,是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以北,种植亚热带作物,如水稻、柑橘、茶等;北回归线以南,种植热带作物,如香蕉、菠萝、芒果等。除地理纬度外,海拔高度也影响着农区分布,海拔每升高 100 米相当于地理纬度北移 1°。从海拔高度看,中国的西部多为高原,中部多为山地、丘陵,间或盆地,东部多为平原,农区也呈现旱作农业、旱作兼稻作农业、稻作农业的分布形态。在亚热带的云贵高原,如贵州毕节地区,即使是位于南方,但是由于海拔两千多米,也只能种植马铃薯、玉米、荞麦、桃、梨等作物,而不能种植柑橘等作物。

河流的走向也是影响和形成不同农耕文化的重要因素。人类逐水草而居,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人类居住的可能。中国的河流,如黄河、长江、辽河、珠江等水系,总体上由西向东径流,大致与纬度平行,同一纬度、相似地理环境地区的生产条件接近,有利于农业作物的平行迁移种植和农业技术的交流传承。中国农区分布有游牧、旱作、稻作,不同农区内种植的作物类型不同,因而形成各自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游牧区一般逐水草而迁徙,旱作农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可以概括为“耕—耙—耱—压—锄”,而稻作农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则为“耕—耙—耖—耘”。鲜明的技术个性,在短时间内无法通用,农业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如果一个青海农民由于自然灾害背井离乡,来到陕西、山西或者山东,原来掌握的技术是很容易重新从事农业生产的,然而到了南方稻作区,原来的技术在短期内则很难应用于当地农业生产。

中国农区的土壤、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类型丰富、千变万化,人们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创造的农业生产模式多种多样,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无论是南方的泽农,还是北方的旱农,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都自成体系,又相互交融发展。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农业、养殖方面的知识,赶快关注我们!带你走进更专业的技术领域。喜欢就点个关注呗!我们致力于传播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项目编制;农场畜牧场规划设计。

0 阅读:0
云谈农

云谈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