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不爱吃米面,主食主要吃这4种,难怪种田的人少也饿不着

老耿来聊事二 2024-12-10 14:50:26

非洲是目前全世界最贫穷的大洲,大部分非洲人民依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奇怪的是在非洲却很少看到有人种田,甚至连田地都没有多少。

是因为非洲人懒不想去开垦田地吗?如果非洲人不种田平常都吃什么主食呢?

一、木薯

说到非洲的主食就不得不提木薯。

木薯是一种热带植物,粗略看上去有点像甘蔗,它的根才是主要的可食用部分。

其根部长得粗壮,里面有大量淀粉,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填饱肚子。

木薯在非洲可是相当普遍,因为它耐旱产量高还不怎么挑土壤,这些特点使它成为非洲各国人民的特别中意的主食。

很多家庭把木薯挖出来,削去外皮洗干净,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加工。

木薯可以晒干磨粉做成木薯粉,然后加水煮成一种稠糊状的食物,这就成了非洲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这种用木薯粉做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咱们的糯米糍粑,不过木薯做出来的口感没那么软糯,吃起来其实更像粗略研磨的土豆泥。

木薯在非洲的用途可不仅限于做成木薯粉,它还可以切片煮着吃,或者炸成木薯片,就像我们吃的薯片一样。

不过别看它这么普及,木薯可不是随便就能吃的,生的木薯里含有有毒物质氰苷,如果不经过加工直接吃很容易中毒。

所以非洲人民把木薯好好地泡水、晒干、煮熟,就是为了确保它能安全入口。

木薯的种植对于非洲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木薯能够在贫瘠的土壤和干旱条件下生长,它为那些缺乏优质农业资源的地区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同时木薯的高产量使得它在饥荒时期成为救命粮。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木薯成为了家庭食物的最主要来源。

在非洲的许多地方,都种植着相当多的木薯,如果没有这些木薯很难想象非洲得饿死多少人。

二、恩希玛

除开木薯之外,恩希玛(Nsima)也是非洲的重要主食之一,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吧?

恩希玛其实是马拉维、赞比亚等地的传统主食,它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面,恩希玛的做法跟咱们中国的玉米糊有些相似,但它要比玉米糊更稠、更有嚼劲。

要做恩希玛首先需要把玉米磨成粉,然后把玉米粉加水煮成稠糊,边煮边搅拌,最后形成一种白色的、类似糯米团的东西。

恩希玛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主要是靠配菜来丰富它的风味。

在当地家庭里,恩希玛经常配着炖菜或者其他肉食一起吃,有时候还会配上绿叶蔬菜或者豆子,味道用高情商的话说那就是朴实无华。

对非洲人来说恩希玛不仅仅是食物,它还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许多地方恩希玛不仅代表着饱腹感,还象征着家庭和团结,吃饭的时候家人围坐在一起,用手撕下一小块恩希玛,再蘸上配菜,边吃边唠唠家常,十分温馨。

恩希玛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却非常考验技艺,要掌握好水和玉米粉的比例,才能煮出既不太干又不太稀的恩希玛,这对厨艺有一定的要求。

煮恩希玛时一般会使用一种叫做“nsima stick”的木棍,来帮助搅拌均匀,确保恩希玛的质地细腻有弹性。

对于马拉维和赞比亚的人们来说,恩希玛不仅是主食,还是他们身份认同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制作过程也充满了仪式感。

三、大蕉

“天不生我奥德彪,非洲无人拉香蕉”,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刷到过奥德彪拉香蕉的视频,不过奥德彪拉的可不是我们平常吃的香蕉,而是当地盛产的大蕉。

大蕉跟我们常吃的香蕉长得差不多,但它更大更硬,皮也更厚,味道上少了点甜,但却因为淀粉含量很多,非常适合作为主食。

大蕉在中非和东非部分国家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在布隆迪、乌干达和卢旺达等国家。

大蕉不太适合直接生吃,因为它味道偏涩,口感也比较粗糙,所以大蕉一般是煮熟、蒸熟或者油炸后再吃。

当地老百姓会把大蕉削皮切成段,煮熟后搭配肉类或者蔬菜,形成一道丰盛的主菜。

这种吃法特别像我们用土豆做菜的时候,用它来搭配各种食材,吸收菜里的汁水,增加口感。

在乌干达有一道非常著名的菜叫做玛图可(Matoke音译),就是用大蕉做的。

玛图可的做法很简单,把大蕉煮熟后捣成糊状,然后跟洋葱、番茄、肉类一起炖煮,味道既浓郁又饱腹。

这种大蕉糊糊的质感还是有点像土豆泥,但比土豆泥更加紧实一点,吃起来特别有满足感。

大蕉的种植与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它不仅为家庭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还在当地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蕉种植的劳动强度不高并且产量稳定,对于非洲地区许多小农家庭来说种植大蕉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还可以通过销售换取一些收入,从而改善生活。

四、古斯古斯

古斯古斯(Couscous)是北非地区的传统主食,尤其是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家非常常见,它是用小麦制作的,看起来像是一粒粒细小的米粒。

古斯古斯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把小麦粉加水搓成颗粒然后蒸熟,这样就形成了松松软软的古斯古斯。

古斯古斯本身味道比较淡,所以它通常是和各种肉类、蔬菜一起炖煮,再配上一些浓郁的汤汁,这样吃起来才更加美味。

北非人民对古斯古斯的感情深厚,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套制作古斯古斯的蒸具,就像我们中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饭煲一样。

古斯古斯象征着团聚,特别是在节日和家庭聚会的时候,大家会围坐在一起,用手抓着吃,一边品尝一边聊天,场面非常热闹。

古斯古斯不仅是北非地区的主食,它还与整个北非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在节日和重要的场合,古斯古斯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丰收和团圆。

摩洛哥人尤其擅长用各种香料和蔬菜来丰富古斯古斯的风味,使得这道菜肴既有层次感又极具异域风情。

当地人每次做古斯古斯,都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这种集体享用的方式加强了各个家族之间的联系。

五、为什么非洲人的主食这么奇怪?

说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好奇,为什么非洲的主食和咱们中国的主食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这主要和非洲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有关。

首先是气候原因,非洲的气候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很多地方非常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而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

因此像木薯这种耐旱的作物就特别适合在非洲生长,而玉米、大蕉、小麦等作物也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所以它们逐渐成为了非洲人的主食。

其次是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在非洲人们的饮食文化受到了殖民历史、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玉米是在非洲被殖民时期被引入的,但它因为高产和适应性强,很快就被广泛接受,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食物。

而古斯古斯的流行则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文化有很大关系,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古斯古斯逐渐成为北非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再者非洲的饮食习惯也强调“团结”和“分享”。

很多非洲主食比如恩希玛和古斯古斯,都是大家围坐在一起,用手取食,这种吃饭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营造一种团结、共享的氛围。

这和我们中国人喜欢围桌而坐一起分享饭菜的传统有些类似,但非洲的手抓食物文化显得更加直接和原始。

此外非洲的主食种类还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关。

非洲许多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种植稻米和小麦的成本相对较高。

而木薯、玉米和大蕉等作物对种植条件要求低,且能够较为简便地进行加工和烹饪,因此逐渐成为了主食。

而且这些主食的保存时间较长,不容易腐坏,这对于缺乏完善保存设施的地方来说尤为重要。

结语

总之非洲人的主食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风味和背后的故事。

虽然跟我们的主食米、面差别很大,但这些主食同样承载了非洲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

深入了解这些主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非洲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

非洲没人种田也并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因为别人的主食压根不需要通过田地种植。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20

老耿来聊事二

简介:深度科普,传递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