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脏在人体中承担着过滤血液、排泄废物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重任,而尿检则是窥探肾脏健康状况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众多尿检指标里,有 3 个指标一旦同时出现异常,就如同亮起了肾衰竭的红色预警灯,会使肾衰竭风险骤然上升 5 倍之多。这 3 个关键指标分别是尿蛋白、ACR(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以及潜血,下面为大家详细剖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肾脏的肾小球犹如一道精密的滤网,能够有效阻挡血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通过,只有极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会进入尿液,且最终大部分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所以健康人的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微乎其微。然而,当肾脏遭受各种损伤时,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会出现异常,其屏障作用被削弱,蛋白质便会大量漏出到尿液中,从而导致尿蛋白阳性。
尿蛋白的出现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信号。如果尿蛋白呈弱阳性(+),可能提示肾脏有早期的轻微损伤,比如隐匿性肾小球肾炎。随着病情发展,若尿蛋白达到(++)甚至(+++),则表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愈发严重,常见于诸如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较为严重的肾脏疾病。长期大量的尿蛋白不仅会导致体内蛋白质流失,引起低蛋白血症,还会促使肾脏内部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加速肾脏的纤维化和硬化进程,进而显著增加肾衰竭的发病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ACR(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 是反映早期肾脏损伤的极为敏感的指标。在肾脏疾病的初期,常规的尿常规检查可能无法检测出明显的蛋白质异常,但此时尿微量白蛋白可能已经开始升高。正常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极少,而当肾脏的肾小球受到轻微损伤时,其对白蛋白的滤过功能会发生改变,使得更多的白蛋白漏出到尿液中。
尿肌酐则主要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ACR 通过将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进行量化,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肾脏早期受损的程度。在糖尿病肾病早期、高血压肾病初期等疾病中,ACR 往往会率先出现异常升高。如果在这个阶段未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随着肾脏损伤的不断加重,ACR 会持续上升,肾脏功能也会逐渐恶化,最终朝着肾衰竭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潜血尿检中的潜血阳性,意味着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会呈现出红色、洗肉水色或者浓茶色;而镜下血尿则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尿液中的红细胞。血尿的出现表明泌尿系统存在出血情况,肾脏疾病是导致血尿的常见原因之一。
肾脏内部的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部位的病变,都有可能损伤血管,致使红细胞进入尿液。例如,IgA 肾病患者常常会在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肉眼血尿。持续性或反复性的血尿会引发肾脏内部的炎症反应,对肾脏组织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干扰肾脏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若血尿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肾脏功能会逐渐受损,肾衰竭的风险也会随之大幅增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当尿蛋白、ACR、潜血这 3 个指标同时在尿检中呈现异常时,情况将变得极为严峻。这通常意味着肾脏存在多种复杂的病变,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肾脏内部既有蛋白质的大量漏出,又有出血现象,且肾脏的早期损伤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明显的阶段。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恶性循环,极大地加速了肾脏功能的恶化进程,使得肾衰竭的风险相较于正常情况陡然增加 5 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因此,一旦发现这 3 个指标同时异常,患者必须高度重视,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包括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肾穿刺活检等,以明确病因。随后,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积极接受规范、系统的治疗,通过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合理使用药物,调整饮食结构等措施,尽可能地延缓肾衰竭的进展,最大程度地保护肾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