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本想建仁义之师,为何湘军后来却变得残暴贪婪?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1-24 17:14:33

湘军,是大清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为大清“中兴”立下了盖世大功。

不过,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极为残暴,大肆屠杀,干出了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

不过,其实···在曾国藩建立湘军之初,他本是要将湘军建设成一支“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的,而且,为了这个目标,曾国藩确实下了很多工夫。

既然如此,湘军为何还是变成了一支残暴贪婪之师呢?

曾国藩的理想:仁义之师

曾国藩创建湘军时,认真分析了清军打不过太平军的各种原因。

他认为,清军干不过太平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兵勇不如贼匪之安静”。

他看见清军和潮勇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为人民所痛恨,而早期的太平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故所过郡县,迎附者有之,犒献者有之,愿充向导者有之”,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因此,曾国藩认为,只有湘军也成为“秋毫无犯”之师,才能“以挽民心,而塞民口”!

所以,曾国藩反复教育部署:“以爱民为第一要义,庶为仁义之师”、“爱民而造福,扰民则造孽”···

为了将这个理念贯彻下去,曾国藩还作了《爱民歌》,让所有官兵都要熟唱!

同时,他还确定了“凡兵勇与百姓交涉者,总宜伸民气而抑兵勇”的原则,要求各级将领照这个原则处理军民关系。

其中,他更是强调,“总以禁止掳掠为第一要义”,严禁掳掠行为!

看起来,曾国藩确实是下了决心,下了功夫,一心要将湘军培养成一支仁义之师的!

然而···后来的事实却是:湘军,几乎成了恶魔一般的存在!

暴虐贪婪之师

早期湘军,群众纪律确实比较好。

曾国藩吹嘘“我现在军中,声名极好。所过之处,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钱米猪羊来犒者络绎不绝”!

然而,到了战争后期,湘军却完全变了,他们屡屡屠杀掳掠,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攻克九江时,李续宾血洗九江,全城1.7万人全部屠戮!

攻破安庆时,城内尚有16000余被俘、投降的太平军。

曾国荃将所有这些人,以100人为一队分组,让他们轮流领路费。结果,一队进屋后,就被捆绑到后门砍头;进来一批砍一批;整整砍了一天一夜,将16000余人全部砍杀!

而对于老百姓,“男子髫龁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兵掠出”!

屠杀过程中,“城中凡可取之物扫地以尽”,刮地三尺,湘军所掠“不计其数”!

湘军攻破天京后,迅速开始了劫掠、屠杀。

他们先是冲向天京城内的大小王府,屠杀、掠夺一空;然后,又开始对老百姓进行掠夺;百姓劫完后,又开始挖地拆屋;最后,则挖掘坟墓,抢死人的东西···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杀死财物的主人,还相互火拼···

随后,湘军为了毁灭证据,还放火烧城,从六月十四到六月二十三,天京城大火焚烧了9天,直到天降大雨才慢慢熄灭。

经此一毁,六朝古都几成一片废墟!

而曾国荃本人,则“于此中获资数千万”;他的部队,也都发了财,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船只载满掠夺的财富···

这样的屠戮、劫掠,在整个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极罕见的!

《爱民歌》烂熟于心的湘军,为何会干出这样的事情呢?

“爱民”的定义

曾国藩确实标榜“爱民”,倡导“爱民”。

然而,湘军所谓“爱民”,是有自己定义的。

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绅宜敬而劣绅不必敬。——《致沅弟》,见《曾国藩全集.家书一》

所谓“沅弟”,就是曾国藩对曾国荃的称呼,在他给曾国荃的家书中,他将民分为“良民”和“刁民”,将绅分为“良绅”与“劣绅”。

所谓“良民”,自然是积极参加和支持镇压农民起义武装和不敢犯上作乱者。

所谓“刁民”,自然就是参加或同情农民起义军者。

湘军“爱”的,是“良民”,至于“刁民”,是“不必爱”的!

“不必爱”,是怎么个“不必爱”呢?

湘军另一大佬胡林翼非常直接:乱民必斩,不可姑息!

当然,实际上,在具体战场上,判断“良民”还是“刁民”、“乱民”的,不是曾国藩和胡林翼,而是李续宾、曾国荃等一线将领!

“乱民”

而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则几乎使全城皆加入了军事体制中。

即使没有加入起义军的作战部队,市民也多“分馆入营”,按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加入太平天国的军事编制。

而天京、安庆、九江等城市,又是实施得最为彻底。

因此,以严格标准来说,全城皆是“刁民”、“乱民”!

凡谋反及大逆,不分主、从、未行,皆凌迟处死。——《大清律例》

以大清律法,只要是造反的,无论主、从,皆要处死!

以曾国藩、胡林翼的说法,这些人都是“刁民”、“乱民”,都是可以斩杀的!

当然,尽管如此,客观来说,这些百姓其实也是战乱中的“苦命人”,如果胜利者愿意,他们是可以避免杀戮扩大化的!

所以,所以,这些百姓的生死,其实取决于一线湘军将帅!

在战争初期,湘军打下太平军控制过的城市,也没有搞出什么屠杀之类的事情来!

而到了战争后期···湘军将领的想法变了。

曾国荃的“见解”

战争后期,主要大城市,都是曾国荃打下来的。

所以,曾国荃的“看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他的军事思想,基本上与兄长类似。

只是,在“动机”上,兄弟二人的看法之不一的。

我们知道,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强调的价值观是维护千年道统,斥责太平军使”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原“。

然而,曾国荃就指出:哥哥这一套东西,对于读书人是很有号召力的。但是,对普通官兵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

湘军士兵和基层军官,不过都是种地的农民。

对他们来说,说什么维护孔孟之道,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他们来说,当兵吃粮,拼死拼活打仗,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升官是希望不大的,只有发财是最“现实”的要求!

所以,在这一思想下,曾国荃的军队就成了一个掳掠机器!

当时,每打下一城,曾国荃就用搞来的钱在老家买地建宅;他的将士所掳掠的财富也沿江用船送回老家!

掳掠,也就事实上反而成了曾国荃维持士气的手段!反而成了湘军发财的路径···

这样的背景下,屠杀、掳掠,实际上也就不可禁止了···

后期竞争环境的变化

曾国藩,为何不制止呢?

我们知道,当年曾国藩强调“爱民”,是针对“兵勇不如贼匪之安静”的情况出发的。

他“爱民”的意图,主要是为了与农民起义军争夺群众,减少敌对力量,改变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当时,太平军的军纪也十分森严。在杨秀清严苛的要求下,太平军往往与民秋毫无犯,故能到处得到广泛支持。

这个情况下,你湘军要是暴虐掠夺,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然而,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的军纪也出现断崖式下降!

太平军的规模迅速扩大,加入的兵勇纪律参差不齐,普遍存在掳掠百姓的情况!

同时,太平军许多将领只知道打仗,不知道建设,只有靠掳掠来维持补给···

因此,后期的太平军,实际上也变成了一支“乱军”,已经无法获得百姓的踊跃支持了。

因此,曾国藩通过“爱民”来争夺群众的需求,也就大大降低了!

湘军和太平军都“放飞”了,只是···苦了百姓呀!

曾国藩立志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能征善战算是做到了,但仁义之师却变成了史诗级的残暴贪婪之师。

之所以如此,到底还是因为大环境呀!

那是一个只要“天下”,不要“百姓”;只要功名,不要仁德;只有“王法”,没有“人道”的时代!

大清朝廷,风雨飘摇,对湘军只有两个要求:打胜仗、不造反。

至于欺负老百姓,那就随你去吧!而且,欺负老百姓使湘军失民心,朝廷高兴还来不及呢。

曾国藩,也只有一个要求:快快完成平定叛乱的大功!

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如果掳掠杀戮能激励士气的话,那就去干吧!睁只眼闭只眼,容忍放纵。

面对这样的对手,如果太平军靠谱一点,是完全可能赢得胜利的!

只是···太平军同样”堕落“了,他们的掳掠杀戮也不少!

这场战争,大清胜了,甚至高出了一个所谓“中兴”,而曾国藩、曾国荃等人,则成了“中兴名臣”,名利双收!

这场战争,太平天国虽然败了,但他们却受到后人的纪念,也算是赚了。

只是···夹在中间被掳掠、屠杀的百姓,却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

1 阅读:86
喝下历史的鸡汤

喝下历史的鸡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