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赵国是得利最大的一个,为什么后来却长期弱小呢?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2-22 17:36:39

于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史记.赵世家》

三家分晋时,赵国分得的蛋糕是最多的,其实力本强于韩、魏。

然而,此后很长时间内,赵国都弱于魏国,是七雄中比较弱小的一个,

以至于,赵武灵王即位之初,当“五国相王”,七雄的其他成员和中山都称王时,赵武灵王自耻于弱小,不称王!

直到赵武灵王变法,赵国才崛起为强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开局最好

三家分晋之初,赵分到的蛋糕是最好的。

晋国的公卿中,赵氏是比较早就崛起了的,春秋中期时,赵衰、赵盾就位高权重,因此,赵也就早早得到了邯郸、中牟等富庶地区。

“赵氏孤儿”事件后,赵氏在又制定了“北进战略”,将政治重心由南向北转移,以晋阳为中心经营,因此,赵氏掌控了晋国北方大片地区。

而到了春秋后期,赵氏的几代家主在经济改革上又最为大胆,人民积极性最高,以至于当时远在吴国的兵法家孙膑大胆预言:晋国,最终将全部为赵所代!

因此,在三家分晋之前,赵的实力本就稍强于韩、魏。

在三家灭智氏的作战中,赵出力最大,展现出的实力也最强。

而在三家分夺智氏之地时,赵襄子又是晋国的正卿,自然是利益分配的主持者。

实力强、政治地位高,自然在分配中能分到最大的蛋糕了。

开局之初,赵国的得到的土地最多,不但控制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向东越过太行山,又有以邯郸、中牟为核心的一片地区。

不只是土地多,地缘环境也是最为理想的,当时的魏、韩,都处于“四战之地”,魏的国土更是四分五裂,而赵国的控制区不但连成一片,而且当时以晋阳为中心的核心地区环境十分安全。

此外,赵的控制区,距离魏的安邑很近,更能给相对较强的魏造成巨大威胁!

这个开局,显然是再理想不过了!

缺乏基础的扩张,导致很早就遇到瓶颈

三家分晋,随即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一开始,魏的领土扩张并不积极,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国内的改革。经李悝变法后,凭借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出的人才基础,魏才开始扩张之路。

而赵,则在开局时就积极扩张!

在攻灭知氏后,赵迅速在北面发起了灭鲜虞的战争,“一朝而两城下”,气势如虹。随后,又攻中山,夺取了左人、中人,并使中山依附于赵。

然而,赵的扩张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赵在瓜分智氏时的贪婪及猛烈的扩张,很快引起了韩、魏、燕、齐的恐慌。

前451年,韩、魏与齐、燕联合以谋赵。

还好,赵襄子头脑清醒,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建议,与四国分别修好,躲过了联合打击!

然而,赵的扩张,也就暂时到此为止了!

显然,赵在初期稍微进行扩张后就陷入瓶颈,是因为其缺乏经济基础和人才优势!

后来的魏国为什么能成为霸主?

因为魏国有更强的经济基础,更优秀的人才,他们可以直接连败秦国,夺取秦国大片土地,并同时压制住韩、赵!

做到这些,需要连续进行大战的经济基础和动员能力,需要李悝、吴起这样的顶级人才!

然而,由于没有进行变法,赵缺乏这样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团队,自然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了!

赵的扩张,早早开始,但早早结束,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动荡

赵襄子死后,赵国政局出现了连续动荡。

赵襄子传位于赵献侯,但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发动兵变,驱逐了赵献侯,做了赵主。

赵桓子死,赵再次兵变,杀死赵桓子之子,复立赵献侯。

赵献侯死,其弟武公立,武公死后,赵又发生政变,武公之子子被驱逐,赵敬侯上位。

此后,赵武公之弟赵胜又兵变,失败后逃亡魏国···

一般认为,赵国这段时间的连续动荡,是赵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其实,从史料看,这些动荡主要表现为宫廷政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内战,赵国国力的直接损耗不大。

所以,将赵国的衰落完全归因于此,至少是不全面的!

战略失误

赵国走向衰落,主要在于其战略方向的失误。

对赵国来说,制约其国力发展的,主要是中山国。

中山国是一个千乘之国,他从中部嵌入赵国腹地,使赵国的领土形成南北两大块。加上太行山的组个,赵国只能依靠壶口和沿漳河的崎岖山路维持这两部分领土的联系。

这就叫心腹之患!

而由于中山国本身土地虽然不小,但并不富庶,又不便统治,因此,齐、燕等国对争夺此地兴趣不大,要灭中山国不会像后来齐国灭宋一样引起列国干涉!

显然,如能趁赵实力尚强之时,攻灭中山国,则赵国的实力必能大大发展,然后再对燕、齐用兵,能够掌握主动。

但是,赵国当时满足于中山国的依附,没有对图取中山国,而是决心夺取卫国。

卫国国力虽已弱,但是,一来,他地处中原,地方富庶,又位置紧要,赵国要夺取此地,必然会引起齐、魏的强力干涉!

这样的战略失误,很快就给赵国带来了灾难。

三晋之首易主

第一个灾难,就是原本赵的三晋之首地位,被魏取代了。

赵襄子死后,魏文侯做了晋国正卿。然而,此时三晋虽然基本上保持联合,但其毕竟已经实际上各为诸侯,决定大家在这个同盟中地位的,到底还是实力。

而正是赵国战略的错误,导致魏国取代了自己的地位。

1、中山强势。

中山国是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自己没有注意到,齐国可注意到了。

于是,在齐国的支持下,中山不再甘心受赵国支配,开始强势,多次与赵交战。

而得到齐国支持的中山国,又不是赵国能够独自应付得了的。

因此,赵国只好求助于当时已经强大起来的魏国。

2、魏灭中山。

赵国为了求救于魏,以智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西北)为回报。

智地,在今天永济市一带,与魏国的都城安邑很近,如今,同属于运城地区。赵国控制智地,本是压在魏国心脏的一个石头。

如今,为了求救于魏,这个石头不存在了!赵国也就失去了压制魏国的重要筹码。

随即,魏文侯派兵,苦战三年,吞并了中山国。

魏国本土与中山国之间,隔着赵地。

如果赵比魏强,那就是赵割裂着魏,但如今魏比赵强,那就是魏包夹着赵地了。

如此,魏国实实在在地取代了赵,成为了三晋之首!

无缘“三晋联合”红利

而丢掉了三晋之首的位置,也就丢掉了一个宝贵的“红利期”。

战国初期,赵魏韩没有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三晋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因此,三晋仍然保持着紧密的同盟关系。

虽然三晋之间常有争端,但是,在面对楚、齐、秦这样的大国时,三晋总是联合对敌。

此时,三晋之首既然成了魏国,那么,魏国也就成了三晋联合行动的主导者。

因此,三晋联合行动的利益分配者,自然也就成了魏国。

而另一方面,当时的秦、楚等国尚未变法,很难对抗三晋的联合行动。

显然,对三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红利期”!

因此,在魏国的领导下,三晋联合作战,先后破秦、楚、齐三大国。

然而,盟主魏国得利最多,韩国也取得了郑、宋两国不少土地,唯有赵国,因为地势的关系,基本上没有取得什么。

所以,战国初期“三晋联合”的辉煌战果,虽是三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赵国却错失了这个宝贵的红利!

第一次攻略卫国,损失惨重,所得甚少。

二年,败齐于灵丘。三年,救魏于禀丘,大败齐人。四年,魏败我于兔免···五年,齐、魏为卫攻我,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九年,伐齐···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史记.赵世家》

尽管发展不顺,但是,赵国当时依然有着比较强大的实力。

在展开对卫国的攻略前两年,赵国仍然两次击败齐国,甚至有一次单独击败齐国。

然而,当赵国攻卫开始,情况就瞬间逆转了——赵国接连遭受重大损失。

1、赵国攻卫,引发与魏国的连续交战,损失惨重。

卫国当然不够赵国打的,但是,作为老牌诸侯,卫国自然晓得自己的生存之道:卫国立刻朝魏,寻求魏国的庇护。

魏国以盟主之姿干涉,赵国不听,于是,赵攻魏的战争,变成了魏国与赵国的战争。

赵国打不过魏国,被魏国击败。

然而,赵国仍然不放弃攻卫,在卫国国都濮阳北面建筑刚平城,作为拒援和攻卫的基地。

看起来,赵国是在做好了应对魏国干涉的情况下开启攻卫之战的,可见其志在必得。

然而···

2、齐、魏联合攻赵。

“五年,齐、魏为卫攻我,取我刚平”.

魏国一个国家救不了,齐国也来救卫了!

如此,赵国攻卫的作战,就变成了赵国与齐、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

结果,齐、魏联合出手,赵国精心打造的刚平被攻破,赵军再遭大败!

随即,魏、齐、卫三国联军,攻至中牟(晋阳、邯郸、中牟为当时赵国三大核心城市),破其外郭。

此后,赵国寻求楚国的帮助。

幸运的是,当时的楚国,正是吴起主政,军神吴起出手,连败魏军,赵国也趁机接连击败了魏军和齐军。

不幸的是,楚国很快发生了内乱,吴起死,楚国暂时退出。

当然,齐魏也受挫,暂时也无力干涉赵国攻卫了。

然而···又然而,已经疲敝的赵国,又面临着新的,本不必存在的对手···

中山复起,赵国形势进一步恶化

魏国本土与中山国之间,隔着赵国,赵魏开战,中山国趁机复国。

而复国的中山国,自然再次得到了齐国的大力支持!

于是,赵国无暇继续攻卫,只好回过头来与中山国交战。

只是,刚刚经历与魏、齐的超大规模战争,赵国已经疲敝,对付中山,毫无优势!

赵国与魏齐大战结束不到一年,赵国与中山国战于房子,次年,赵国又与中山国又战于中人。

史书没有介绍这两次作战的胜负,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战后,房子和中人这两个要地,依然是中山国控制的!

自赵国攻卫以来,十三年间,赵国每年都进行着激烈的大战,然而,不但所获甚少,损失还很大。

到这个时候,赵国已经连中等国家中山国也奈何不了了···

第二次攻略卫国,国都遭破

实际上,此时赵国的实力仍然还不错,暂时奈何不了中山,只是因为久战疲弊而已。

在此后一些年里,赵国依然表现出相当的实力。

趁着魏国伐齐、伐楚的机会,赵国从卫国夺取了乡邑73个。

随后,赵、韩联合,一度击败魏国;又伐周,将周分为东、西两个小;随后又三次击败齐军。

因此,这个时候,赵国如果战略正确,依然是可能有所作为的。

然而,赵国仍然继续着已经被证明为是错误的战略!

显然,到这个时候,赵国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先解决中山国这个心腹大患!

然而,赵国仍然决定先攻略卫国。

在赵国看来,此时的形势似乎十分有利。

魏国迁都大梁后,战略重心东移,既给赵国、韩国带来了压力,又不可避免地与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迎头相撞!

因此,赵国决心借齐、楚的支持,制衡魏国,从而继续攻略卫国的战略。

于是,前354年,魏国再次攻卫。

卫国此时已经依附于魏国,魏国当然不能坐视!

于是,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进攻赵国!

赵国看起来自有定算,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向齐、楚求救。

只是,赵国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

齐、楚,自然是希望打击魏国,然而,他们同样希望削弱赵国!

因此,楚国的反应是:只派出少量部队救赵,且只做呼应,并不深入,如此,赵国等待楚国的久远,必然不肯与魏国求和,而魏国见楚军兵少,也不会撤攻赵,如此,“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齐国的反应是:先派一部分兵力攻襄陵,疲惫魏国,等到“赵破而魏弱”之际,再出动主力攻魏···

总之,齐、楚的反应是一致的:先让你赵国和魏国拼个两败俱伤,我再出手!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围魏救赵“了。

然而,“围魏救赵”,虽然是魏国打了败仗,但是,赵国却是损失最惨重的!

魏国虽然输了一次战役,但其实主力仍在魏赵,损失尚可承受。

赵国就惨了···魏军攻破了其都城邯郸!

直到前351年,赵国被迫在漳河之上与魏结盟,魏国才把邯郸归还给赵国。

然而···赵国,已经被打残了!

人见人欺的弱国

此后,赵国沦落到了人见人欺的地步。

1、接连被中山所败。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战国策.赵二》

日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战国策.齐五》

万乘之国的赵国,居然被千乘之国的中山打得龟缩不出,真是奇耻大辱,这也是赵国君臣后来念念不忘的“鄗事之丑”!

2、连败于齐、秦。

赵武灵王即位那一年,齐国不满赵国与魏韩交好,发兵攻赵,大败赵军于平邑,俘赵将韩举。

前317年,齐国又败赵于观泽。

前316年,秦国攻赵,取中都、西阳。

前313年,秦国又攻赵地蔺,俘虏赵将赵庄。

3、胡人入侵。

同时,胡人也屡屡作乱,击败赵军!

此时的赵国,已经到了人见人欺的地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弱国了!

幸运的是···此时,赵武灵王来了。

赵国的国运,才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变!

战国开局之初,赵国本有着非常有利的形势。

无论是实力基础、政治地位,还是地缘环境,赵国都比魏国、韩国有利得多。

然而,赵国在战略上的严重错误,使他们错失了这一有利机会,越来越弱了!

在春秋后期晋国的社会变革中,赵氏本是走在最前列的。

然而,进入战国后,他们没有继续先祖的改革气魄,大力变法,而是早早在经济基础不足的情况下急切展开扩张,结果自然是早早陷入了瓶颈。

中山国是赵国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赵国的心腹之患。

然而,或许是一心要做“中央之国”,赵国急不可耐地采取南进战略,企图攻略卫国,结果陷入齐、魏的夹击中。

结果,不但南下之事欲速则不达,付出极大却所得甚少,反而被中山国真的为患于腹心之地!

如此,战国初期,各国皆发展甚大,唯有赵国的实力不增反减!

在南下战略已经屡屡失败的情况,中山国已经梗塞其中的情况下,赵国仍不调整战略,企图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继续攻略卫国。

然而,赵国不但没有成功利用齐、楚“钻空子”,反而成为齐、楚同时削弱赵魏的可悲棋子,遭受了沉重打击!

此后,尽管赵武灵王的横空出世,使赵国振兴了起来。

然而,错过了最初的,最好的发展机遇,赵国的实力基础,尤其经济基础始终不足,即便名将辈出,也终究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2 阅读:291

评论列表

雪花

雪花

6
2024-12-25 11:44

赵国弱小,神经病

琅华绮梦醉光阴 回复 01-04 16:33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确实弱。三十六计之一的围魏救赵,讲述的就是当时的故事,如果齐国不救,赵国估计当时就亡国了

喝下历史的鸡汤

喝下历史的鸡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