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今年医疗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疼痛科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开展,近年已有多个文件加强疼痛学科建设,但社区医院等场景并未出台明确的疼痛科标准,这是来自New Cloud Tech分享一份天津地区社区医疗筹建疼痛科的思路。
来源: New Cloud Tech
作者:苏夏
编辑:南翼
封面来源:pexels
社区医院设疼痛科未有明确指引
为适应疼痛医学的发展和患者疼痛诊疗需求,近年来,我国发布了系列文件推动疼痛医学在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进步。而在已发布的相关政策、团体标准等文件中,暂未对社区医院设立疼痛科作出明确要求或指引。
我国疼痛医学建设历程
例如,2007年,原卫生部发文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明确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服务,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其他类别医疗机构暂不设立此项诊疗科目。
2021年,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发布《中国疼痛科专业团体标准》,规定的是二级、三级医院疼痛科专业标准和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23年,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医院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二级以上医院”,社区医院并未参与到试点工作中。同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 版)》发布,并未对社区医院的疼痛门诊服务设置相关评价标准。
虽然国家政策未明确社区医院可设立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但鼓励与支持基层开展疼痛诊疗服务,各地也正在推进相关项目的建设。例如,北京市已制定包括失眠、颈肩痛、胃脘痛等症状在内的第一批社区中医症状门诊基本目录,旨在以症状为切入点,为居民提供更方便、精准、系统的诊疗服务。
由于社区医院的科室设置问题,大多社区医院是设立疼痛门诊开展疼痛诊疗服务,疼痛门诊通常挂在全科、中医科或康复科下。例如,2023年,北京延庆区政府折子工程的工作之一是在辖区内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疼痛门诊,“疼痛门诊”依托中医诊区,利用针灸、艾灸、药透、按摩、牵引等诊疗手段综合治疗头、颈、腰、肩、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类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天津卫健委印发了《天津市社区疼痛门诊服务标准(试行)》,对社区医院疼痛门诊的房屋配置、诊疗设备配置等作出了指引,并组织疼痛专家组对当地社区医院的疼痛门诊项目进行质量验收,确保疼痛门诊建设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升基层疼痛诊疗服务能力,为疼痛学科发展探讨了一条疼痛走基层之路。
天津市社区疼痛门诊项目验收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上下滑动查看)
社区疼痛科诊疗现状
疼痛科是一个运用临床、影像、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生化等方法诊断疾病,采用药物、微创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临床科室,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而由于条件和服务能力不同,社区医院在疼痛诊疗(尤其是慢性疼痛诊疗)过程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是疼痛医师少,目前在社区医院中实施疼痛诊疗的多为全科医师,其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掌握率普遍较低,教育与实践需进一步加强。其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缺乏严格的诊疗和服务操作规范、缺乏服务质量监测手段等。
根据某市一项社区医院慢性疼痛诊疗现状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该市45家社区医院中,开展神经阻滞的社区医院为11个,无社区医院开展介入手术治疗慢性疼痛;参与慢性疼痛诊疗的医师125人,平均每个医院(2.78±1.22)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6人,每年参与慢性疼痛诊疗学习班的人次为21人次。社区组患者对社区医院诊疗满意度(8.89%)明显低于三甲组(95.83%)。
图源/pixabay
因此,结合社区医院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满足社区医院的需求至关重要。某市一项基层医院疼痛诊疗培训需求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物理治疗和传统针灸是社区医院疼痛诊疗的主要技术,开展的医院占73.3%;开展关节注射和小针刀的分别占44%和41.3%;神经阻滞占28%;冲击波和内热针技术开展较少。大部分医院的培训需求集中在小针刀、针刺筋膜技术、关节注射和神经阻滞。这一定程度上为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疼痛诊疗业务在社区医院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当前国家也致力于整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信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与县域紧密医共体等政策的推进,将为社区医院开展疼痛诊疗业务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满足居民的疼痛就医需求。
/ END /
// 本文来源: New Cloud Tech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