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越打越多,体重越来越胖,怎么办?

君毅说健康 2024-06-27 11:49:11

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约3.5亿,糖尿病确诊患者约1.3亿,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的情况。

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胰岛素使用期的延长,患者出现体重上升的概率也在大大增加,而肥胖又是加速糖尿病进展的关键诱因之一。

那么胰岛素越打越多,体重为何也跟着涨了呢?我们又该如何合理控制体重呢?

一、胰岛素越打越多,体重为何也跟着涨了?

胰岛素(Ins)作为体内少有的可以维持血糖平衡的激素,对糖尿病(DM)患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临床上超过一半的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从确诊DM约五年后都会用到Ins,对于一些患病时间较久或是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Ins可以说是最为必需的控糖手段。

但一些国际研究发现,长期大量使用Ins会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

如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研究中,观察者针对两千多名T2DM患者在接受Ins治疗12个月后,患者的平均体重增加了约3斤六两,约四分之一的患者体重增加大于10斤。

而发表在《Cell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观察者通过对实验组(体内Ins的含量只有50%)和对照组(正常Ins含量)的小鼠喂食高脂饮食,结果发现相比于实验组小鼠对照组的小鼠体重反而增加了。

其实,在临床中这类现象确实是长期存在的,只不过每个人体重的增加的程度不同而也,也有的人几乎没有变化。

不同Ins治疗方案导致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就像传统注射患者中可能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体重增加,在强化治疗中就有五分之二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

目前我国T1DM患者与T2DM患者比例大概在1:9左右,与T1DM不同的是T2DM多见于四十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群中,诱因也多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造成的身体细胞对Ins的敏感度降低或是Ins分泌相对不足有关。

我们都知道DM患者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吃的多,体重不增反而会出现降低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DM患者长期血中葡萄糖异常升高,胰岛功能出现损伤,无法吸收转化过多的葡萄糖,使可供人体使用的能量减少,为了维持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平衡,只能通过分解脂肪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患者也就出现了吃的多反而体重下降的情况。

既然DM患者体重会下降,那怎么一些长期使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的体重,还会随着Ins的注射量增加而增加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部分的T2DM患者在使用合适量的Ins之后,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虽然他们的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但注射的这些Ins帮助机体可以有效吸收血糖进行转化,不再需要通过分解脂肪来供能,自然体重就不会出现前期的持续下降的情况。

一些患者在注射Ins后曾出现过头晕、心悸等低血糖症状,或是怕出现这类状况,会多吃一些食物来以防万一,久而久之的就吃胖了;还有一些患者管不住嘴,认为注射Ins血糖稳定了就不用在控制饮食了,营养过剩同样会加重体重。

同时,随着血糖水平的平稳,机体代谢紊乱情况也会好转,此时长期注射Ins会加速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出现体内水分随之潴留的情况,体液增加体重自然也就高了。

除了在降低血糖上面的功能之外,Ins还参与糖类、脂肪以及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如当人体进食后,胰岛素会将对肌肉组织有益的营养成分(如氨基酸、葡萄糖、肌酸等)运送到组织中,加速肌肉的形成;促进各种核糖核酸(如mRNA)的合成以及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使肌肉更加结实;还可以舒张血管,让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入肌肉组织,使之更具有活力。

同理,高水平的Ins也会加速脂肪的堆积,并阻碍身体内的脂肪分解燃烧,当我们摄入的热量超过了人体所需就会被转化成脂肪,所以也就出现了Ins注射越多,体重越来越胖的问题。

而随着体重的不断攀升,反过来又让血糖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在我国肥胖及超重(BMI ≥25kg/m2)人群中DM患病率约为31.3%,在DM患者中肥胖及超重(BMI ≥24kg/m2)的患者约为65.3%,其中中心型肥胖(女性W≥85 cm,男性W≥90cm)患者约占一半。

肥胖及超重的DM患者往往胰岛素抵抗更为严重,会大大增加降糖、减重的难度,出现注射Ins越来越多的情况。

同时超重及肥胖还会加速DM各类并发症的进程,如糖尿病终末期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对于胰岛素越打越多,体重越来越胖的DM患者来说,在保持血糖控制稳定水平的前提下,适当的减轻体重可以有效延缓DM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还能降低Ins使用剂量,对于DM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二、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合理控制体重?

对于胰岛素(Ins)越打越多,体重越来越胖的DM患者,特别是肥胖及超重(BMI ≥24kg/m2)且每天必须注射Ins的T2DM患者来说,控制全天Ins的总摄入量是最直接有效的控制体重的方法。

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是否可以依据病情换比基础Ins疗效更好的GLP-1RA,既可有效降糖又可控制体重;或是搭配着吃一些可以使体重降低的口服药物(如双胍类降糖药等),以降低单日Ins摄入量。

但可能由于病情进展情况不同,有些人群核心治疗手段就是Ins,那我们也可以从饮食、生活等方面进行可控干预。

一提减重,可能多数人还停留在减少食物的摄入上,认为少吃或是不吃就可以达到体重下降的目的,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方式除了会感觉很饿之外,成效似乎并不是很大。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常常摄入过量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久而久之,身体习惯性的会先选择糖类进行消耗,其次才是脂肪类,虽然脂肪能量的含量基本是糖类的六倍以上,但供能方面身体更喜欢留下脂肪。

而且DM患者血糖上升,多出来的糖会以脂肪形式进行储存,通过减少摄入食物进行减重,身体中可用糖分减少,只会让人产生饥饿感,并增加进食欲。

所以在减重的过程中,关键在于避免过量糖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选择正确的食物类型保证足够营养摄入,同时想办法让身体可以更高效的利用脂肪来作为能量的来源。

其实现在有很多针对DM患者的减重饮食研究,如关于减少糖类(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KD)、低碳饮食(Low-Carbohydrate Diet,LCD)、低血糖指数饮食((Low Glycemic Index Diet, LGI Diet))等。

研究发现,与普通饮食相比,采用KD后,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了明显的下降,约一半的患者减少甚至停止使用降糖药物,坚持KD半年后,参与者的平均体重较开始时减轻了约12%,约十分之九的患者体重没有再反弹;

持续坚持70天的LCD,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约1%,约五分之三患者实现药物减量;

而在LGI Diet中,与高GI食物相比,低GI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千分之四,其引起的血糖波动也相对更小。

同时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未经精加工的全谷类食品(如燕麦片、糙米等),减少各种饮料(碳酸饮料、无糖饮料等)的摄入同样可以有效降低体重。

而在脂肪和蛋白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脂肪的供能比应控制在30%以下,日常食用油可选择富含Ω-3的植物来源的油脂,减少动物性油脂摄入,控制每餐食用油的摄入量;

与蛋白质20%功能比的饮食相比,蛋白质30%供能比的饮食可以使体重减轻两千克,同时多项研究提到了早餐营养均衡摄入对于T2DM患者的重要性,其中早餐进食高蛋白食物还可以延缓T2DM患者的餐后血糖峰值。

DM患者想要有效减重,除了关注食物摄入,还要关注进食的顺序,多项研究发现不同的进食顺序,会出现不同的餐后血糖和Ins反应。

与先吃饭再吃菜(鱼)的参与组相比,先吃菜(鱼)再吃饭的参与组的餐后血糖水平及Ins反应更低;先吃菜和肉后吃饭可以显著减少24h血糖水平波动。

所以,DM患者最佳的进食顺序就是蔬菜、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而就餐时间对于DM患者同样十分重要,特别是早餐,不吃早饭会引起严重的午、晚餐餐后血糖异常波动升高,早中晚三餐的食物配比应控制在5:3:2。

除了饮食干预之外,生活干预(如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同样可以增加Ins的敏感性,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及血糖水平。

建议DM患者可在餐后一小时后,每周进行至少三次大于三十分钟的中低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如果没有其他禁忌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以增加一到两次的抗阻训练,增加肌肉的耐力。

总而言之,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稳定的核心激素,对于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确实会出现体重增长的可能性。

部分与患者在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未能控制饮食有关,部分则是由于胰岛素本身具有合成蛋白质、脂肪的能力,且会抑制它们的分解。长期脂肪堆积会是DM患者出现肥胖、超重等问题,这会进一步加重DM病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对于有此类情况困扰的人群,在保证血糖稳定前提下,合理减重尤为重要。

特别要注意的是减重并非要通过减少摄入食物来达到目的,应通过合理配比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来达成。推荐生酮饮食、低碳饮食等有助于优化营养摄入,降低糖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达到更有效控糖、减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伟.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病友应该怎样吃饭?[J].糖尿病天地:文摘刊, 2011(4):2.

[2]詹哲莉,晁冠群.肥胖与糖尿病前期的关系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 2024, 14(4):5.DOI:10.12677/acm.2024.1441052.

[3]李文慧,非羊.糖尿病+肥胖,如何减肥才科学?[J].健康之家, 2018(1):2.

[4]刘烨,王海宁.2021年ADA/EASD《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与《2022年ADA糖尿病指南: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肥胖与体重管理》解读——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与治疗策略[J].临床内科杂志, 2022, 39(5):4.

0 阅读:0
君毅说健康

君毅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