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晚年,全家最饿妻子,一月吃一顿饱饭,浮肿仍要照顾他至死

众说历史 2022-04-21 14:41:16

桌上的空酒瓶横倒在那儿,胡秋霞目光茫然地看着前方,嘴里含糊不清的唱着: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的事好不惨然.......”

张晓水知道,这是母亲又喝醉了,也许只有在喝醉了的时候,她才能让自己忘记一切痛苦。

胡秋霞,原名胡招娣,本是四川一个农家的女儿,五六岁时被拐卖到北京一个姓杨的大户人家。

这家人对她并不好,非打即骂。

一次,因打破主人花瓶,又被打得半死,她拼死逃了出来,来到一家专门收养孤儿的“贫民习艺所”。

张恨水因采访需要,在这家习艺所看到她的照片。那个清秀的小女孩,眼中笼着一抹轻愁,羸弱的身姿,也透露着楚楚可怜,这让他突然涌起一种想要保护她的欲望。

于是,他向院长求娶,并承诺:“我要一生对你好,不让你在红尘凋零。”

图 | 张恨水(左一)

一九二三年,张恨水和胡招娣在北京结婚,婚后,他为她改名“秋霞”。取自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胡秋霞没上过学,他就手把手教她认字。她虽然不爱学习,但在他的影响下,还是慢慢学会了很多字。他的每一篇小说,她也第一个拜读。

日子就这样平淡的过去了,胡秋霞很是知足。

有一次,张恨水教她“愁”字,但怎么讲她也不明白,可能她觉得自己太幸福了,不会发愁,那时的她觉得自己就像是在天堂,快乐得能飞起来。

可是,很多时候,天堂和地狱总是一步之遥。很快,她幸福的天堂就不见了。

那是在他们结婚大约九年时,张恨水遇到了一个女学生,一个喜爱文学的女学生,他忽然就有了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他们之间爱好相同志趣相近,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这是胡秋霞永远做不到的。他无法自拔地陷了进去,不顾家人反对,一定要娶她。

不过张恨水始终记得自己的话:“会一生对你好。”所以,他依旧承诺,他不会离婚,会一辈子照顾胡秋霞,让她衣食无忧。

但哪个女人能容忍爱被分割,性格刚烈的胡秋霞更是不能。

于是她在家里大闹一番,并喝了一瓶酒,跑到那个女学生的家中去闹。但张恨水没有动摇,只是温柔地将胡秋霞劝了回去。他的心中可能有着一张纠结的网,不忍伤胡秋霞,却又放不下女学生。

胡秋霞终是气愤难平,回家后委托律师写了离婚申请书。婆婆是喜欢她的,发动家里所有的人来劝她,允诺她永远是明媒正娶的太太,张恨水也会和从前一样和她一起抚育儿女。

胡秋霞总算安静了下来。她是太爱他了,她怎么舍得真的离开他,只是她没有办法,心中的愤懑总要有一个发泄的窗口。而且还有儿女们,她也舍不得让他们那么小就失去了父亲。更何况,离开了他,她自己如何有能力将儿女抚养长大?

感情和现实,都让她没有别的选择,她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与他的女学生另居别处,她依然在家中侍奉婆婆,照顾弟妹。

杨绛曾说过:“放弃一个很爱很爱的人,是什么感觉?就像生了场大病,病好了,却很难再快乐起来。”

胡秋霞虽然表面上归于了平静,可内心却再也快乐不起来了。

图 | 胡秋霞

因为张恨水的移情,胡秋霞终日恍恍惚惚,做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对孩子的照顾也不那么精心了。以至于仆人带着小女儿去街上染了不干净的东西,得了猩红热,高烧不退,烧了整整一周。

她日日守在女儿身边,依然没能留住她,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儿,就死在她的怀中。她被这巨大的打击击蒙了,傻了一般,喃喃自语:“我可怜的康儿,嗓子咯噔一声就死了.....”

更不幸的是,没过二十天,十岁的大女儿也同样染猩红热去世。

两个女儿同时离世,让她的心痛到极点。可是她没有亲生父母姐妹可以倾诉,也没有朋友,只能用酒来麻醉自己。每次喝醉了,就会大闹一场,可闹过只会心更痛。

都说为母则刚,胡秋霞也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痛过后,她不再沉沦,她为了孩子们,也为了这一大家子的人,她决定要坚强起来。当然,更有内心深处的那份期待和爱,无论多少打击,她内心依然爱着他,依然盼望着有朝一日,他会回头看到自己。

一九三五年底,张恨水与上海《立报》的三个月约期届满,准备回北平的家。而此时北平却爆发了“冀东事变”,日本人操纵汉奸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准备捉拿北平文化界抗日人士,张恨水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胡秋霞听到消息,同时又得知张恨水要马上回来,十分着急。赶紧找婆婆和小叔们商量,最后,胡秋霞说:“别的一切事都以后再说,先打电报,让恨水千万别回北平。”

张恨水只好先去南京,随后把他们都接了过去。此时他已没有了工作,正好朋友张友鸾也赋闲在家,于是他们商量自己出资办一份报纸。

端别人的饭碗,总不如自己当老板,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是每个人的梦想,张恨水当然也不例外。可是,自己干,就要承担风险,如果不成功,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都是要指望自己吃饭的。

张恨水陷入纠结之中,何去何从,他拿不定主意。

胡秋霞知道了这件事,却很支持。她知道,一家人的生活都是由张恨水来负担的,他不敢轻易去闯。但是她却不想让他失望,男人总是要有梦想的。她告诉他,自己有一些积蓄,总共三千元,都给他拿去办报纸。

有时候女人会有着比男人更大的勇气和抗压能力,胡秋霞虽为女流,但豪气却不输男人。也因她的这番举动,家里人更加敬佩她了,交口称赞她明理大度。

图 | 张恨水

在胡秋霞的支持下,张恨水办起了自己的报纸《南京人报》,出版第一日,就销售了一万五千份。然而时局和战乱,使得这份报纸没能一直办下去,强撑到年底,就不得不结束了。

国家危难,事业维艰,家庭状况窘迫,让张恨水大病一场。胡秋霞不时到医院前去照顾,经常扶着他到窗前眺望,远山近水,让他的心情逐渐开阔起来。

就这么相互扶持地又走过了很多年,转眼来到一九四八年,他们最小的女儿张正出生。因为两个女儿已去世,后来小儿子庆子也突发疾病死了,胡秋霞身边只剩下一个大儿子张晓水。张恨水知道,她一直想再要个女儿,这一次算是圆了她的心愿。

产后的胡秋霞和女儿都很虚弱,张恨水特意聘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她们母女的生活。得知她奶水不足,就赶紧让人买来鲫鱼,给她炖汤。虽然他不常在她身边,但对她的照顾却从来没有怠慢过。

然而,意外总是在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到来。

第二年,张恨水突发脑溢血,差点丧命。虽然后来度过了危险期,可是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记忆几乎全部丧失,变成了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

张恨水的病倒,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好在经过一番调养,他逐渐好了起来。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写作,由于后遗症的影响,他的手已不如原来那么灵活,经常是他来口述,再由儿女们帮忙誊写。就这样也很快有许多文章面世,暂时解决了家庭财务危机。

只是,此时又恰逢三年自然灾害。那个年月很多家庭都吃不到饱饭,胡秋霞虽然竭尽全力,依然不能让家里每个人都吃饱。那时儿子张晓水也有了儿女,她怕孙子孙女在幼儿园吃不好,特意接回了家。

家中所有吃的东西她都先让孩子们吃,她只用一些白水煮萝卜充饥。没过多久,她就得了浮肿,腿和脚一按一个大坑。可是每次去看张恨水时,她却总是带上一大包自己蒸的糖包、芝麻酱包。她说,你们爸爸写稿子辛苦,现在大家都缺吃的,不能让你爸爸作难。

图 | 暮年的胡秋霞和小女儿张正

张恨水每月都会过来看胡秋霞和孩子们一次,并带着他们去饭店。他会点一大桌子胡秋霞和孩子们爱吃的东西。

也只有这时,胡秋霞才能吃一顿饱饭。她毫无顾忌地吃着,开心地说:“老头子请客我就不客气了。”是啊,因为他是她心中最亲的人,她当然不用客气。只是在出门的时候,总会嘱咐小女儿,“快去,扶着你爸爸。”

那时的张恨水已再没有往日的俊逸潇洒,而是一个步履蹒跚的垂垂老者,上下台阶都很吃力了。

张恨水是老了,老得让胡秋霞开始不放心了,此时周南(和张恨水结婚的那个女学生)也已经离世,胡秋霞则像一个护犊子的老鹰一样要把张恨水护在自己的翅膀下。

她经常唠叨说:“你爸爸辛苦一辈子,写稿子挣钱养那么一大家子人,苦也吃过,福也享过,没想到七十多岁的病人,还要自己搪炉子。再看看北屋窗户下那一大堆煤末子,好几年都攒在那儿,你爸爸现在会过了,心疼那些煤白扔了,自己用手攒煤球,活受罪呀......。”

唠叨了几日后,胡秋霞从别人那借来一把大铁锹,坐着公交车去张恨水那里帮着做煤球。拎着铁锹坐公交的确有一些不协调,小女儿劝了妈妈几回,胡秋霞依然故我,女儿也就不再多说,只是不肯和妈妈一起坐公交去。

虽然每次回来,胡秋霞都很累,但却很高兴,往凳子上一坐就开始兴高采烈地说自己如何把煤和黄土掺在一起,和好,切成小四方块,就是煤球。还说,总比恨水用手捏的强,又快又多,够他烧一个礼拜的。接着又不无惋惜地嘟囔,可惜没兑白灰。

这时的胡秋霞就像一个操心的老妈妈,操心着眼前的儿女,又时时惦记着那个“大孩子”,仿佛大家离开了她,就都不会自己照顾自己。

也许,这就是女人,一个心中有爱的女人。

图 | 1966年摄于北京砖塔胡同43 号院的全家福(二排左一:张恨水,左二:胡秋霞)

一九六七年的除夕夜,本来大家准备第二天再去张恨水那里一起聚餐,可吃完饭,胡秋霞突然对孩子们说:“我去你爸爸那一趟。”儿子说:“妈,今晚算了吧,明天我们一起去给爸爸拜年,多远啊。”

可是胡秋霞没听,依然拿了几样修下水道的工具,对孩子们说:“你爸爸年纪大了,他现在坐抽水马桶都困难,甭说蹲坑了。那马桶下水道坏了,我得去修理一下。”

临出门还回头对孩子们说:“你们都别去,我自己去,一会儿就回来了。”

果然,在最后一班公交车停运前,她回来了,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到那二话没说,就赶紧修理,修好了也没敢坐,看了一眼你爸爸就赶回来了,这才追上了末班车。”

女儿看妈妈累了,就连忙让她坐下,给她打开收音机。收音机里正好播放的是《白毛女》,喜儿那悲愤的唱腔,让胡秋霞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苦命的人儿太多啊!”在女儿看来,那只是一段煽情的剧,可在胡秋霞的心中却是真正的悲。

然而,悲剧真的在不久之后上演了。

大年初一,他们一家在张恨水那团聚,张恨水吃得很少,只是看着他们吃。临走前,胡秋霞反复叮嘱在那照顾张恨水的伍子夫妇(张恨水与周南的儿子):

“抽水马桶要常修理,你爸爸行动太不方便了。”

张恨水艰难地站起来,想要送他们出门,但顾忌他的身体,大家都劝他不要动,好好养病。

可谁也不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席慕蓉曾说过:“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

两天后,儿子张晓水去看了爸爸,回来告诉她说,爸爸身体状况依旧,准备去医院看看。胡秋霞就嘱咐女儿,初六过了生日后,就去看看爸爸。可是就在初七女儿准备去看爸爸的时候,却传来张恨水一早突发脑溢血身故的消息。

胡秋霞没有来得及再看张恨水一眼,他就匆匆离世了,不知道他心中是否有遗憾,但她有。

只不过,看过了太多离开的她已经没有泪水了。

两个女儿相继离世,小儿子也中途夭折,她的泪水已然流干。

这一次,是她爱了一辈子的人,她却再没有眼泪可流。一个一个都走了,留下孤独的她,独自品味那份悲凉和痛。

0 阅读:25

众说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