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人学校景美地方大?宋明书院时兴时衰,有哪些因素在控制?

水绿看历史 2023-02-15 02:59:04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书院,最早创建于盛唐时期,其最初的意义为整理古籍、校对经典,以备皇帝召对应答。

到了唐中晚期,随着雕版印刷术技术的进步、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唐开放包容的风气等原因,书院逐渐有了私人教学之意。

此后历经五代、宋、元各代的发展,到明时书院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明初,书院作为一个民间私人教学机构,其性质逐渐沦为一个专为官学服务的科举应试机构。

为挽救书院沦为官方附庸的命运,明朝中后期的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学者们结合在一起,兴建了诸如东林书院、关中书院、龙岗书院等,有力推动了晚明时期社会思想的多元化。

一、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

南北宋三百年的时间,书院由建立之初的仅72所,扩大到720余所,三百年间扩大了十倍不止。在宋初就已经有了名满天下四大书院,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石鼓书院。

为此,宋朝还专门赐田、赐书、赐匾额,这也标志着民间私人建立的书院为朝廷正式承认。

这一时期的书院大多建立在深山林木中,近寺庙道观,景美人心静,时人云:

“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

宋时期书院的兴盛原因主要在于:

社会经济发达,为书院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经历了从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这一时期的社会迎来了久违的统一和稳定,朝廷兴修水利,鼓励开垦,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而纺织、手工、造船等行业的发达,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取消了宵禁制度等因素,最终促使了宋朝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朝廷重文轻武,极大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宋建立之初,太祖赵匡胤就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但国家草创之初,百废俱兴,战乱又导致了官方文教事业的残缺。

此时在民间建立的书院,历史悠久,也多为前代的学者大儒所建,恰好满足了朝廷培养人才的需要。因而这一时期的书院,起到了扶助官学、发展教育的作用。

技术的发达,促进了书院文化事业的飞速传播

北宋庆历年间,刻工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降低了书籍的出版成本,使得这一时期的书籍购买量和传播力有了质的飞跃。

南宋时,理学兴盛,书院逐渐成了传播授业理学的中心。

至宋末,该四大书院皆毁于战乱,后代在此基础上又再次修建。到了明代,书院文化一路沉浮,历经风霜雨雪,终成朝廷培养官吏、提拔人才的政教机构,不复彼时自由讲学之风气。

二、 改天下山长为训导,书院田皆令入官

经过元末的战乱,天下书院几乎全被毁于一旦,文教事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改善这种境况,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官学,即从县、州、府到中央直属的国子监,全部系统的恢复官学。

不同于北宋初期对私人讲学书院的大肆鼓励与积极招纳,明朝从建立之初就对私学进行了严厉的打击。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

“改天下山长为训导,书院田皆令入官。”

原先独立于官学体系之外的山长被迫成为了地方官学的教职人员,而被视为书院绝大部分收入来源的学田,也惨被充公。

之后朝廷不断下令,督促书院的学子悉数归入邑学,后又将一些地方上的小型书院改为县学,进一步加强了官学的色彩。

此后尽管有学者大儒致力于恢复日益凋敝的书院,最终也是独木难撑,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以问道、求学为本的书院终难再继续发展下去。

因而明朝初期的书院,或是凋敝衰落、长年无人打理,或是仅为祭祀所用,不复本初普及教育、为民讲学之用。这一时期的书院,据不完全统计仅存80余所。

与书院的凋敝同时发生的是,官学的兴盛繁荣,所经之处皆“庠声序音”。这时期的学子们皆学在官府,所学所考皆为科举应试之内容,不见有此前的自由讲学风气,官本位的思想色彩日渐浓厚。

这一情形直到明朝中后期才迎来了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社会承平日久,官场腐败横行,皇帝耽于享乐、不理国事,以八股为主的科举体系逐渐变得僵化。国子监、县学、府学皆变成了贪官污吏上位的场所,仅以贿赂就能混得监生或其他职位。

当时整个官学风气腐败僵化,世风日下,学子多堕落散漫,官员多投机取巧,靠巴结上位。最终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大夫们站了出来,屡次上书朝廷力陈官学科举之弊端,请求恢复荒废已久的书院讲学。

荒废百余年的书院这才迎来了重生,从1465-1505年间,朝廷共修复、新建的书院约173所。

1508年,王阳明因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贬到今天的贵州龙场,王阳明在此清修数载,龙场偏僻、清净的环境反而让他得以潜心治学。

最终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大名鼎鼎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创新的“心学”思想,即“求理于心”、“知行合一”等理论。

之后他在贵州建立了龙岗书院,大力推广平民化教育,当地的人们才“兴教化,始明理”。

之后他又在江西建濂溪书院、浙江建稽山书院、广西建敷文书院等,又重振白鹿洞书院,据记载他所教授的弟子约470余人。

王阳明在这一时期对书院的兴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又以身作则推动了心学思想的传播,扭转了当时不振的学风,贡献巨大。

不久后,随着这些大儒的逝世,其后人对其思想的误解,导致心学的弊端开始显现。

史书记载:

“天下无一办事之官,廊庙无一可恃之臣。”

整个社会空谈国事,虚浮飘渺。对此又有一批学者针以这个弊端为起,开始了对全国书院事业的全面复兴,明朝的书院也在此时迎来了它的发展高峰。

1604年顾宪成等大儒,在无锡创建了晚明历史上影响力首屈一指的东林书院。创建之初,东林书院就吸引了诸多目光的关注,因为它是在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讲学遗址上修建的。

杨时的讲学以经世济邦为主要内容,这也是东林书院所倡导的以学治世精神的出处。与此同时在关中、徽州、江西等地,也都兴建重修此前的书院,痛批清谈虚浮之学风。

力纠只重应试不重教育之风,提倡自由讲学,以及学以治世的精神,书院最后终于再次回到了正轨。

三、学术自省,经世致用,以正风气

纵览书院在宋朝和明朝的兴衰变迁,不难发现书院的本质还是在于求学问道、自由讲学上,不管是遭受战乱还是政府的打压,最终都会在天下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着生机。

宋朝立国之初因官学凋敝,私学兴盛,又因国家重文抑武,书院在有宋一代蓬勃发展。更因南宋理学兴起,书院中又逐渐形成了理学各个门派的讲学中心。

明时期的书院与此相比,则就一波三折的多了,可谓大起大落。由明初的荒废禁止到中期的复兴,再到晚期的完全兴盛,明代书院对后世以及当时的士人阶层、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社会风气

明代晚期,在社会充斥着浮华清谈之类思想,名士张溥号召天下学者团结在一起组成复社等团体,重建道德学术理想,提倡积极入世、济世致用等思想,摒弃当时的酸儒腐朽思想。

明末时,又有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积极传播救国济世、经世致用等思想,提倡实用的学术研究,极大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改善士人追名逐利的风气

明初时,学在官府、考在官府、入仕也在官府,天下人无不想要入朝做官。但随着明末书院思想的变化,士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出现了如汤显祖、冯梦龙等一批明小说的创作者。

不再去追名逐利,反而著书揭露官场、社会上的昏暗,不得不说是一个显著的思想进步,做官不再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和选择。

结语

书院从唐创建至清末被废,由一开始的修书整理功能,在宋代逐渐演变成求学问道、自由讲学的场所,再到明朝成为官学的附庸,其性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到明晚期书院对社会重名利轻教育的批判,以及以身作则传授学术思想,振兴文教的做法,让书院再次焕发生机。

最终这为中国的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资料:

《全唐诗》

《宋史》

《清史稿》

0 阅读:3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