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华乐器琵琶,从盛唐诗歌中走出,踏上国际舞台

水绿看历史 2023-02-24 05:04:0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琵琶作为中国四大乐器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造型别致、历史悠久、音色动人,深受国人喜爱。

在盛唐时期,琵琶曾一度风靡整个大江南北,在唐代众多中乐器中力压群雄,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千年的洗礼,琵琶乐在如今的中国又有何突出表现呢?

盛唐琵琶

琵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形状为长柄圆形,底部酷似圆月,在国外称之为月亮琴,属于拨弹乐器,被国人称为“秦琵琶”。

汉代的丝绸之路,将乌德琴带到了西域地区。到了南北朝时期,各个民族开始融合,丝绸之路往南延伸,将曲项琵琶传到了我国中原地带,经过与我国本土琵琶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现代所使用的琵琶乐器。

但要说琵琶发展的高峰时期,还要在唐代细数。

琵琶在唐代发展迅速,从人、技、情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趋于多元化和大众化。

上位者也鼓励民间对其创新与精进,来加强琵琶乐的持续发展。那为何在大唐时期琵琶乐发展如此迅速呢?

政治经济繁荣昌盛

唐朝时期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致力于开荒种田、修建水利工程,加大了粮食的产量和土地的利用率,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坚持劳动致富的理念,大规模生产手工制品。让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处于有事可做的运作状态。

减少了流民土匪的存在,构建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样不愁吃,不愁穿的大背景之下,人们得以提升日常生活水平,注重精神修养。

诗词歌赋等一系列陶冶情操的活动,也才能迅速的发展起来。

民风开放文化兼容

纵观千年历史,唐朝在民族融合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主张‘一视同仁’的思想理念,不允许中原民族对于少数民族带有歧视,尊重地区文化,允许信仰自由。

采用仁和的统治方法,很少用武力打压边疆地区,使各民族建立起了良好关系。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展增加了与邻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

唐朝有包容之心,允许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因此成就了很多伟大的历史名人,如桀骜不驯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等。

琵琶乐也因为唐朝的这种对外开放和文化兼容,使其发展才能如此迅速。

统治者对于诗歌大力扶持

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的,而唐朝就是这样一个需要诗词歌赋的朝代,因为大量的外交往来,致使宫廷之上歌舞成了必备文化。

这样的文化也渐渐流入民间,影响着群众思想。琵琶演奏,作诗作词等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组成,在唐代酒馆茶楼之间都随处可见其姿态。

朝堂之上也大量招募有能力的人才,激励了这些多样性文化的发展。

演奏技巧与创作风格

唐代在我国历史上是歌舞发展的空前时期,琵琶的样式种类在盛唐有本土的直项四弦琵琶,又有西域传来的曲项琵琶,还有唐代音乐能人制成的五弦琵琶。

因为唐代外交频繁,燕乐逐渐流行起来,琵琶因为其音色独特悦耳、形状端庄优雅,成为了当时皇廷贵族取乐会客之首选,民间艺人也很快效仿起来。

唐社佑在《通典》中述:

“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

由此,琵琶乐在盛唐的地位可见一斑。

唐朝在官职上分文武百官,在琵琶曲上虽然没有细分,但从演奏技巧与听感的角度亦可以将其分为文曲和武曲,先说文曲。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描述其弹奏形态与弹奏过程,用轻拢、慢捻的演奏手法,将“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出来。

又如杜甫的

“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可见文曲的演奏手法大都轻声细语,速度缓慢。

将自己要抒发的感情娓娓道来,不可高、不可燥、不可急、不可促。

如果说文曲是轻柔,向人倾诉演奏者思想情感的话。那么武曲就是明亮,让人在脑海中有挥之不去的画面感。

如前面说到的《琵琶行》:

“银瓶乍破水迸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又如唐代张籍的《宫词》:

“黄金捍拔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

无一不表达出武曲的大气磅礴,将刻画的形象表达的有声有色。

在弹奏上武曲多用“扫、推、拍、挑”等快速手法,但并不是力气大、声音高就可以弹奏好武曲,更多的是在于弹奏者的技巧,将进退有度、刚柔并济融入到演奏当中去,才算得上真正的武曲。

艺术表达与情感寄托

乐曲自古都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真实反映,在歌舞盛世大唐尤其如此。

琵琶的演奏形式又非常多样化,可以涵盖的情感更加深厚,所以琵琶乐在盛唐既是文化艺术也是情感寄托。

如唐朝宫廷之中最富有名气的《霓裳羽衣曲》,就有琵琶演奏参与其中。相传是大唐皇帝,痴迷道教仙法,在梦中游历天上宫阙时,听到的绝美旋律。后又根据印度的《婆罗门曲》编撰而成。

《霓裳羽衣舞歌》中白居易写道:

“繁音急节十二变,跳珠撼玉何铿铮”“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

将之喻成人间难几闻之曲,让其附有大唐盛世独有的浪漫气息。

在相传的创作背景中,大唐居民安居乐业,一片繁荣之象。所以《霓裳羽衣曲》在当朝皇帝心里一方面是对于这片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道家仙人的向往,对凡人之躯的无奈。

人才鼎盛与诗曲相融

唐朝之前,琵琶还未成熟,本地琵琶无人问津,西域琵琶未达中原。且腐朽的政策使国民自身难保,哪有闲情雅致去研究琵琶。

到了唐代,因为政策的改革群众生活达到一个新高度,琵琶乐也传到了宫廷之中,后在民间蔓延。

在琵琶普及的情况下,出了不少音乐匠人。如唐太宗贞观年间,著名琵琶演奏家裴神符,他将拨弹琵琶改作指弹琵琶,很大的加强了乐师对于琵琶的掌握,进而提高了琵琶的音质效果。

他还精通乐曲的创作,曾在唐太宗面前表演原创琵琶曲《火风》,被封为“太常乐工”。

不仅如此,唐代文学诗人留下的诗词里与琵琶相关的就有数十首。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从最开始的西域来物,到唐代乐器的典型代表。琵琶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令其家喻户晓,归结于它强大的艺术表现能力,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器,更像是代表唐代国情和民心的实体化物件。

结语

琵琶乐至今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 在唐朝盛极一时,具有丰富感染力与文化传承性。如今流行音乐遍布全球,乐器也十分多样化。

被誉为“民乐之王”的琵琶想要在世界立足,就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能坐吃山空,要去吸收先进音乐的优点,融入到琵琶乐当中去。

也不能摒弃传统,要发展其民族特色,展现琵琶的原有魅力,让琵琶带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人对我们民族的琵琶乐产生兴趣,挖掘它的美丽!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唐代音律考》

0 阅读:0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