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多年前的崖山海战,是中华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宋朝小朝廷给人的感觉是“手无分文”,岌岌可危。实际上,虽然局面的确不容乐观,但小朝廷并非一无所有。1276年元军逼近福州时,此时小朝廷还握有福建、两广等大片区域,正规军17万,民兵多达30万,淮军残部数万,加上当地百姓拥护,论兵力和气势完全可以一战。而元军不过数万,且自北向南车马劳顿,此消彼长之下,宋军完全占据先机。
只是朝廷用人不淑,主政的陈宜中胆小怕事,未战先逃,导致小朝廷伺候两年内一直在沿海一带流窜。直到1278年春,陈宜中一去不返,年仅11岁的宋端宗病亡,此时陆秀夫站了出来,力拥7岁的赵昺为帝,并以一席讲话振奋了士气。
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宋军战斗力差的事实。元军步步前进,很快雷州就失守了。尽管南宋大将张世杰数次率兵反攻雷州,但均遭失败。无奈之下,小朝廷再次南迁,直至崖山一带。当宋军抵达崖山时,由于多路散军汇合,宋朝正规军整合多达20万,战船千余艘;元军的兵力仍为数万,且不擅长水战。生死存亡之际,百姓纷纷表示愿与朝廷同仇敌忾,一同抗元。此时的小朝廷真可谓是地利人和,若拼死一战,南宋真不一定就此成为历史。
然而,此时的小朝廷先后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作为总指挥的张世杰正确地指出元军不善水战,能在水面解决更有利于宋军。但他错误地就此放弃了对崖山入海口的控制。其二,他将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锁连接,四周围其楼栅,结成一个个方阵。为了防止火箭和炮弩,他还特意将船两侧做了防火处理。而小皇帝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这明显就是死守到底的阵势。然而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就相当于把生死的掌控权送给了敌人。另外,张世杰的错误完全就是赤壁之战失败的翻版,这样把目标化零为整,反而更有利于元军打击。
于是,元军开始很聪明地避战,切断宋军所有退路。宋军立马陷入缺少粮水的不利境地,士兵喝了海水后开始患病,战斗力大大减弱。当时,张世杰有个外甥在元军中,元将张弘范曾一连几次派他到宋营劝降。张世杰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不可移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宋朝军民没有一个投降的。
1279年2月6日,元军开始对宋军发起进攻。元将李恒指挥水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战舰难以渡过的浅水,从北面对宋军发动了一场突袭,到中午,北面的宋军已被元军击溃。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时机,向宋军发动了另一次进攻。宋军南北受敌,士兵又身心疲惫,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阵脚大乱,张世杰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此时张世杰基本上已经突围成功了,但看到御船太大,实在是出不来,于是专门派了小船去接皇帝。此时天色已晚,天气还很糟糕,陆秀夫担心是元军冒充的援军,便拒绝交出小皇帝。张世杰无奈之下只能护送杨太后先行离开。
随后,把民族气节推向顶点的历史时刻便到来了:陆秀夫眼看突围无望,首先把自己的妻儿赶下大海,然后便让小皇帝为国捐躯。此时,年仅8岁的幼帝展现出惊人的成熟,他庄重地穿上龙袍,挂着传国玉玺随陆秀夫一同跳海。小朝廷众臣纷纷跟随,数万军民无一不从。据记载,跳海自杀后浮上来的尸体,漂满了崖山一带的海面。而突围成功的杨太后听问此时,随即投海自尽。张世杰后来整顿兵马仍然试图光复大宋,1279年5月4日到达南恩州平章港(今阳江海陵岛)时遭遇台风。部下劝他登陆,张世杰说,他不死只是为了光复大宋。如果老天不想让他成功,就让他葬身大海。随后风浪愈大,张世杰葬身风浪之中。
张世杰的死标志着南宋流亡小朝廷完全覆灭,然而回看这段历史,宋军自始至终无论从数量还是民众基础上均远超元军。况且崇祯的死已经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元热情。只是关键时刻战术上的接连失误雪上加霜,白白消耗了宋军的战斗力,最终把复国的希望葬送了。南宋的下场从太祖“重文抑武”政策的开始便定下了,导致国家受到入侵时却无人可以抵抗。笔者认为,崖山海战对汉人来说是一种悲壮,但更多地是一种封建统治者顾此失彼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