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里,总有一些瞬间,一些人物,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1938年,在安徽全椒县的六镇集,就发生了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这片土地,而一群普通的师生、百姓,却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那份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全椒文史资料》。
日寇来了,家园没了
1937年,全椒县城沦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烧杀抢掠,是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日寇所到之处,房屋被焚毁,粮食被抢光,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六镇集,这个原本祥和的小镇,也未能幸免于难,笼罩在一片恐怖的阴影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刘琢如就是其中之一。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却有着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眼看着家园被毁,乡亲们受苦受难,他再也坐不住了。临危受命,暂代保长一职,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这种情况下,刘琢如挺身而出,倡议六镇集及邻坊民众组织自卫分队。没有先进的武器,就用大刀、长矛,甚至锄头、扁担。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抵抗侵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拿起武器反抗,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要知道,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又将面临怎样残酷的命运?
枪声,划破寂静的夜
话说日寇扫荡六镇集后,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前往黄家庵一带烧杀抢掠。自卫队的队员们一路监视着他们的动向,伺机而动。没过多久,一个重要的情报传了回来:九名日寇押运物资,准备返回县城。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自卫队迅速制定了伏击计划,准备给这伙日寇一个措手不及。
一切都准备就绪,队员们埋伏在道路两旁,屏住呼吸,等待着日寇的到来。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意外发生了!年轻气盛的杨德山,未经指挥擅自开枪,打破了这寂静的夜,也暴露了伏击计划。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是缺乏经验,或许是急于求战,但无论如何,这一枪,彻底打乱了自卫队的部署。
伏击变成了遭遇战,情况变得异常危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刘琢如临危不乱,立即组织队员们进行反击。与此同时,他还派人向邻近的东王、黄家庵等地自卫队求援。很快,三百多名自卫队员赶来支援,将九名日寇团团包围。面对人数众多的自卫队,日寇也毫不示弱,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是,自卫队的武器实在太简陋了,面对日寇的枪炮,根本无法正面对抗。关键时刻,自卫队想到了一个妙招——火攻!他们利用干坑的地形,将干柴堆在坑边,点燃后将日寇逼入坑中。就这样,九名日寇全部被烧死在干坑里。但是,战斗并没有结束,一些日寇趁着夜色逃脱了。在这次战斗中,封庄盛广兴的二儿子,被逃窜的日寇打死,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你能想象吗?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一群手持大刀、长矛的普通百姓,竟然敢于向装备精良的日寇发起进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一种何等英勇无畏的精神?
追击,不放过一个敌人
为了彻底消灭这股日寇,自卫队决定乘胜追击,绝不放过一个漏网之鱼。他们沿着日寇逃窜的路线,一路追击,先后在杨良山家、姚桥南边的刘家坝、程家市附近等地与日寇展开战斗。在追击过程中,许多村民也加入了自卫队的行列,共同抗击侵略者。理发匠陈某,就被日寇强迫带路,后来被自卫队解救。他不仅向自卫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还主动帮助自卫队追击日寇。
经过一番浴血奋战,自卫队最终将残余的日寇全部歼灭。然而,胜利的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卫队员张木匠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还有其他队员也身负重伤。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保卫家园,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铭记,不屈的民族魂
战斗结束后,人们将日寇的尸体全部埋入一口古井中,并将井口封死,这口井,从此就被称为“胜利井”。六镇集歼灭日寇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战热情,也为全椒县的抗日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虽然这场战斗的规模并不大,但它所体现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却是无比珍贵的。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不容忘记,英雄不容亵渎。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你想对那些为了保卫家园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说些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致敬英雄,铭记历史!夜半枪声,早已归于沉寂,但英雄的故事,将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