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如何把自己玩废的(5):葛洪迎合皇权,给道教掺长生不老术

有二说四 2024-11-22 18:02:40

东晋初年的时候,道教的大师葛洪把道教教义的理论体系给构建起来,还完善了它。葛洪(284 - 364),字叫稚川,号是抱朴子,是丹阳句容(就是现在的江苏句容)人,写了《抱朴子》内外篇这些东西。他那内篇有 20 卷,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这些事儿”(《抱朴子·自叙》),差不多把道教的所有基本内容都包括了。在这之后,道教的理论就在《抱朴子·内篇》的基础上进一步往深里发展。

哀帝(362 - 365 在位)那个时候,江东的天师道弄出来好多道书,就形成了以经篆授受为特点的道教经篆派,先后有了“上清经”系、“灵宝经”系和“三皇经”系,让原来主要靠符篆诵咒的天师道大步朝着义理化走去。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北魏的道士寇谦之、刘宋的道士陆修静在整顿和重新建立道教组织这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寇谦之(365 - 448),字是辅真,是上谷昌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昌平)人,“很早的时候就喜欢仙道”,“年轻的时候修习张鲁的法术”,但是“好多年都没啥效果”(《魏书·释老志》),后来到嵩山勤奋修习了七年。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十月,他自己说有“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他“天师的位子”,还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 卷,让寇谦之“宣传我的新规定,清理整顿道教,除掉三张的假法术、租米钱税以及男女合气的法术”,又传授给他“服气导引的口诀方法”(同上书)。于是,寇谦之就努力进行“清理整顿道教”的宗教变革,还调整、改善道教和皇权的关系,排斥佛教的势力。

大武帝始光元年(424),寇谦之在魏都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东南“建起天师道场”,“有五层重坛”,遵循“新经的制度”(同上)。“清理整顿道教”这事儿大功告成。经过寇谦之清理整顿后的“新天师道”有一阵子成了北魏的国教,太武帝拓跋焘还“亲自到道坛接受符篆”,“从这以后各位皇帝即位,都像这样”(同上)。

陆修静(406 - 477),字叫元德,是吴兴东迁(就是现在的浙江吴兴)人,曾经在庐山修道,和释惠远、陶渊明交往,还和惠远等人一起结成“莲社”。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到了建康(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在崇虚馆大范围地收集道书,进行整理和辨别,“总括三洞”,把上清、灵宝、三皇归到一起,把道教的经籍像规戒、方药、图篆这些分成洞真、洞玄、洞神三部,让它们变得系统化。陆修静还使劲提倡在内部坚持斋戒,在外部保持威仪,重视斋仪科范,道教的仪典因此变得完备,之前的人称赞说“道教的兴盛,到这儿是最厉害的”。陆修静所提倡的把斋仪当作修道根本的天师道在南方很流行,被称为“南天师道”;北方寇谦之那一派,则被叫做“北天师道”。

到了梁朝,道教大师陶弘景开创了对道教发展有很深远影响的“茅山宗”。陶弘景(456 - 536),字是通明,自己号称华阳隐居,去世后谥号贞白,是丹阳秣陵(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人。十岁的时候读到葛洪的《神仙传》,就有了养生的志向,后来隐居在茅山(原来叫句曲山),在半山腰建馆修道,于是创立了“茅山宗”,和龙虎山天师那一系以及阍皂山(在现在的江西清江)葛玄那一系一起被列为道家三大符篆派。在宗教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在一起,提倡佛道一起修行,但实际上是以道为主;道教的义理化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结束了,接着时间很短的隋朝之后出现的,是繁荣又强大的唐帝国,道教也开始进入它最兴盛的时期。出身关陇贵族的李唐统治者把老子认作始祖,给加上尊号叫“太上玄元皇帝”,全力扶持和利用道教,让道教变成了皇族的宗教。有名的道士王玄览(626 - 697)、司马承桢(647 - 735)、吴筠(? - 778)这些人在陶弘景之后把儒家思想和佛教义理融进道教里,还用神仙信仰来解释和阐述老庄的学说;把《道德经》尊奉为圣典,用经过神仙信仰改造过的老庄思想当作道教的基本教义。

以修炼精、气、神来滋养“圣胎”从而追求长生、和天地融为一体的钟吕内丹道在唐代也兴起了。所谓“内丹”,是跟“外丹”相对来说的;外丹指的是在炉鼎里按照一定程序烧炼药物、矿石之类的东西制成的据说能让人长生不死的“金丹”,把人体比作炉鼎、用吐纳等方式修炼精气神的就是内丹。

“吕”指的是吕晶(798 - ?),或者写作“吕出”,也就是吕洞宾;“钟”指的是钟离权,这是道教传说里的神仙。吕洞宾的号是纯阳子,还自己称是回道人,据说他 64 岁考上进士以后去长安游玩,碰到了钟离权,钟离权引导他入道,还传授给他“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面这个就是修炼内丹的方法。钟吕内丹的理论后来成了道教丹鼎派教义的核心。

唐末五代的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仪式的集大成者。杜光庭(850 - 933),字是宾圣,是处州缙云(就是现在的浙江缙云)人,是陶弘景的第八代弟子,还曾经接受过龙虎山天师的法篆。他编写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一共 87 卷,这本书考察订正真假错误、梳理清楚来龙去脉,对茅山宗和天师道两家的斋醮仪制按类别进行整理、加以规范,制定出统一的斋醮仪节。经过杜光庭整理确定的道门科范到现在还被道教徒遵循使用。

在隋唐五代的时候,道教学者写的东西相当丰富,很值得一看,重要的像《阴符经注疏》(李筌写的)、《玄珠录》(王玄览写的)、《玄纲论》(吴筠写的)、《坐忘论》(司马承桢写的)、《化书》(谭峭写的)等道书先后出现了,道教的典籍数量大大增加。唐朝开元年间(713 - 741)写成的《三洞琼纲》是道教从有这个教开始的第一部道藏,历史上叫《开元道藏》,一共 3744 卷(有一种说法是 5700 卷,还有一种说法是 7300 卷);曾经在天宝七年(748),朝廷下诏书让人抄写,为的是广泛传播来弘扬道法。这本书后来没了。

0 阅读:41
有二说四

有二说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