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传入中国伊始,通行的主张乃是可食用三种“净肉”的小乘戒律,仅有少数人遵循禁吃一切肉的大乘戒律,这种状况直至梁武帝时期依旧未改。在南北朝时期,大乘佛典广为盛行,梁武帝尤其提倡禁吃一切肉,故而制定了《断酒肉文》;并且下令宗庙祭祀采用蔬果,以面作为牲辁,太医不得使用虫畜入药,织锦禁止添加仙人鸟兽图案。梁武帝慎用肉刑,时常施行大赦,以防触犯杀戒。
梁武帝饮食仅止于菜蔬,自谓远离房室、不服药物(担忧药物内有虫畜)达四十余载。史书记载,侯景作乱之时,梁武帝被困于台城内的文德殿,然而斋戒之举未曾废止。唐朝王缙、王维兄弟,“皆崇奉佛教,平素素食,不食荤血,……退朝之后,……以禅修诵经为务”;王维妻子亡故后不再续娶,三十年独居,摒弃尘世纷扰(《旧唐书·王维传》)。
唐以后,禅宗一枝独秀,文人士大夫们多进行坐禅与参禅。东晋画家戴逵擅长铸造佛像以及雕刻,曾打造丈六无量寿佛木像及菩萨像。这组佛像被迎至山阴灵宝寺后,名士郗超曾前往礼拜。南朝东阳太守张淹,惩罚犯罪之人有一种独特之法;令犯罪者礼拜佛菩萨,动辄多达数千拜。
明代以后,中国佛教信徒已然形成了“朝山进香”的习俗,也就是前往名山大刹去礼拜佛菩萨像。这或许是受到禅宗僧侣云游四方诸多门道的影响。康熙皇帝每次南下,几乎都要参拜佛寺,接见僧人,并题词题字。他为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多达千余幅。参拜名山大刹之人多喜爱题词题字;在少林寺题词题字且保留下来的数量众多。题写者有:唐代的王知敬、唐太宗、裴滩,宋代的参寥、米芾、蔡京、苏轼、黄庭坚,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苏明望,清代的康熙、乾隆二帝。其他尚有众多,难以一一列举。
佛教集会的种类繁多,此处仅列举出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皇帝诞日设斋行香、置办生日道场,始于北魏太武帝。此后,唐代宗时,皇帝诞日设置内道场款待僧人,称作“内斋”。唐德宗以后,下令于皇帝诞日召集儒释道名人上殿论道。
唐代在国忌日(皇帝逝世的日子)也让官吏行香。《唐六典》记载:“凡国忌日,两京确定大观寺各设两处散斋。道士、女道士、僧、尼皆聚集于斋所,京城文武五品以上……皆集合,行香之后退去。若外州也各自确定一观一寺以设散斋,州县官员行香,应设斋的有八十一州。”《僧史略》记载:“(唐)中宗开设无遮斋,诏令五品以上行香,或用燃香熏手,或将香末遍撒,称之为行香。后来不空三藏奏请为(唐)高祖、太宗七圣(按:皇帝)忌辰设斋行香。敕旨应允依从,不久因诸多变故不设斋,仅行香而已。”
宋代王曾《笔录》记载,宋代也有国忌日行香之事。中国净土信仰流行,故而文人士大夫们时常参与甚至组织各种念佛会、西归会、自选社、净土会等。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组织自选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僧人之外,参与的士人和百姓有不少,宋代文彦博曾集结僧俗十万人念佛。又因居士所成有不杀生之条,故而又都组织放生会等。唐代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记载,杭州龙兴寺僧人道操劝僧俗十万人诵《华严经》,并于每月八日设斋,发愿来世生于如来前。白居易也多次参与了这个华严社。
诸佛菩萨的诞日、成道日或出家日,往往会举行诸多庆典。四月初八相传为释迦牟尼诞日,届时守庙浴佛,诸多善男信女可至寺庙暂居,聆听和尚念经,或自行礼佛、礼拜诵经等。十二月初八(腊八)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日,佛教信徒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作腊八粥,此俗始于宋代。此后,皇帝皇后以及文武百官均在这一天相互赠予腊八粥,以表吉祥。
明清之际,每逢腊月初八,便在坤宁宫支起大锅,熬煮腊八粥。清雍正时,将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就用大锅煮粥,分赠王公大臣品尝。此外,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日,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日,二月二十一是普贤菩萨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等等。每逢这些节日,也大多会举行集会。
盂兰盆会原本是僧人自恣日,即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饮食供养僧人,以使现生父母及七世父母脱离苦厄。此方法始于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立盂兰盆斋。唐代时,每年七月十五日,皇家及民间人士皆送盆至各官寺,进献供奉各种杂物。当时盂兰盆供用金翠加以装饰,长安城内的寺庙都制作花腊、花瓶、假花果树,精心加以点缀。
唐代宗之后又改为在内道场举行,设置唐高祖以下七位皇帝的牌位,将皇帝名缀于巨幡,从太庙迎入内道场,沿途有僧人诵经,有百官迎拜引导随从。宋代以后,盂兰盆会主要是用于荐亡,也就是以盆施予鬼魂,俗称鬼节,以放焰口施食饿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