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国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近50家参展,除了整车,还包括三电及充电、智能汽车电子、软件等解决方案,集中展示了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果。
对此,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表示,称过去人们对日本、韩国的汽车发展速度都有过惊慌,对中国也不要怕,同时宣布政府将投资1000亿欧元用于提升本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这不是欧洲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压力。
去年年底,德国已经结束对电动车的购买补贴。同样在去年9月,英国宣布将“2030年燃油车禁售令”推迟到2035年执行。近日,拜登政府也宣布将放宽“2030年减少尾气排放以及提高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
去年底,奥迪宣布将不会寻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动汽车产量,而是同时推广内燃机、插混车型。今年2月,奔驰对外宣布,将电动化目标推迟五年,并向投资者保证将继续改进其内燃机车型,计划未来十年内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
一边是欧美政府,一边是欧美车企,配合得相当紧密,而原因不过是两个,一个是自身发展不如预期,另一个是感受到中国车企的强大压力。
例如大众去年在降价后实现大卖的大众ID.3,官方仍表示每卖出一台要亏损超过4万元。福特的纯电汽车也在亏损。除了特斯拉,欧美企业的新能源转型进展不如预期。
而另一边,中国车企快速崛起,背靠的是发展了40年的制造业,具备规模优势、生态优势,是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难以比拟的。
而正是这两大优势,却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那些能够在国内市场生存下来的车企,走到国际市场,就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事实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欧美车企不愿与中国整车企业正面竞争,欧美政府也不愿给予中国车企正面竞争的机会,却看上了中国的优质产业链,成为欧美车企和政府推进汽车转型的共同策略。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为了打进美国市场,中国车企选择绕道而行,墨西哥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在拉美地区整车出口的最大市场。近来名爵、比亚迪和吉利等中国品牌均传出将在墨西哥投资建厂。然而,有报道指出,美国将征收27.5%的高昂整车关税、采取数据隐私安全法规、帮助墨西哥加强对海外投资的审查等措施,以防止中国车企通过墨西哥对美出口。
美国的做法比较明显,欧洲的做法较为隐蔽。去年《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明确规定,未来销售的车辆所使用的电池,一旦报废,必须运回汽车生产地处理。这个障碍设置得就比较隐蔽。
然而与此同时,去年特斯拉就动员中国供应链企业到墨西哥建厂。宝马、PSA、雷诺、戴姆勒、大众在内的欧洲车企,也都要求中国电池供应商在欧洲建厂,还附加了条件,如果2027年之后电池做不到欧洲本地化供应,就拿不到订单。
不敢与中国汽车品牌直接竞争,而选择了直接入手中国供应链,这还是曾经的欧美么,也是让人不胜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