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167队小学生“智力竞技”,比拼背后家长焦虑不简单

浅笑映星河 2025-03-28 12:20:28
这事儿,说起来可能有点绕。江苏昆山搞了个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听着挺高大上,细看呢,是场“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167支队伍,小学生们吭哧吭哧做题,又是造船又是搭桥,为了个啥?

为了“提高未成年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这话没毛病,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说孩子们喜欢吗?估计有喜欢的,但大概率也有被裹挟其中的。你想啊,167支队伍,一个队三个娃,这得有多少家长跟着操心?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恐怕没少报班、没少刷题。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我们一边喊着“素质教育”,一边又忍不住搞这种“智力竞技”,这本身是不是就有点矛盾?有人说,这是为了培养科技人才,从小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这话当然没错,但问题在于,这种竞赛真的能激发兴趣吗?还是只是让孩子们觉得,科学就是做题,就是比谁更会考试?

别忘了,还有那俩动手实践题。“我的桅杆高又高”,比谁的船桅杆高;“悬臂长又长”,比谁的悬臂伸得远。这真的是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吗?还是在教他们怎么在规则内卷出新高度?说实话,看到“用提供的材料”这几个字,我就有点头疼。

限制死了材料,还怎么天马行空?这更像是一场命题作文,而不是自由发挥的创造。当然,组织方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毕竟,竞赛需要规则,需要评判标准。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这种规则是不是在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是在把他们变成只会解题的机器?

再退一步说,就算这种竞赛真的能选拔出一些“科技苗子”,那又怎么样?难道没参加竞赛的孩子,就没机会成为科学家了吗?别忘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们真的热爱科学,他们自然会去探索、去学习,不需要靠这种竞赛来“激发”。相反,如果他们是被迫参加,即使拿了奖,也可能对科学产生厌倦。

话说回来,这种竞赛也不是昆山独有。全国各地,类似的“科技竞赛”、“智力竞赛”多如牛毛。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焦虑,一种对“成功”的渴望。家长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怕学生成绩不好,教育部门怕人才培养落后……这种焦虑层层传递,最终都压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竞赛吗?我们需要的是给孩子们一个更宽松、更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创造。

与其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刷题,不如让他们去看看星空,去听听鸟叫,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就像结尾写的那样,“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让科学的精神在校园之间畅快地演绎,淋漓地发挥!” 但这“生根发芽”,靠的不是竞赛,而是热爱和自由。这“畅快演绎”,靠的不是分数,而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种“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我们是不是应该多问一句:这真的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焦虑?别让孩子们的童年,变成一场无休止的竞赛。别让他们还没开始飞翔,就被沉重的分数压弯了翅膀。毕竟,真正的科学家,不是靠竞赛选出来的,而是靠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而这份热爱和执着,是需要呵护的,而不是靠“竞技”催生出来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