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儿被欺负,妈妈反思:鸡娃不如鸡自己,教育大有说道

浅笑映星河 2025-03-28 12:24:19
说真的,看到“10岁女儿被欺负”这几个字,我血压就有点飙升。更扎心的是后面那句——“我才意识到,养出一个高能量的孩子有多重要”。好像一下子把焦虑都摆在了明面上:我们拼命鸡娃,到底是为了什么?

故事里,茜茜的遭遇挺让人心疼的。被新同桌欺负,不敢告诉老师,回家也闷不吭声。好不容易闺蜜知道了,想让女儿自己去解决,结果茜茜直接崩溃:“我不敢呀!”最后,事情虽然解决了,但茜茜的心理阴影估计一时半会儿消散不了。反观另一个孩子,被班长欺负,直接踢回去,还告诉老师。同样是三年级,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这事儿吧,表面上看是孩子性格问题,但往深了想,家庭教育的影响真的太大了。现在很多家长,恨不得把孩子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奥数、英语、钢琴、画画……啥都不能落下。就像茜茜的妈妈那样,觉得“只要自己优秀,别的都不是问题”。可问题是,这个“优秀”的标准是谁定的?

孩子真的快乐吗?更重要的是,除了学习,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这些软实力又该怎么培养呢?这就引出了一个挺扎心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总想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忘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快不代表就能跑到终点。知乎上有个帖子,说一个14岁的女孩,成绩很好,但胆子特别小,不敢和服务员要餐具,不敢问路,甚至不敢给老师发祝福短信。帖子下面有个高赞评论,说:“她怯于和别人打交道,多半是源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她以为成年人都是妈妈这样的,才会一直活得战战兢兢。谁不怕手里的水杯随时可能被一脚踹飞呢?”这话说得有点狠,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问题的投射。我们对孩子要求太高,控制欲太强,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让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错。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自信,怎么可能有能量呢?与普遍认知不同,鸡娃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庭环境,让他们知道,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郑渊洁在《智齿》里写的那样,有个女生被冤枉偷钢笔,班主任想逼她认错,她直接给父母打电话,让他们过来。班主任都惊呆了,因为以往的学生,最怕的就是叫家长。这说明啥?说明这个女生对父母充满信任,知道他们一定会给自己撑腰。这种安全感,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当然,光有安全感还不够。我们还得教孩子一些实用的“技能”。

比如,面对欺凌,不能一味忍让,要学会保护自己,必要的时候可以反击。当然,反击不是鼓励暴力,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尊严。还有,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口才、反应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就像社交场上的“工具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拥有这些能力,孩子才能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不至于手足无措。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孩子不够“强大”时,是否忽略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才是那个需要先升级的人?仅是反思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别再一味追求分数和奖状了,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就像俞敏洪说的那样,决定孩子成功的,不是我们给他们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我们能否帮助他们培养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和自信心。这些特质,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财富。说白了,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只有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