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红娘”为高校科研成果牵线,企业却有各打算盘

浅笑映星河 2025-03-28 12:29:49
这几年,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一方面,象牙塔里的“金点子”不少,但真正能走出实验室、变成能赚钱的产品,却总感觉差了那么一口气。另一方面,企业又嗷嗷待哺,急需新技术、新模式来提升竞争力。

最近苏州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相亲会”搬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架势,摆明了是要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变现”。事情是这样的:苏州那边梳理了一批当地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像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在列。然后,他们跑到协和,直接“喊话”高校的老师和科研团队,广发“英雄帖”。你说,这事儿听起来挺美,但真能解决问题吗?先说说这事儿的背景。国家层面一直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不少。最常见的就是“两头热、中间冷”。高校老师有技术,企业有需求,但中间缺少一个有效的对接机制。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利益分配不明确,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苏州这次的做法,有点像“红娘”。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让高校和企业能够直接对话,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

而且,他们还推出了“园研保”这种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风险保障综合险,以及合作基金,试图解决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和风险问题。这听起来很贴心,但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变成一场“作秀”?毕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是简单地签几个协议、搞几次路演就能解决的。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高校科研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更看重论文发表、项目申报,而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这导致很多科研人员,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是“做产品”上。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归结为“市场对接不足”时,是否忽略了高校内部的激励机制问题?如果科研人员的收入和职称晋升,和成果转化没有直接关系,那他们又有什么动力去推动成果转化呢?再说说企业。企业也面临着自身的困境。一方面,他们需要新技术来提升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高校的科研成果不够成熟,风险太大。毕竟,把一项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能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中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苏州的做法,试图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来降低企业的风险。但政府的“有形之手”毕竟有限,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苏州的合作,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双方就共建了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十多年的发展,这个研究所已经成了苏州医学科技创新的领头羊。这说明,院地合作是有潜力的,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模式。现在,苏州希望通过“百校巡回路演”这种方式,把更多的“金点子”引入苏州,助力当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些成绩,但长期来看,还是要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根本问题。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数据:国内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巨大,但科研成果转化率却远低于发达国家。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苏州的这次尝试,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诚意。但最终能否成功,还要看他们能否真正解决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和利益分配问题。这场“相亲会”能不能成就一段佳话,咱们拭目以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高效、更有活力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让更多的“金点子”真正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不仅仅是苏州的事情,也是整个中国需要面对的挑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