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田每每是谋、表里山河无害——晋楚大战之前的谋略交锋

伯虎 2023-01-27 21:28:51

当初楚成王在准备出兵攻打宋国时,先在国内进行军事演习,以为后续军事行动做准备;前任令尹、老臣子文受命在睽地进行对士卒的训练;子文按部就班、在中午之前就完成了所有的演练项目,没杀一个违反军纪的士卒,也没惩罚一个人。

同时,新任令尹子玉(成得臣)则在蔿地进行作战演习,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才结束;在训练中,子玉以‘训练不利’的理由鞭打了七个人,用箭穿三个犯错的人的耳朵,并游营示众,以正军规,其治军的手段十分地严格而酷烈。

子文、子玉圆满结束了训练以后,楚国的贵族们都去睽地祝贺子文,夸奖子文荐举子玉接任令尹之举是知人善任,子玉治军如此严格,说明他足堪大任,楚国后继有人、军威不堕。子文很是高兴,便招待他们参加饮宴。

当时,楚国贵族蒍吕臣也参与了子文举办的宴会,他的儿子蔿贾时年才十三岁,因为其他事情的耽搁,所以赴宴迟到了;而到了宴会上后,蔿贾既不说话,也不按照其他贵族的做法,向子文去祝贺;子文觉得这个小孩子今天的态度很奇怪,便主动询问蔿贾为什么不说话。

面对前辈的询问,蔿贾直接回答说:

“我不知道要祝贺您什么!您把协助国君治理国家的权力传给了子玉,还说这是‘为了安定国家’;即使国家内部安定了,但对外却失败了,还能为楚国带来多少利益呢?令尹(指子玉)治军严酷、刚猛而无礼,是不适合让他治理军民、处理国政的。将来,他指挥对外作战而失败了的话,都是由于您的推荐(所造成的结果)。因为推举失误而使国家遭遇失败,又有什么可以道贺的呢?令尹刚愎,作战时所率的兵车超过三百辆,恐怕就不能安全回来;将来令尹出战后如果还能够顺利回来,那个时候我再向您祝贺,时间也不晚!”

听完少年蔿贾这毫不客气的回答后,曾经担任楚国令尹长达二十七年的贤臣子文一时间默默无语,最后意兴阑珊的结束了饮宴;而后来的历史进程,果然将蔿贾当年所预言的话一一加以验证。

蔿贾成年之后,先后担任楚国的工正、司马;而他的父亲蒍吕臣,更是取代了豪族若敖氏、一度出任楚国令尹;不过,在若敖氏的激烈攻讦反对下,仅仅一年后,蒍吕臣就辞去了令尹,黯然下台。

而蔿贾出仕后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和若敖氏进行权力斗争交锋中度过,最后也死于和斗越椒(若敖氏时任家主、楚国令尹)的政斗中,蔿氏差一点被斗越椒灭族,只有蔿贾的一个儿子侥幸逃脱,隐居避祸。

斗越椒的谋反作乱被楚庄王平定后,若敖氏也几乎被灭族(除了贤臣子文的后裔、以及逃到晋国去的斗越椒之子斗贲皇及其后裔以外);蔿贾仅存的儿子被楚庄王找到,然后加以重用,再建楚国蔿氏家族。

蔿贾这个死里逃生的儿子,名叫蔿敖,也就是以出色的治水、治国、治军能力,辅佐楚庄王成就称霸伟业的一代楚国贤臣、在后世声名显赫、被誉为‘历代循吏第一’的楚国令尹、晋楚‘邲之战’时的楚国大功臣——孙叔敖。

这些都是后话了。

回到之前——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三月,得到了楚成王所派出的援军的支持后,楚令尹子玉放弃围攻宋都商丘的行动,而是改道转向,率军逼近了晋文公所率晋军(以及其他诸侯联军)驻扎的曹都陶丘(曹国现在处于被晋军占领的状态中),预备和晋军在战场上一较高低。

不过,子玉并没有直接向晋军发起进攻,而是先派出楚大夫宛春前往晋军驻扎的大营,向晋文公进行战前的交涉(要是能够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让晋国退步,那么也是楚国的胜利,更是子玉所建立的功绩);宛春向晋文公通告的‘休兵条件’是:晋国释放并恢复曹共公的君位,并让流亡中的卫成公从襄牛返回国都,也恢复君位,同时晋国退还曹、卫两国被割给宋国的土地。如果晋国答应了这些条件的话,那么楚国就立即解除对宋都商丘的围攻,撤军回国。

子玉的设想的计划是——如果晋文公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不但曹、卫两国会感激楚国(收回割让的土地、恢复国君之位),就连宋国也会如释重负、消除对楚国的畏惧(解除了包围);而如果晋国不答应自己的要求,曹、卫两国自不必说,宋国也会怨恨晋国,认为是晋国故意作祟,以至于本国将继续受到楚国攻击、利益持续受损。

在楚使宛春前来参见晋文公、并提出了上述‘交涉’要求后,晋文公还没想好怎么回复,晋上军佐狐偃就已经忍不住了,马上向晋文公进言反对:

“子玉无礼!他能给君上您的,只是解除对宋国的包围这一条好处(何况楚军已经提前撤出商丘、拔营赶来陶丘了,宋国之围实际上已经解了),而要求君上给出的好处,却是复卫、封曹这两条;要是君上答应了楚使的要求,那我们晋国之前的努力不都是白费了么!臣不同意就这样轻易和楚国议和,这次与楚军的作战仗机会,不可失掉!”

晋中军将先轸的头脑则很清楚,认为不需要马上和楚国翻脸,而是应该以利益来离间卫、曹两国和楚国的关系,并故意激怒子玉,让楚人做出主动出战的行动,到时候再视情况的发展再图后谋。

先轸向晋文公进言说:

“臣听说‘安定人心为礼’;按子玉的计划,他用一句话就换来曹、卫、宋三国的平安,而我们的一句话(指不同意楚使的要求),就让三个国家陷入混乱;这就是我们晋国的无礼了。我们可不能让楚人获得道德制高点,而让自己处在无礼、被动的位置上。在礼法上处于被动的话,我们就失去了开战的正当理由,对其它诸侯国也不好交待。君上您不如私下里接见曹、卫两国大夫(此时,曹共公还在被晋国扣押中,而卫成公流亡在襄牛,曹、卫两国都没有国君在位,国政由两国大夫代掌),承诺恢复他们的国家,归还他们的田地,以此来离间他们与楚国的盟友关系。

同时,请您暂时扣押楚国使者,不让他返回楚营,向子玉去复命;这样,子玉得知自己的计划破产、使者也被扣押后,一定会恼羞成怒,然后不顾一切地与我们开战;到那时候,不体恤盟友、挑起战争的责任,可就在楚国而不在我们晋国了!”

听完了臣子们对目前形势的分析后,晋文公决定采用先轸的计划,先将楚使宛春扣留在晋军大营中,好吃好喝地招待他,就是不放他回去复命;然后,晋文公派人前往卫、曹两国,与两国主持国政的大夫商议,答应恢复他们的国家,归给他们的土地(但曹共公还在扣押之中,卫成公也没从流亡地襄牛回来)。

曹、卫两国得到了晋国可以返还土地、恢复国家宗庙的好处后,立即派人到楚军大营中去通知子玉,宣布和楚国断交,同时改为和晋国结盟(利益之下、不分敌我)。

自以为的妙计被晋国给轻松化解、还白白丢掉了卫、曹两个盟国后,子玉之前的谋划都成了诸侯间的笑话,还给晋文公做了新衣(收伏卫、曹,晋、宋联盟也更加稳固),楚国的颜面都给丢尽了。

恼羞成怒之下,子玉果然如同先轸所判断的那样,立即率兵北上、步步逼进晋军所驻守的陶丘,要和晋军在战场上一决胜负。

而在楚军大举来攻之际,晋文公考虑到一是陶丘附近地势崎岖、行军不便,不利于兵车车阵集中、进行大规模作战,二是要兑现当年在楚国流亡时,曾经答应过楚成王的“退避三舍”承诺(还有第三点:与楚军一起北上来攻的,有陈、蔡、郑、许等盟国的军队,而晋国的盟友们还来不及赶到陶丘和晋军会合,也就是说,在陶丘的晋军与北上的楚军的实力对比,尚处于劣势,要在此与楚军交战,晋军的胜算不大)。

所以,晋文决定兑现当年的‘承诺’,以诱敌深入之计使子玉轻敌冒进,达到自己预定的战场(以及和晋国盟军的会合地点),再与长途跋涉的楚军进行决战,一举击溃楚军的进攻;也就是为晋国和盟友军队的会合、集结来争取时间,以空间来换取时间(所谓‘退避三舍’的承诺,只是一个好听的战略准备借口而已)。随后,晋文公命晋军撤离陶丘,向北退却,以引诱楚军来攻。

晋文公的战略退却计划虽然完美,但除了几个晋国三军高级将佐之外,绝大部分的军大夫们与普通晋军士卒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楚军逼近时主动退却、躲避接战,因此在撤军时议论纷纷:

“以国君(晋文公)的身份而躲避臣下(子玉)的逼迫,这是晋国的耻辱;而且楚军长途跋涉来攻,已经疲劳不堪,为什么我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作战、获得了如此大的战果后还要白白退走,而不是与楚军决一死战呢?”

为了将诱敌计划顺利执行下去(而不是弄巧成拙,真的搞成了狼狈而逃),晋文公让曾随自己在外流亡十九年,并全程经历过晋文公在楚国时、与楚成王的‘交往、承诺’往事的上军佐狐偃出面,向晋军全军将士公开做出主动退兵的解释、以及发布开战前的宣言:

“国君当年在流亡楚国时,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为表示感激之情,国君曾对楚君许下了‘将来万一晋楚两国不幸交兵,(自己所率的晋军)将为楚军退避三舍’的诺言。出兵在外,有理气壮,无理则衰,而与出征的时间长短无关;况且,楚军此次出战士气高昂,即使长途奔袭而来也没有颓势,不能把他们看作疲弱之师。我们国君能有今天的功业,和当初楚君所给予的恩惠是分不开的,因此,国君现在要兑现当年对楚君的承诺,坚持道义,言而有信,避让楚军三舍。

如果我军的主动退避能让楚军醒悟、退兵回师的话,那对两国都是有好处的。但如果我军信守诺言、主动退兵后,楚军统帅子玉还要不依不饶、继续追击,那他就是以臣子的身份来冒犯我们的国君,是以下犯上、骄横无礼,楚人也得不到其他诸侯的支持;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狠狠地痛击楚军、在战场上打败他们,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晋国才是因为占据道义、从而获得胜利的一方!”

经过狐偃这有一番理有据的解释和充满激情的战前鼓舞后,晋军全军终于明白了为何要主动后撤的道理,因此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信心百倍、士气高昂,道义上毫无负担。按照晋文公的命令,晋军从陶丘撤退后,退让了三舍之地(九十里),一直退到卫、齐两国的交界地城濮(山东甄城西南),以待楚军的到来。

晋军暂时从陶丘撤退之后,北上的子玉误判这是晋军害怕楚军,所以才急急忙忙撤军以避战,因此继续率楚军及盟军一路狂奔、尾随追击晋军;当时楚军其他统兵将领都感觉这样追下去后果可能不妙、不宜再轻敌冒进,但被晋文公的‘离间之计’所带来的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子玉一概不听,一直追到距离晋军驻军的城濮不远处的郄陵(位于齐国境内)后,才背靠着险要的地形扎营,与晋军远远地相互警戒、对峙。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四月初一,在城濮驻军的晋文公终于等到了盟友们的援军: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慭各自率宋、齐、秦三国军队抵达了城濮,与晋军会合;晋军的实力得到加强,晋文公所率的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将与子玉所率的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在城濮爆发空前激烈的对阵,名垂青史的‘城濮之战’即将走上历史舞台。

虽然援军已经到来,晋军的士气也因为狐偃的鼓舞而无比高昂,但晋文公却因为楚军占据了郄陵险要之地、在地利上较晋军有优势而忐忑不安,对即将开始的大战心里没有底;当年,诸侯霸主齐桓公率八国大军南下伐蔡、攻楚,也不敢轻易和楚军在战场上直接对阵,最后在获得了表面上的优势后,与楚国达成了‘召陵之盟’。而宋襄公不顾自身实力、硬要与楚国一争高低,结果先做‘楚囚’、后败于泓水,最终伤重而亡,宋国也因此直接跌落到二三流诸侯国的位置;这些都是晋文公需要吸取的经验和警惕的教训。

于是,晋文公在开战前,再一次率晋国的卿士大夫们(以及盟友们)去巡视己方的军营,查看战前准备是否都已准备妥当。而在巡查之中,晋文公听见晋国的士卒们在吟唱‘诵歌’(舆人之诵)——‘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原野之上,青草繁茂;除去旧根,播种新苗)。这其实是晋国士卒们在开战前,为了消除因紧张战前准备而带来的肃杀气氛,才以诵唱诗歌的形式去缓解焦灼的心情,并没有其他意思。但此刻的晋文公心情同样很紧张,对此情况十分疑惑,于是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向诸卿士大夫询问,这首诵歌是在预示着什么。

对晋文公的担忧和犹豫之心,晋上军佐狐偃看得非常清楚,为了打消国君的怯战、不让晋军的最高统帅动摇作战信心,狐偃干脆没有接晋文公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说:

“出战吧,君上!一战而得胜的话,必定得到诸侯们的拥戴、成就霸业;即使不胜,我们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行山),屏障社稷、无惧强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表里山河’这个形容晋国优越的军事地理形势的词语,就出于狐偃的这段话中;而几千年以来,‘表里山河’也成为了后世的并州、河东道、山西布政使司、山西行省,以及现今山西省的极具历史意义的‘别称’,世代传承。

在狐偃的鼓舞下,晋文公心中的不安稍稍退却,平静下来,不过他又想起了当年楚成王对自己的恩惠,于是又询问卿士们说:

“但楚君曾有恩于我,一旦要与楚国开战的话,那晋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可就不复存在了!”

晋文公的再一次犹豫,让晋下军将栾枝顿足不已,他马上站出来向晋文公谏言说:

“君上这么想是不对的!您可不能只顾着楚君之前对您的小恩惠,而忘记了他已经将汉水以北的姬姓诸侯全部吞并了!汉水诸姬与我们晋国同姓同宗,他们的灭亡,就是我们晋国的耻辱。为了消除耻辱,我们也必须和楚国打这一仗!”

狐偃和栾枝的连续进言,让晋文公终于不再忧虑和犹豫,于是表示自己将坚定意志、率晋国联军与楚军血战到底,诸卿请一起勉力吧。

3 阅读:191
评论列表
  • 2023-02-03 22:21

    子玉不是蛮夫,奈何以一人之智对决文公和其麾下文臣武将,力有不逮

    伯虎 回复:
    太骄傲了,自视过高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