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挺身行、圉正入敌营——宝刀不老的忠臣烛之武

伯虎 2023-02-15 16:26:10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九月,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共同出兵,以“背弃天子、征伐同宗”的名义,对得罪晋国(以及晋文公本人)已久、且暗中与楚国有来往的郑国发起了突然袭击;晋、秦两军出兵迅速,在郑国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时,就深入了郑国的腹地,并占领了郑国的几处军事重镇。

其中,晋文公率领的晋军占领了郑国函陵(河南新郑以北),秦穆公率领的秦军占领了郑国汜南(河南中牟以南);这两处城邑都是郑国最为关键的军事战略要地,与新郑、虎牢、京邑并称为郑国五邑;而晋、秦两军兵锋包夹之下,就是郑国的都城——新郑。

包围了新郑之后,晋文公猛然记起当年自己狼狈流亡、路过郑国之时,郑国的正卿叔詹曾劝郑文公要善待自己,为郑国结好善缘;而郑文公拒绝接待自己以后,叔詹为了消除后患,又劝郑文公直接杀掉自己,以免给郑国带来灾难;这确实是个有远见、有谋略、能决断的人。这样优秀的人才,当然不能留给郑文公这个庸主去用,但晋文公估计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将其成功招揽到晋国来,为自己所用。

于是,出于削弱郑国实力、铲除郑国人才、破坏郑文公在国内威望和地位的目的,晋文公在包围新郑后,立即派出使者前赴新郑,给尚处在惊慌失措、焦急茫然状态中的郑文公传话:

“郑国大夫叔詹,背弃了天子与同宗诸侯,又唆使郑伯疏离盟友、亲近楚国,实属王室之不臣;今晋侯代天子行征伐之事,出师讨伐不臣,现在请郑伯把奸臣叔詹交出来,由晋侯转交给天子发落!”

郑文公虽然不是什么礼贤下士的仁德明主,但总算是智商正常的诸侯国君,明白基本的治国驭臣道理;得知晋文公居然要以‘奉天子讨伐不臣’的名义把自己的股肱之臣、治国得力助手、同父弟弟叔詹给抓走,那怎么可能同意!于是,郑文公一口回绝了晋文公使者的要求,准备坚守新郑,抵抗晋、秦联军,维护郑国的宗庙社稷。

但叔詹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为了保护郑国的利益不受损,新郑不被晋、秦联军所劫掠,便主动找到了兄长郑文公,诚恳地对他建议说:

“君上舍弃我一人,就可以拯救一国的百姓,这是很值得的事啊;为国尽忠,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请君上您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安危而损害整个郑国的利益,就让我自己来解决此事吧!”

于是,郑文公不得不同意了叔詹的请求,而在国家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下,选择牺牲自己、换取国家安宁的叔詹从容、主动地自尽了,意在让晋文公能发泄怒气并失去攻打郑国的借口,从而自郑国撤军;这样新郑之围可解,郑国的社稷也能够保存。

此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晋文公派出使者向郑文公索要叔詹后,为了替国家消除灾祸,于是叔詹主动随晋国使者来到晋军大营中去“投案”;而见到叔詹之后的晋文公怒气犹自不减,便在军营中架起了油锅,准备烹杀了他,以发泄长久以来对郑国的私怨。

面对滚滚热油的叔詹毫无惧色,手扶着浓烟翻滚的油锅,从容地对晋文公说:

“料事能中为智也,尽心为国是忠也,临死不惧称勇也,杀身赎国显仁也。我智忠勇仁皆备,赤胆忠心、为国为民,这样的忠臣却要被您无故杀害!那就是告诉后人说——从今以后,为臣者再不要再学郑国的叔詹!”

说完这番大义凛然的话后,神色坦然的叔詹就要往油锅里跳。而被他的爱国忠心和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的晋文公不但对叔詹的勇气和胆色由衷地敬佩,心中也十分地羞愧,觉得自己的心胸过于狭窄,也太不能容人了。

于是,惭愧不已的晋文公马上命侍从们拦住了要跳油锅的叔詹,然后郑重其事地向他赔礼道歉,再把他安全地送回了郑国,随后便撤军回国了。

叔詹与晋文公的这个故事版本,仅仅记载于《国语》及《东周列国志》中,而《东周列国志》只是后世文学家所著的章回体小说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郑国忠臣叔詹真正的人生结局,大概率还是在晋军围城之际,为了解除国家的危难而主动自尽了。

叔詹从容自尽以后,郑文公命人将他的遗体献给了晋文公,意在使晋文公失去伐郑的借口,从而自郑国撤军、解新郑之围;但晋文公这次出兵本来就是要来找郑国的晦气的,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死人就轻易撤军;何况,晋文公认为叔詹宁可自杀,也不到自己面前来低头服软,这简直是不给自己面子,也没将晋国这个‘诸侯盟主’放在眼里,这就更加不能放过郑国这个‘不敬霸主’的“敌国”了。

因此,看着叔詹的尸体、更加恼羞成怒的晋文公,再次对郑国发出了战争威胁:“郑伯与不敬天子的楚国多次勾结、侵扰诸侯,是诸夏的叛逆;这一次用兵,一定要让郑伯归于晋国军旗前叩首服罪,才算成功!”

得知晋文公在叔詹自尽后依旧不肯罢休、还是坚持要继续攻伐郑国、并要郑文公去晋军的军旗前‘认罪’的消息后,新郑城内的郑国贵族及国人们一片惶恐,郑文公也焦头烂额、无计可施;走投无路之下,郑文公几乎真的准备亲自出城,到晋军大营中去接受晋文公的羞辱,以此来保住郑国的宗庙和社稷不至于灭亡。

就在这一片惨淡的国家危难之际,郑国大夫佚之狐紧急进宫去拜见郑文公,对他谏言说:

“君上不必在这里束手无策地等待忧愁上门,我们郑国的圉正(放牧牛马的小官)烛之武为人多谋善辩、智勇兼备,是不可多得的保卫国家的人才;之前您没能重用他,才会使他的才华不能够完全展现出来,现在国家有难,事情紧迫,请您放下高贵的身份和矜持的态度,马上召烛之武进宫,请他出城去游说一同围困新郑的秦伯退兵。秦伯之前和我们郑国又没有什么旧怨,与晋侯对待郑国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晋文公与郑国有旧怨,秦穆公又没有);一旦秦伯被他说动、从郑国退兵的话,那么晋侯也将师出无名,并失去(伐郑的)助力;到时候,事情一定会出现好的转机。”

郑文公这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好想了,于是按照佚之狐的建议,派人去请烛之武来公宫中会见;而见到烛之武后,郑文公便想要以他为使者,秘密出城去见秦穆公,请秦穆公看在秦、郑两国素无仇怨的份上,放弃和晋军一起伐郑、退兵回国;郑文公还告诉烛之武:如果秦穆公肯退兵的话,可以当场给秦穆公承诺——郑国将来必有厚报。

可即使面对国君的恳求,公宫中的烛之武的心思并没有马上转到和秦国议和上来——他自从出仕开始,几十年的时间都只是郑国的微末小吏,历代郑国国君都没有重用他,到了这个时候,烛之武已经年老体衰、即将走到人生终点,可还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心中不免集聚了许多怨气,对国家和国君本人都没有什么好印象。

于是,在郑文公召自己前来、并拜托自己去和秦穆公讲和之时,自认为被慢待了大半辈子的烛之武没好气地回复郑文公说:

“这件事恐怕臣做不来!臣年轻的时候,尚且被人蔑视、轻慢,不予重用,如今都老迈昏庸、气血两衰了,更加没有以前的精力和智谋;我们郑国将要和秦伯展开的谈判,是关系国家社稷存亡的大事,不是臣一个小小圉正能参与的;臣实在无能为力,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还请君上您另请高明吧!”

烛之武这明显是在借机发泄怨气,想要袖手旁观;而以前做过许多糊涂事、说过许多蠢话的郑文公,这个时候再也不会轻视任何有可能给郑国带来转机(或者灾祸)的人了,以前做过的蠢事,这时绝不会再犯。

于是,郑文公郑重其事地对烛之武行礼跪拜,然后态度诚恳地对他说:

“以前,是寡人不知道先生的才能,所以才没及早重用先生,这全都是寡人的错,还望先生您见谅;但郑国现在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一旦国家不幸倾覆,郑国的先君们自然要找寡人问罪,但先生您也是郑国大夫的后裔,国家衰亡了,您在郑国的家族同样会失去保护;还请您看在郑国历代先君和先大夫们的面子上,不要推辞、为郑国再尽一份力吧!”

郑文公的诚恳态度深深地打动了烛之武,觉得国君都将姿态放得这么低了,自己也不能再矫情;再说,烛之武自己大小也算是郑国的大夫,说说气话可以,但怎么也不能坐视国家灭亡而不顾。

于是,烛之武急忙向郑文公回礼,并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决定冒着风险出城,去秘密拜会秦穆公,以晋、秦、郑三国间的利害关系来说动秦穆公,以求得让秦国退兵、使晋国失去伐郑借口而撤军,解新郑之围。

因为此时新郑四门都被晋、秦联军所包围,城门无法安全地打开,所以为了避开晋国军队的监视,烛之武直等到天色转黑之后,才偷偷登上新郑的城墙,然后由守城的士卒们用绳索和箩筐将他和几个侍从自城墙上缒下去。

而下到城外以后,烛之武并没有立即向城外的秦军军营接近,而是选择在城外的野地里继续躲藏,一直到天色微微亮以后,才命侍从们打出郑国谈判使者的旗号,从正面靠近了秦营;一边走,烛之武还一边向营门外的秦军士卒们喊话,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要求进营拜见秦穆公。

(为什么不在刚出城的时候就马上去秦营?因为那时天色未明,不好辨别身份,要是守门的秦军误认为烛之武是趁着夜色来袭营的郑军、大张旗鼓地反击的话,那可就糟了,不是烛之武等人被射死,就是打草惊蛇,让晋军也得知了消息。)

经过一番曲折的过程后,烛之武终于见到了秦军的统帅秦穆公,随即与秦穆公展开了精彩的形势分析、展望、谈判;而在此之后的事情,我们高中时期的语文课中,已经详细学习过(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烛之武退秦师》),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总之,烛之武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过人的胆识,为秦穆公详尽地分析了如今晋、秦、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纠葛,且豪不避讳地断言即使郑国这一次被灭亡,难保晋国将来不会对秦国下手,而假如保存下郑国的话,对秦国也有相当大的好处。

而且,烛之武在交谈中还特别提醒秦穆公——当年晋文公的兄弟晋惠公夷吾受秦国的恩惠、得以回国继位后,马上就把曾答应将晋国的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作为报答之事给推翻了——晋惠公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件事,秦伯您不会忘记了吧(秦穆公说是是是,那哪能忘!)。

烛之武最后给秦穆公做总结说:

“秦、晋两国这一次联合出兵前来围攻郑国后,郑国就知道要面临灾祸了;但灭掉郑国能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们也不敢劳烦秦伯您的士卒(就直接投降算了)。可秦国远在函谷关以内,距离郑国如此之远,怎么可能越过别国的土地、而将郑国长久地收入囊中呢?相反,晋国与郑国仅仅一河之隔,秦国做不到的事情,晋国轻易就可以做到,秦伯您何必要耗费国家的力量、去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国力雄厚,对秦国可不是好事;既然它(邻邦、就是指晋国)已把郑国当作了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话,(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假如秦伯您放弃灭郑的行动,而让郑国作为您的国家将来在东方道路上(负责来往招待)的主人,随时给您的使者提供他们旅途中所缺乏的物资补给,这对您、对秦国来说,没有什么害处,希望君上您能多考虑考虑这件事!”

后世“东道主”一词,就来自于烛之武的这段话中。

听完烛之武对于秦、晋、郑三国目前形势的分析和总结后,秦穆公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郑国老头子说的话句句话在理,此次随小舅子兼女婿晋文公出兵伐郑的军事行动,搞不好真的是被晋文公拿来当枪使了!

而如烛之武所分析的那样,假如晋文公顺利地吞并了郑国、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愈发强大的话,那么秦国原定的‘东出崤函谷、争霸天下’计划,可就遇到大难题了(晋国怎么可能会让秦国轻松东出呢);而秦国帮助晋国灭郑,不是生生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么。

于是,如大梦初醒般的秦穆公对提醒自己不要上晋文公当的烛之武感激万分,马上安排饮宴,对烛之武加以隆重款待,随后又厚加赏赐以给他,以酬谢其‘进谏’之功;最后,秦穆公命人将烛之武一行人安全地送回了新郑城内。

随后,打定主意的秦穆公绕开了盟友晋文公,私下派人入城和郑文公订立了秦、郑盟约,又让杞子、逢孙、杨孙这三位秦国将领率部分秦军留在了郑国,协助郑文公戍守都城新郑的北门,帮助郑国抵御(有可能)来自于晋军方面的进攻。

做完这一切之后,秦穆公也不和晋文公通报一声,就率领驻扎在郑国的秦军主力撤回了国内,单方面解除了对郑国的攻势。

秦穆公撤军许久之后,还在围困新郑的晋文公才发现另一边的秦军已经不告而退,并且留下了部分军队来协助郑国守城,抵御晋军接下来可能的进攻,这不是公开摆晋国一道、顺便打脸晋文公嘛。

因此,晋上军佐、晋文公的舅舅狐偃气愤难平之下,向晋文公请求立即发兵追击秦军,以惩罚秦国与郑国私下结盟、不告而别的过失。

但晋文公本人对此事的反应却异常冷静,同时他也大致猜到了秦穆公突然撤军的真正原因(察觉到了自己伐郑以扩大势力范围、并限制秦国东出条件的小心思了);而晋文公不同于寡恩弃义的兄弟晋惠公,在心中确实对姐夫兼老丈人秦穆公比较敬重,对‘忽悠’秦穆公一起出兵伐郑之事也有一些愧疚和歉意。

于是,晋文公制止了狐偃等人的追击秦军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说:

“当初,没有秦伯的出手援助,就没有寡人的今天;依赖别人、反过来又去伤害别人,这是不仁,因为小利而失去盟友,这是不智,用战乱来代替稳定,这是不武。像夷吾(晋惠公)那样先借助秦国成事、事后又过河拆桥的做法,寡人不愿意效法。现在秦军已经撤兵,并且秦伯和郑国也订立了盟约,攻伐郑国的事情,恐怕是不好办了,我们还是暂时撤军回国、以后再图谋划吧!”

在晋文公的劝说和坚持下,晋军将佐们放弃了追击撤退的秦军,同时也解除了对新郑的包围,准备随晋文公撤军回国;郑国因郑文公当年的愚蠢短视而引来的危机,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郑国社稷也即将转危为安。

可郑国社稷是要转危为安了,但郑文公本人的地位危机,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4 阅读:219
评论列表
  • 2023-02-20 09:32

    [点赞][点赞][点赞],写得精彩!看得过瘾

    伯虎 回复:
    谢谢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